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85~2000年,恰好与“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同步,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好势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教兴国、科教兴场的战略方针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和实施,使农场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跻身于北安分局前列,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七五”期间(1985~1990)
  1985年全场仍保留上年调整后的32所学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26所。1989年开始实行集中办学,各生产队小学的4~6年级学生集中到分场上学。1990年9月全部集中到位。全场共有8所学校:高中与职高、初中、场直小学、一、三、四、五分场学校和科研学校。教学布局的调整,主要因素是生员的骤减,管理的难度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育体制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上级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农场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办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全力抓好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作为教学主旨。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加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及劳动教育,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快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使教育改革适应垦区体制改革的需求,力求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集中办学打基础。
  在教学上,针对教学成绩在全北安管局偏下的状况,提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识和业务能力较差的限期提高,从而激发了教师业务进修的积极性,有130名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使教师队伍初步得到优化。其次,在教研教改上进行初步的探索,引进了“作文序列化”、“六课型”等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制约学生智力开发的“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在督导室、教研室的齐抓共管下,加强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估,各校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规范手段,使全场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87年省政府检查验收,认定农场普及了初等教育,1988年制定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范,并决定立即付诸实施,1989年小学规范化建设起步,1990年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小学的验收。小学毕业合格率由1986年的88%上升到1990年的9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合格率也由1986年的26%提高到1990年的58%,年均增长6.4个百分点,高中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已累计为94人。
  此期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拔尖教师少,教学网点分散,布局虽经调整,但人力、物力、财力仍不能达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八五”期间(1991~1995)
  农场教育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省农场总局对教育在“八五”规划中提出的“三全两高一服务”即:全面发展,全方位管理,全民办教育,高标准,高质量,使教育更好地为农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以改革教育内部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教育为农场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根本,继续搞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1991年分场学校继续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学机制。一、三、四分场初中相继撤销,建立场直初级中学,只保留五分场一所九年制学校,高中教学楼竣工,高、初中都单独设校。从而达到了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配套成龙。7月份教委调整了各校的主要领导,并充实了各校领导班子,提出了1991~1992年为整章建制年,力求达到教育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仅一年时间,各校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就达35项,一部分付诸实施,这期间,教委、教研室、督导室分别深入各校检查教育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并深入课堂听了全场261名专任教师的课,细致认真地检查了备课、学生作业的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情况,使各校的常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加快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1993年农场教育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定岗定员定编,实行全员聘任制。教委机关工作人员大量压缩,从25人减到16人。各校按照教委要求,制定了考核评聘方案,对在岗的教职员工进行考核评聘,改革前全场有教职员工483人,按班级和学生数定编只需376人,由于落聘人员较多,且老教师占有相应的数量,所以对教龄30年的老教师,农场决定给予内退待遇,这次改革,分流下岗和内退人员共107人,其中教师67人。1994年又进行了教育工资制度改革,试行“基础工资+岗位津贴+补贴工资+年终奖金”的框架结构。1995年教育又进行了改革,是1993年教育改革的延续和深入,采取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聘,这次改革共减编54人,下岗分流教师32人,教委机关人员也由16人减至9人。
  经过两次大的改革,完善了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达到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奖优罚差的激励手段,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教育教学、都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五育并进,德育为首。这一期间的德育工作比“七五”期间强化了许多,已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加大德育教育宣传力度,以主题班会、学雷锋、献爱心等不同形式以“五爱”“四有”“三告别”(游戏厅、舞厅、录像厅)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及政治课、思品课知识为内容,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无受治安处罚现象,杜绝了青少年犯罪,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升学率都比“七五”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1995年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100%,升入局重点高中39人,小中专32人,破历史记录。小学在北安管局统考也位居榜首。
  为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农场在经济条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投入大量资金,使各类实验室、标本室的设备也趋于完善,教职工自制教具664件,师生共采集制作标本430种,全场中小学均已规范化,消灭了不合格学校,为迎接“两基”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九五”期间(1996~2000)
  农场教育主要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用各种形式为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全面贯彻《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坚持“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完成“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做到两个服务(为农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场教职工生活服务),实施“1114工程”(场幼儿园达省级一类园所、场直小学创一流达国标、场初中达到合格学校标准、一、三、四、五分场达到合格小学标准)。全方位实行目标管理,决心发扬“八五”成绩,创“九五”辉煌。
  1996年全场的教育布局仍保持“八五”末期全面完成初等教育的模式,共有5所学校,下设2个办学点,包括高中(含职高)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办学点2个,分别是场直小学、一、五分场小学和三、四分场办学点。全场入学儿童1766人,初中在校生718人,高中(含职高)在校生333人。1998年、1999年职高、普高均因生员严重不足先后撤消,全场只剩初中1所,小学3所及2个办学点。
  1999年8月农场进行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员聘任制,经费包干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体制,高中撤销,班子自然解体,教师与初中教师共同竞争上岗。通过说课考核、教材考试,社会议定三方面优胜劣汰。这次教育改革,全场教职工由原来344人减到294人。
  在教学上狠抓常规,强化教育科研,向管理要效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致力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做到教学原则科学化、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师生活动时间比为3∶7;教与学的时间比为1∶2.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小学毕业班全科检测合格率达100%,单位检测优秀率达80%,初中的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初中毕业率、合格率、体育合格率达100%。升局重点高中人数连年增加,2000年达47人,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雄踞全局前列。高中毕业统考进入本科的3人,专科16人,谱写了农场自成立高中以来的最辉煌的篇章。
  德育教育在“八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又迈上新台阶,这一阶段德育工作以“四性”(加强针对性、讲究科学性、考虑层次性、注重实效性)为原则,坚持“两个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四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从而丰富了德育内容,形成德育特色,学生品德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1999年省农垦总局来农场进行德育工作检查验收,初级中学获总分第二名,被评为省垦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各校还开展读百部爱国主义书籍,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营造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各校的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场直小学有6个教学班进行了教材改革实验,参加全国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省级数算三算结合教材改革实验。北安分局级“快速作文”实验:“尝试教学法”、“和分层次教学法”得到全部内化,被国家确定为“尝试教学实验基地”。初级中学有18个教研课题被上级部门认可,有2个实验课题已通过了北安分局验收。“情景愉快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等先进教法已完成实验周期,达到验收标准。“青浦数学教学法”已结硕果。涌现出省农垦总局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名,北安分局级4名。全场各校共有130篇教育科研论文获奖。
  为培养合格加特长的跨世纪人才,农场全面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开展个性,积极组织音、体、美、劳动技能小组开展活动。场直小学的“小山花艺校”队员参加北安分局“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连续五届获得第一名,特长班有113幅作品在全国少儿美术书法绘画大赛中获奖,有30幅作品赠给日本友人在国外展出。初级中学的生物活动小组,连年坚持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成绩显著,被评为省级优秀活动小组。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们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强健了体魄,开发了智力,增长了才干。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场党委的高度重视,在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全力满足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达到中小学校舍楼房化,校园建设达到了“四化”(绿化、美化、香化、花园化)。中小学理、化、生、自然实验室、音、体、美、卫生室、劳技室设备均已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二类标准。新三室的建设也具规模,各校的语音室、电视、投影、微机等均已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添置更新了教学设备。藏书4万册,1997~1999年,仅奖励优秀任课教师农场就支出8.7万元,使全场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由于农场教育“八五”期间硕果累累,“九五”期间成绩斐然,1996年9月顺利通过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验收,并在2000年的“两基”复检验收时荣获免检单位。
               勤工俭学创收统计表
  表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