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医药 一、医疗
1955年卫生所刚建时,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对一些疑难病症还需转到北安等地治疗。1956年开始对“克山病”、“出血热”患者进行抢救治疗。1963年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的治愈了二例“出血热”患者。1964年以后,医院在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等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医院能做的手术有阑尾炎、疝气、肠吻合、扁桃体切除、剖腹产、引产及男女结扎手术等,内科对各种危害病人及中毒患者能够进行及时的抢救。年底从各大医学院(校)分配来了一些毕业生,使医院的技术力量逐步得到加强,在治疗及抢救方面也积累和总结了一套较为成功的经验,现医院能做各种腹部手术,建院以来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1975年至1976年间,农场发生了一次“出血热”大流行,发病人数达103人,医院采取了就地、就近抢救的治疗方法,把病人控制在有治疗能力的单位,由于采取了合理的抢救措施,使这些病人及时得到了治疗。197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来龙镇农场职工医院,请韩同增、贺玉田为病人会诊。会诊后,确诊为出血热,并写出治疗计划,第二附属医院按此计划治疗,使病人痊愈出院。1977年12月韩同增等人写了《中草药透入疗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衰》病例报告。
二、医药
1955年7月卫生所设立药房,当时只有1人负责。1958年医院扩大,设立了中、西药房和医药仓库,增加了人员。
1964年建立了制剂室,当时设备简陋,人员3人,开始主要生产医院自用的蒸馏水,大液体等。
本地区药材资源主要有黄芪、党参、五加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芹、黄柏、独活、穿地龙、草乌、升麻、玉竹、鹿茸、贯众等。从1973年起,全场兴起了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的高潮,制剂室人员增加到12名,添置了设备,制出各种丸、散、膏、酊、糖浆、注射液等60余种。1983年因医院制剂室达不到标准,因而停产,现只制蒸馏水自用。
主要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