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农场的幼儿园与托儿所是合一的。农场最早于1968年建立了8个托儿所,此后,爷生产队办季节性托儿所,工会女工部门与农场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幼儿教育工作,截止1984年底全场建托儿所,幼儿园21个,幼儿教师、保育员28人。幼儿教师都经过培训,实行正规化管理。
  二、小学教育
  1958年场社合并后,农场在11队、2队两处建立了两所小学。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全场各队都有了小学,生产队小学学生最多的校有30多名学生,最少的只有3、5名,普及了小学教育。学校重视德育教育,通过早会、课堂、队日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和学雷锋活动。1960年,下马厂小学种实验田和校田,勤工俭学收入达1千多元,被黑河地区评为先进校。地区展览馆为下马厂小学的农产品、学生的手工艺品和教师制作的教具专设一馆,何荣强代表黑河地区教育先进单位出席了黑龙江省群英会,获省政府嘉奖。“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师道尊严,片面强调开门办学,教学质量下降,许多学校用劳动代替上课。
  恢复农场体制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小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末,全场有小学21所,其中一分场11所,二分场3所,三分场6所,场直1所。小学学制5年,教材与全省一致。
  三、中学教育
  1960年,农场创办初级中学,校址在下马厂屯。招收一个班,有学生40名,教师4名,负责人吴海峰。1963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报考爱辉县高中,升学率达79%,1964年,第二届毕业生升学率高达87%。中学学制3年,初建校时只开设6门课,1963年开始设俄语课。
  1966年学校迁到小五家子。1969年战备时学校一分为三,分迁到水库、潮水、大河口陡沟子等处,1971年于大河口建三团“五七”中学。1972年,于小五家子屯重建中学(即后来的第一中学)。潮水和大河口当年组建成潮水中学和第二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中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后,农场中学教学秩序逐渐稳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78年,农场创立高中,招收1个班,有学生45名,教师5名,学制2年。1980年,第一届高中生毕业。第一、二届毕业生现在多数已成为各行业,特别是教师中的骨干。1981年管局高中建立后,农场高中于1982年撤消。
  从1960年创建初中到1984年,农场中学共为农场培养初高中毕业生5千多名,他们在农场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历年高中学生教职工基本情况统计表


历年升入大中专学校(院)学生统计表



  四、职业教育
  红色边疆农场是北安农管局黑河垦区建场最早,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场,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1958年,为孙吴、逊克两县培养了80名一、二级工水平的拖拉机手。1958年,农场成立机械化学校,开设了两个农机班,有学员近百人。其中的一个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黑河地区务农场。另一个班并入赵光机校。1965年,黑河农垦机械化学校,设农机班2个,财会班1个,共有学员98人。毕业后,分配到黑河农垦局所属务农场,分配到红色边疆农场机务班学员8名,财会班17名,这些人多数人已成为行业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领导。
  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的指示,农场创建1所职业高中,招收35名高中毕业生学专业课1年,同时还招收了45名当年初中毕业生。职业高中设农机专业课。1981年至1984年,已有4届学生毕业,有189名分配到农场各生产单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五、成人教育
  建场初期,农场职工主要由当地农民、复转官兵、支边青年和自动流入人员组成。文化程度不齐,而且大部分偏低。1959年9月,农场开展了一次扫盲运动。办夜校9所,组成了11个教学班,分成113个学习小组和炕头小组,聘请了兼职教师14名。仅半年时间,全场432名青壮年文盲就有366名摘掉了文盲帽子,占应脱盲人数的80%。与此同时,农场还进行了业余高小教育。1963年至1966年初,生产队办文化补习夜校,设专职教师4名,其它不足教师由中小学教师兼任,补习学校主要在几个重点队举办,以点带面,全场铺开。“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人教育陷于瘫痪。1980年,教育科设专职职工业余教育干事,重新组织了职工业余学校,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为青壮年职工补习文化课和技术课,简称“双补”,1982年,农场职工教育办公室对全场45岁以下职工进行了一次初中补课摸底考试,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应试4244人,及格4244人,及格率100%。
  经过长短期业余学习,职工业余教育有了—定成果,为北安管局技校选送了12名合格新生,4人考取电视大学,19人考取高师函授,49人考取中师函授,56人考取中央农业广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