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美丽富饶、幅员辽阔的北安垦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南北两麓。所辖14个农场分布在黑河、孙吴、逊克、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克东 7个市县。哈黑铁路(哈尔滨—黑河)、黑大公路(黑河—大连)贯穿垦区南北,交通四季畅达。
  北安垦区资源丰富,天宝物华。土地总面积89.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5万公顷,盛产大豆、小麦、油菜、甜菜、亚麻、白瓜籽、芸豆等产品;林地面积11.2万公顷,林木品质优良,储量大;牧地草原9.8万公顷,可承载饲养10万头大牲畜;水面1.3万公顷,是发展淡水渔业的天然基地。在广阔的山林、草原、沼泽中,珍禽异兽栖息出没,主要有熊、犴、鹿、野猪、狍子、野鸡、野鸭子、大雁、飞龙等。野生药用植物有290 多种,主要有芍药、百合、党参、桔梗、地榆、刺五加、黄柏、三花龙胆、狼毒、益母草、车前子、蒲公英、五味子、黄芪、穿地龙、玉竹、七叶一枝花等。山产品、山野菜、野桨果丰富,主要有黑木耳、猴头、蘑菇、灵芝、蕨菜、黄花菜、榛子、都柿、山丁子、山葡萄、山核桃、橡子、野草莓、桦树汁、野玫瑰等。冷水鱼类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主要有鲑鱼、鳌花、雅罗、哲罗、鲤鱼、鲫鱼、狗鱼、鲇鱼、鲢鱼、白鱼、草根鱼等。林木树种优良,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柞、桦、椴、榆、杨、槐等,森林覆盖率达39.4%.有兴安杜鹃、红瑞木、芍药、百合、野菊花等20多种观赏花卉。山林地下还蕴藏有煤、黄金、玛瑙、珍珠岩等矿藏。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自然火山博物馆”、著名的中国五大连池风景区,就在辖区内,其中的尾山农场、格球山农场就是以火山的名称命名的。五大连池农场本隶属于北安垦区,1986年划归地方。这些丰富的资源,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后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北安垦区是中国农机化事业发展较早的地方。
  早在1947年春,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以及“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决定在“北满”创办农场。同年11月 2日,我国第一批国营机械农场之一——通北机械农场诞生了,首任场长周光亚。此后,在今北安垦区境内辖区创办的早期国营农场还有花园、萌芽、赵光、五大连池、二龙山、红星等农场。
  通北等一批农场的创建,拉开了被称为“世界垦荒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的农垦事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兴起。这里是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乡;这里培育了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她是中国的“丹娘。巴沙”(苏联女拖拉机队长),1950年6月3日,梁军出任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队长;这里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机管理制度,创造者是通北农场作业科长、副场长王荫坡;这里有出席1950年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暨“全国群英会”的两位代表:梁军和耿德(后者时任通北农场拖拉机中队队长)……
  因此,北安垦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农垦事业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曾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北安垦区历史辉煌,地杰人灵。几代拓荒者挥汗洒血,辛勤耕耘,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企业家、科技专家、英雄模范。特别是当年在北安垦区的下乡知青中,锻炼造就了许多精英,其中有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希文,新华社名记者周确,著名作家梁晓声、贾宏图,荣获第35届世乒赛女双冠军之一的张德英,还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刘东辉,副省长申立国。北安垦区的著名人物还有被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称为“远东第一翻译”的姚尚群;有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的语言专家万家君;有大豆育种专家吴陆弟、徐玉花,小麦育种专家程乐圃;有高级农艺师谭玉田、毛健群、朱龙飞、王守廷、李其恕、赵永才、冯成智,高级农机工程师曾建华,高级畜牧师吴显生……;有优秀企业家安立枫;有“26年机车没大修”的优秀包车组组长张守常;有全国劳动模范、“北安局的徐虎”刘喜阳。在省农垦总局的历届领导人中王强、韩有、马学利、申立国、戚卫东、刘廷佐,均出自于北安垦区。这些优秀人物是北安垦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农垦事业火炬接力赛的点燃者和传播者。
                   三
  从通北农场创立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三代北垦人的开发建设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今日的北安垦区,在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光辉照耀下,北安垦区19万多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以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他们坚持不懈地与贫困做斗争,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致力于经济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从局情、场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20年的改革,不仅打破了旧的僵化的办场模式,建立起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搞活了经营机制;而且,全局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劳动力结构、分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家庭农场由1984年开始兴办,到1993年全面实行“两自理、四到户”改革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农垦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过去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北安垦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主要标志是:——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点:一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全局粮豆总产最高年份的1997年为7.7 亿公斤,单产242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1.6倍和 1.4倍。粮豆总产和单产,1978年至1997年年均增长分别为4.8%和5.2%,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长分别为5%和13%.二是发展速度显著加快。1998年全局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9亿元,比1984年增长1.6 倍,年均增长8.4%,其中后三年平均增长11.9%.三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局1997年实现全口径利润35 545万元,其中企业利润6 057万元,15个农业企业个个实现盈利,比1984年增盈 7 688万元。四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局资产总额20.8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 78.5%,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全局人均收入3 637元,自1988年以来的10年间,年平均增长16.1%,——各项改革成果显著。在所有制结构上,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旧格局,初步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农业上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承包、租赁、兼并、股份合作、出售、拍卖、分立、破产等多种改制形式并用,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均取得突破。事业单位加快了事转企改革的步伐,并走在了黑龙江垦区的前面,三校一院一所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并创造了新鲜经验。所有这些改革都为北安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创了北安垦区发展的新局面,书写了北安垦区历史的新篇章。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1年至2000年,20年教育投入累计 5亿多元,建设教学楼54栋、15万平方米,教育方法和教学环境大为改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全面完成。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预防保健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寿命已达73.3岁。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道路交通建设、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建设白色路面20公里。人均住房面积达1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为97%.广播电视、通信事业走上现代化,移动电话和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场区队貌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职工整体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0年末,全局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5.4台、洗衣机60.7台、摩托车34.6台、电冰箱17台。居民年末储蓄余额4.3亿元,人均储蓄2 255元。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了增强,为全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要求,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培养“四有”新人,使文明单位、文明户不断增加,为全局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础。2000年末,北安垦区拥有图书馆33个,电视差转台15座,有线广播站13个,职工俱乐部9个。
                    四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的人才队伍,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为北安垦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54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北安垦区已经形成了种、养、加、销并举,农、林、牧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综合经营,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生产稳定提高。1986年至2000年期间,全区年均产粮豆5 亿公斤左右,其中大豆3.2亿公斤。2000年全区有人工林 137万亩。畜牧业发展迅猛,2000年底,全区奶牛存栏2.1万头,肉牛1.9万头,生猪2.6万头,羊2.4万只,禽类60万只,年产鲜鱼1 200吨。
  ——工业生产门类齐全。2000年全区有各类工业企业92家。赵光糖厂进入全国二级企业行业,年加工甜菜25万吨左右,生产的“晶花牌”绵白糖、白砂糖,“中华牌”方糖、冰糖曾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赵光机械厂是国家定点生产玉米收获机的企业,生产的双行、四行自走式玉米机行销十几个省份;北安油脂化工厂是省内第一家油菜籽加工企业,日处理油菜籽150吨,年加工能力4万吨。全区建起乳品厂9家,日处理鲜奶200吨,年产各种乳制品1.5万吨,有5家 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锦河玩具厂生产的象棋、军棋畅销全国。此外,还有采金、建材、酿造、油脂、面粉、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农机修造、饲料、地板块等工业和其它加工项目。
  ——商业贸易繁荣兴旺。2000年全区有国营、集体、个体商店1 100 多家,年商品销售总额达10亿元以上;外贸年出口大豆、油菜籽、红小豆、白瓜籽、甜菜粕、豆粕、药材等5 万多吨,出口创汇逐年增加。
  ——经济联合不断拓宽。同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形式的生产、科研、教学联合体;在上海、北京、大连、秦皇岛、哈尔滨、黑河、珲春建立了驻外办事机构;曾多次组团考察了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朝鲜等国家;国际国内友人,尤其是各大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考察回访活动日益增多,促进了垦区的内外交往。“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至2000年,共有500 多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北安垦区工作。
  总之,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北安垦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20多年,是同贫困落后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20多年,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拼搏进取的20多年,因而也是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20多年。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和阻力,在领导决策以及认识上存在着某些差距和误区,但总体发展是健康的,成果是显著的。
  已迈向21世纪的北安垦区,正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其独有的人文、地理、地缘、资源优势,以北安垦区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以坦诚博大的胸怀和不甘人后的性格,以顽强拼搏,勇于探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总局党委的领导下,正在朝着新的发展目标昂首阔步前进!
  北安垦区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