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医药

第二节 医疗医药


建场初期,农场建有简易卫生所或卫生队,医务人员多为部队转业的卫生人员。当时的卫生所,人员少,药品少,设备简陋。如1950年的二龙山农场卫生队,只有4个药箱子,装有战地用的敷料、夹扳、止血钳子等简单器具和十滴水、止咳片、阿斯匹林等药品,被职工称为一担挑的医院、一个包的大夫。卫生队的房子是用木杆茅草搭的三用马架子,既是诊室,又是病房,还是宿舍。遇有稍重一点的病号,就得往附近城镇送。60年代,农场卫生所改为卫生院,逐渐增加了诊断和手术设备,陆续分进大中专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分场也建立了卫生所。
  1978年后,农场卫生院改为职工医院,医疗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门诊和病房分科渐细,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农场职工医院还能做比较复杂的手术。如二龙山农场职工医院能做脾胃切除术,红色边疆农场职工医院能做肝破裂修补术等。截至1985年,全局有农场、局直企业职工医院18所,分场、生产队卫生所407个。住院部有床位1100张。全局卫生专业人员2810人,其中高、中级人员1056人,初级人员1371人。
  原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在北安建有新生医院,承担全局职工和犯人的医疗任务。组建省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后,分局在北安建有医院,对外称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第一职工医院设在嫩江镇,也由黑河分局管理,原为嫩江劳改工作分局新生医院),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第二职工医院移交给嫩江农管局,迁到齐齐哈尔市。设在嫩江的第一职工医院移交给大兴安岭农管局,迁到大杨树。北安农管局在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医院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局中心医院。
  管理局中心医院占地面积30000平米。医院机关及门诊部大楼3200平方米,住院部大楼6600平方米。全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传染科、麻醉科、门诊部及放射线、病理检查、药械、物理诊断等1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1985年末有职工360人,其中医护人员200人,机关后勤人员160人。医务人员中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60人,其他各类医护人员140人,中心医院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训培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同时选送人员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大医院进修学习。由于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理论,应用新技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治疗了很多危重病人。1979、1980年内科曾先后收治两名重病人,其中一例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有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内多种并发症。另一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一年后又再发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外科开展了胸骨后巨大甲状腺切除术、血管吻合术等,还成功地进行了一例心脏外伤破裂修补术。妇产科开展了阴式子宫切除术加阴道修补术,腹膜外剖腹产等手术。检验科除了各种常规、生化项目外,还开展了多种免疫功能检查。
  管局中心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现有400毫安X光机、心脏功量机、万能手术床、口腔综合治疗机等。从日本引进了心电机、纤维胃镜及先进的B型超声设备。北安农管局中心医院不仅为垦区职工服务,因为设备先进、医疗技术较高,附近县城乡群众也经常有人来院就医。
  管理局中心医院和农场职工医院中西药品均从农垦或市县医药批发站进货。管理局在赵光、龙镇设有医药批发站,在赵光还设有医药商店。中心医院自制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配制部分软膏。70年代初,引龙河农场曾建制药厂,生产过全鹿丸等药品。二龙山、红星农场职工医院也曾自制葡萄糖注射液、止咳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