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机第一节 概况 农场农机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相同,延续了多年3 级管理,管、供、修、用体系完整。农场有主管农机副场长、农机科,分场有主管农机副场长,生产队有机务队长,机务技术员、机务统计(1990~1996年达到最全)。1985年以及1997~2000年专职机务统计、技术员基本撤没。此外,有2 个农机修配厂(一、二修),2个农机供应站(总场1个、五分场1 个)。二修1997年解体。一修1998~1999年实行股份制,2000年个人买断。1998年五分场供应站并入总场供应站。
一、机构沿革
主管农机领导人更迭
(1985~2000年)
表3-8
二、机务队伍建设
农机干部聘用以农机科意见为主,录用人员实践和理论知识兼备,基本是有学历的都给上岗机会,也有从工人中直接选拔的,经过见习,决定去留。
生产队机组人员配备1986~1996年一直为拖拉机4人,收获机2人,轮式拖拉机1~2人。1997年以来3种车型的配员基本为3∶2∶1.此外,生产队还配备后勤零件、油料、烘炉、电焊等人员。
1985~2000年农机大学毕业生很少,代培的中专生、正式中专生及函授生居多。
1985~2000年自费、代培在赵光、绥化等机校学习的毕业生100余人。
1985~2000年分到农场的本科生只有乔建华、徐龙,专科生有韩春雨、徐新状。
1985~2000年东北农学院和八一农大定向招生的有何忠新、王立国、吴洪伟,代培的有于长颖、崔维春、陶安庆等共10人。
机务队长23人中有中专学历20人、大专学历3人。
全场机务人员通过函授取得大专学历21人。
在岗的机务队长,每年都参加北安局农机处举办的(10~15)天冬训班,以提高素质,适应发展。
农机工人的素质提高上,一是靠实践练,以老带新,生产练兵(1986~1996年麦播后,豆播前共举行7届生产练兵运动)。二是理论培训,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进行,农场培训车长,生产队培训其他人员。培训主要利用冬季,达到全员培训,每年都在1000人以上。1996年农场利用职业高中办了第一期收获机车长脱产培训班,时间2个月,参加人员37人。三是稳定队伍,靠政策调整,使机务工人正常情况下有较高的可靠的收入。
1985~2000年农机管理干部、工人年轻化了,干部的学历、职称逐年提高,1997年以来农机工人技术素质呈下降趋势。1999~2000年培训车长,使农机工人技术素质又得到了提高。
农机技术人员情况表
(2000年)
表3-9
农机技术工人情况表
(2000年)
表3-10
三、机械更新
1985~2000年农机更新情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引进了东德产E-512 、E-516 收获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进了四平与民主德国联营的E-514 ,佳木斯产的1065、俄罗斯、叶尼塞、加拿大8570、200 割晒机,引进俄罗斯产的德特-75H、德特75-ML,这期间以收获机更新为主,农具及履带拖拉机更新缓慢,农具以生产队自选配套和修配厂自制为主。90年代中末期,引进了大量的晒场机械,如种子拌药机、清粮机等。晒场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履带拖拉机的大量更新从1997年开始,1998年以履带拖拉机更新为主的农机更新达到高峰,更新总额1200多万元,更新机具253 台,耙片4150片,投资主体变成职工个人。(此前农场农机更新在北安局中下游排名)。从更新的进度看1993年东风-65/90全部报废,1996年公有的最后2 台牵引收获机也报废,这时叶尼塞达到22台。90年代E-512 、E-514 为主型,到1998年达64台,占保有量的60%。1998年以前拖拉机以德特-75为主型(多达58台),2000年东方红-1002、802 达到86台为主型,此时东方红-75/54仅剩30台。90年代农具更新速度也很快,主要更新的精量点播机、割晒机、深松机、喷药机、耙等,2000年农机实力:拖拉机121 台、收获机96台、农具1901台。
拖拉机收获机实力及工作量
(1985~2000年)
表3-11
农具更新情况
(1985~2000年)
表3-12 单位:台套
动力机械更新情况
(1985~2000年)
表3-13 单位:标准台/ 混合台
四、作业标准
在作业标准上,农场总结了以往经验,结合种植结构调整,耕作改制农机装备不同,农机农艺在相互促进提高,1990年以来,全面统一了《农机田间作业规范》,按照不同年份,不同作业阶段项目农艺要求,作业质量要求,选定农具、动力机车,定作业速度,作业方法,明确作业注意事项。如:为更好实现深松耙茬需要,深松机由七杆尺发展到全方位,整地以40片耙为主。大豆“三垄栽培”,农机从1986年起引进依兰点播机,进而全面实现精量点播并发展到齿盘式和提心气吸式,实践了大豆栽培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农艺标准得到了根本性提高,大豆产量登上新台阶。1986年以来农场大面积种植油菜,割晒用200、2016、前悬割晒机配偏心木翻轮,拾禾防损失进行了8项调整改装,达到了种的标准、管的到位、收的损失最小。1997~2000年制定了农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
五、机务区建设
保养间22个面积3405平方米,油库23个面积1781平方米,队零件库27个面积2928平方米,单车库242间面积666平方米,拖、康停车库53间面积2026平方米,农具棚16个面积3790平方米,农具场23个面积171311平方米。
1990、1996、1997、2000年分别对十七队、十队、二十六队、十一队、二十八队的机务区统投资金进行了建设。
机务区建全的全场只有十七队、二十六队。一些单位缺拖、康停车库、农具棚等,而且现有库房状态较差,个别队有一茬烂的危险。
六、获奖情况
1987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
1991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农业设备管理三级企业。
1991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先进农机安全监理所。
1992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设备管理一级企业。
1992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农业部第二届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1997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农机节本增效先进单位。
1998年度被评为农业部全国农垦系统农机管理标准化优秀单位。
2000年度被评为省农垦总局农机标准化标兵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