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肥力
第六节 土壤肥力
农场耕地属黑钙土类,其主要特性和生产表现为:
一是黑土层深厚,养分含量多。黑土层厚度在26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6.63~8.46%;速效氮49.9~70.8PPM,速效磷18.8~41.33PPM,全氮0.35~0.4%,PH值为5.94~6.17。
二是土体深厚,结构较好。适耕性强,通透性好,微生物活动旺盛,供肥能力较好。
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大风多,土壤侵蚀严重。由于是漫岗丘陵地,水土流失冲刷较为严重常出现干旱,磷素供应不足,若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明显。
个别生产队四队、二十六队、二十九队黑土层薄,不足20厘米,土壤肥力不高,季节性缺氮,常年缺磷,产量不高不稳,宜耕性差,常出现干旱和涝灾,抗灾能力差。
1989~1994年生产队统一经营时期,每年都提取培肥地力基金,生产队按总面积10%进行有机肥改土,这项制度一直坚持的很好。方法是将有机肥送到麦地,然后耙地,由于耙地能灭草,因而可减少有机肥中杂草的危害。
另外小麦、油菜、大豆的根茬还可还田,部分收获机配备了粉碎抛撒装置,可以将脱谷后的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据1981、1992、2000年3次土壤化验结果表明:1981年土壤有机质为8.46%,1992年为7.9%,2000年为6.63%。有机质含量分别比1992年和1981年降低1.27%、1.83%。原因是1985年以后不再积送有机肥,因而有机质下降。
PH值1981年为6.17、1992年为6.06、2000年为5.94,2000年比1981年降低0.23,呈偏酸趋势。施用化肥、化学品增加是主要原因。同时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板结。
速N、速P,全N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用地和养地没有很好的解决,掠夺式经营严重,放松了对土地的投入。
据1991年八一农垦大学电测中心为农场微量元素普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生产队普遍缺铜、缺锌、缺铁、缺锰、缺钼、缺稀土、硼在农场含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