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机管理

第六节 农机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5—1973年,总场由农业,农机和畜牧3个部分组成生产办公室。生产办公室内设专人负责全场农机工作。1974年—1979年,成立了农机科,农机科负责全场农机工作。1980年—1962年,取消了农机科,成立了场农机公司,由农机公司负责全场农机工作,1983年以后,又取消了农机公司,恢复了农机科。
  1955年安作祥代生产科长,1957年张厚文任生产科长,1959—1960年刘波,李庆任副科长。
  1961年—1966年,谷振奎任生产科科长,刘波任副科长。1966年刘波任生产科长,1969年曾庆生任生产科长,1970年刘波任生产科长,1971年宋金吉任生产科长。
  1972年—1973年,王义、田维学、孙忠义任生产科科长。
  1974年—1979年,田维学任农机科科长。
  1980年—1982年,陶振东、孙玉朴任机电公司经理。
  1983年—1984年韩晓忠任农机科科长。
  1985年索明华任农机科科长。
  1986年张万昌任农机科科长。
  1987年—1989年,王凤岐、赵成任农机科副科长。
  1955年—1982,龙镇农场实行总场、分场和生产队三级管理,分场设主抓农机工作的机务主任或农机技术员。1983年以后,实行总场和生产队二级管理,农机工作由场农机科统管。
  各生产队设机务队长、机务统计,部分生产队设了农机技术员。1985年全场兴办家庭农场,各生产队取消了机务队长、机务统计和机务技术员,1986年开始重新恢复了这一编制。
  建场以来,总场物资科设农机股和油料股,负责全场农机配件及油料的供应,各生产队设领料员,零件和油料保管员,负责全队农机配件和油料的供应工作。
  二、经营方式
  1955年建场以后,龙镇农场的农业生产形式一直处于固定的模式中,农机管理和农机经营方式稳定,农业机械是国营农场的固定资产,所有权十分明确,由生产队统一调配使用,各机车实行单机核算。这种农机经营方式,由生产队统一调配使用,各机车实行单机核算。这种农机经营方式,在原条件下尽可能地达到配套使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机群效率。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国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龙镇农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5年龙镇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后,各生产队把原有配套的农业机械划分成若干个组,然后分别承包相应面积的土地,选举产生或生产队委派家庭农场场长,这样就把生产队划分成若干个以机务为主体的家庭农场。这种经营方式能够保证原有农业机械的配套,能够发挥机群的效率,但是存在着生产队与各家庭农场,各家庭农场之间“统”与“分”的矛盾,当时各家庭农场场长是从职工中产生出来的,基本不脱离劳动,而且自身经济利益和整个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挂勾,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各家庭农场场长和成员都存在“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思想,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对农业机械实行毁灭性使用,有的甚至把完好的农机配件卖给废品收购部门,给农机工作带来很大损失。
  1987年实行生产队统一管理,使职工思想上产生波动。1988年全场又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农业机械转让和承包到个人的经营方式。农业机构转让或承包到个人,出现了所谓的有机户,有机户向农场交付了部分转让费,造成许多人在思想上对农业机械所有权认识模糊,所有权不明确,生产队和有机户、种植户之间“统”与“分”的矛盾更加尖锐了,出现作业时不服从生产队调动,农机具不集中停放,农机具不能配套作业等情况多有发生,农机管理工作一度处于混乱状态。
  针对上述情况,总场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机管理方面的条例,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到1989年全场农业机械全部集中停放,统一管理,不论转让、承包和租赁的农业机械,都由生产队统一调动使用,充分发挥了机群效率,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达到了“统”与“分”的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初见成效在龙镇农场农机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1989年引进E514和JL1065B收获机,这些新引进的收获机没下放到生产队,而是由总场统一管理指挥,并组建了龙镇农场收获队,这是场领导在认真总结几年来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教训之后采取的果断措施。
  三、基础建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农具场特别简陋,多数农具场没有铺砂,下雨后泥泞。70年代开始注重农具场建设,农具场四周挖沟植树,场地铺砂,少数生产队建了土围墙或木围墙。进入80年代以来,开始建砖围墙或铁围墙,到1989年全场19个生产队中有8个生产队建了砖围墙或铁围墙。
  50年代末至60年代,油料库多数是土木结构,油料库没有沉淀装置和滤清装置,70年代以后,全场逐渐建砖瓦结构的油料库,到1989年全场共建砖瓦结构的油料库17座,实现了油料三级过滤浮子取油,配齐了计量装置。
          1981—1989年收获机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



          1977—1989年拖拉机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