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保健一、防病灭病
1976年以前,农场没有专职防疫机构,农场卫生所兼管卫生防疫工作。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德都县讷谟尔公社并入二龙山农场的村屯暴发克山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有的户全家死绝。农场卫生所医务人员深入村屯昼夜抢救,控制了克山病的蔓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脏户、寒冷户、冒烟户、外来户、贫困户发病多。在防治克山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帮助发病村屯建立了卫生制度。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到70年代初,各场急性克山病基本得到控制。
1976年后,农场相继建立防疫站。1980年6月,管理局建立卫生防疫站,站长蔡玉昆。防疫站负责全局各场地方病、流行性疾病、职业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等工作。
北安垦区主要地方病有大骨节病、地方甲状腺肿。流行性疾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痢等。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防治。防治大骨节病,70年代主要是改水,省农场局黑河分局及所属各场都设有改水办公室。改水的主要措施是打机井、深井、水中加草木灰、木炭过滤等。1980年后,口服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效果显著。二龙山农场1981年在全场大骨节病区开展口服亚硒酸钠工作,一年后,经哈尔滨医科大学和省农场总局医院的专家鉴定,好转率在90%以上。防治地方甲状腺肿,1976年至1977年,主要是口服碘化钾糖丸。1978年后。普遍用碘化钾溶液和碘化钾胶丸等药品。到1980年底,地甲病基本得到控制。二龙山农场1980年对全场在校学生、校外儿童和部分职工、家属共1500多人进行检查,查出地甲病患者700多人。对这些患者按居住地区分片包干,指定专人逐户送药到人,治愈率在87%以上。
防疫站成立后,组织职工和家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防病灭病创造了条件。采取接种注射牛痘疫苗、伤寒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和口服小儿麻痹糖丸等措施,流行性疾病发病逐年减少。小儿麻痹、伤寒、白喉、布氏杆菌病等已很少发病。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发病率也明显下降。采取灭鼠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等办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也取得显著成绩。红星农场从1980年起,每年9月份开始投药灭鼠,每月1次,连续4次,由生产队卫生员负责,统一行动。如生产队卫生员不在,场防疫站派人把鼠药送到各家各户。全场连续5年没有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被评为黑河地区防治出血热先进单位。
二、卫生保健
农场从建场起,就实行职工公费医疗制度,家属半费医疗。经济体制改革后,各农场公费医疗的标准、办法不同,总的看,是减少医疗费。兴办家庭农场后,上缴福利费的仍享受公费医疗,不交福利费的不再享受公费医疗。职工家属不再享受半费医疗。
1981年,管理局机关建立干部健康证,有组织地进行身体检查。
地方病普查情况
说明:1984年大骨节病普查对象是3—16岁的儿童数。
1983年,管理局防疫站下设食品卫生检验所,贯彻食品卫生法,负责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监制工作。由省防疫站任命3名卫生监督员,管理局任命43名食品卫生检查员。食品卫生检验所开展食品、水质微生物理化检验、病源微生物调查,用科学数据指导食品卫生工作。
三、妇幼保健
建场初期,农场医务人员很少,没有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产妇生产多用土法接生。随着农场卫生院的建立、医务人员的增加,才逐步推广新法接生。实行计划生育后,计划生育办公室兼管妇幼保健工作。1984年3月,管理局在龙镇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同年5月,管理局成立了妇幼卫生保健站,各农场也相继成立妇幼卫生保健站。有的农场妇幼保健站与防疫站合署办公。妇幼保健站建立后,开展了妇女、儿童疾病普查工作,有的农场还建立了健康卡片。妇幼保健站宣传妇幼保健知识,举办接生员训练班,并进行孕期检查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