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规模的发展
第三节 经营规模的发展
1949年至1953年,农业生产只能依靠畜力作业,一张铁犁6匹马拉,开生荒,日进度只有5亩。更何况畜力不足,不能常年开荒,农场每年只能开少许荒地。5年间,耕地面积才发展到1380亩。
1954年秋,黑河地区调给农场3台烧煤油的斯特兹拖拉机,由驾驶员翟会连、韩贵等3人驾驶。拖拉机的欢快轰鸣,唤醒了这片沉睡千万年的荒原。农场迈开了机械化生产的第一步。当年入冬前,农场就在1队一带开荒2610亩。
1955年4月,黑河专署原农业科副科长吴瑞祥到农场任场长后,把农业职工分成了2个队(相当于组),住在一起,劳动分两处,一个队在大芬堆,一个队在大五家子下泡子沿东。这也是1956年建1、2队的雏形。当年又进场6台匈牙利和1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集中开垦了小五家子一带的荒地,至年底,开荒13801亩。由于具备了土地条件和农机条件,农场在1956年春组建了1、2两个生产队,1队是现在的1队,2队在小五家子屯。生产队的组建为农场正规化生产奠定了基础。1956年,农场在小五家子西山开荒。1957年4月,又建立了第3生产队,同时,划了地界。至年底,农场已建成拥有耕地33870亩,3个生产队,职工224人,农机具82台件的小型机械化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