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难忘的岁月

三、回忆录

难忘的岁月



                                      李强民
  龙镇农场是1955年7月开发建立起来的。那时,遵照毛泽东主席“不让犯人坐吃闲粮”的光辉指示,党中央决定把关里犯人大批调遣到黑龙江、内蒙古开发北大荒。建立大批劳改农场,这样既通过劳动生产把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为国家创造财富。从战略意义上讲,既消除内地隐患,又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黑龙江省从1953年就开始接收关内大批犯人。犯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南、江苏、湖南、广东等地。我就是1953年3月带领河南1,800犯人调到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场的。1955年6月,组织上又调我带领一个工作组开发建设龙镇农场。同时建立的还有苏家店、绥棱,老菜、泰来(现在的六三农场)等五个劳改农场。
  龙镇农场建场工作组的成员有:李强民、宋金吉、郑义堂、张永浮、王永发、张宝珠、刘锐、王志等八名同志(现有照片存留),于1955年6月25日前往龙镇,两天后跟上来的有徐占富、杨志二同志,他们是从梧桐河农场调来的。出发后从北安下车到北安农场,然后扛着行李卷步行前往龙镇的。我们沿着北安至黑河原有的铁路路基,踏着基上长着厚厚一层的绿草,走起路来象踩着一层海绵,兰兰的天空笼罩着大地,内心里产生一股热流,飞奔龙镇,当行至讷谟尔河和二道河时,因两条河流当时都没有桥梁,我首先浮水过去,叫一只小船把其他同志运到对岸。从河北岸到龙镇大本营(当时统称龙镇为大本营,是原日本军营留下的称呼)距离为25里路,已经进入准备筹建的龙镇农场界内。我们一边走一边望着草原,心情愉快,脚步轻松,不知不觉的就到了龙镇大本营。到龙镇之后,首先接收了北安农场的一个直属中队,他们有干部5人;中队指导员刘成义,副中队长付喜,管理员黄武安,统计员石国军,兽医陈建选。共有犯人70多人,马有30多匹,种300垧地,就靠这个家底开发龙镇农场,并定于1955年7月1日为正式建场日期。
  当时我们建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接收关里的大批犯人,二是边踏荒、开荒、种地、建点。坚持当年投资当年受益,至少解决部分口粮的原则。按照这两个原则,就开始一面准备接收犯人,一面踏荒定点,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踏荒。当时心情野得很,恨不得一下子把龙镇周围的土地全部吃掉。大马在田野上腾飞,眼睛就是水平仪,手脚就是计量器,走一地看一地,就计算个大概,就定点插旗。当年定点的有蔡家岗(现十四队),聚盛栈(现十队),北大岗(现十一队)、四公里(现十三队),一公里(原基建队)等,可垦荒20多万亩。1956年又续建东龙镇(现九队)、三公里畜牧场(现一队)。定点之后,就开始搞暂设工程,主要是搭帐逢和简单的茅草房,一面开荒,一面建点,当年见效益。这时干部陆续增加,机构也逐渐完善扩大。干部来源,一部分是从齐市公安干校调来的,一部分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象杨世昌、花长春、张厚文、石克俊、张宝其、刘风林、王文鹤等十几名营连干部,还有从各农场调来的干部,从北安、德都当地招收几十名工人,到场后大部分以工代干,还有从天津银行调来一部分会计,大部分干部是随犯人一起调来的。当时干部成分70%是部队转业干部,20%是地方公安干部,10%是其他干部。真是五湖四海汇集在北大荒,向地球开战,当时自然条件就是头顶兰天,脚踏荒原,既没路又无桥,完全靠人背马车拉,一面开荒一面建点,生活用品从北安买运回或当地购,有啥吃啥,有时吃的饱,有时就挨饿;饥一顿、饱一顿。冬天严寒达-40℃,就在55年9月间的一个晚上,聚盛栈一场西北风冻死18匹马,人在帐蓬里早晨起来头发和胡子冻上一层霜,真是可说入睡时英姿勃勃,早晨起来白发苍苍,这样的条件,那时却没有叫苦的,表现了顽强的革命精神,真是与天斗其乐无穷,就是靠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传统,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当然也有个别同志经受不起这种艰苦环境的考验,不告而别,如天津调来的会计人员剩下的就不多。
  荒原变良田,为人民造福。
  龙镇以北,完全是一望无际的荒原,荒原中夹杂着一些杂林,土质完全是腐植土,黑土层在 25—35公分,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00—110天,最适宜种植小麦、大豆和五谷杂粮,但高梁上不来。龙镇农场当时勘查土地面积为70多万亩,可垦荒地30多万亩,有一部分杂林、一部分低洼地,经过改造或排水完全可以利用,如蔡家岗就是现在沾河林业局所在地,到 58年为止,实际开垦面积10多万亩,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斤提高到200多斤,少数地块可达300斤。全场粮食总产量最高可达18,000吨,1958年上交国家粮达1万吨。为了农场建设和发展,农业技师汪福林、农业技术员潘玉林,还有国家分配来的大学生蔡国基等同志,他们为龙镇农场的开发、农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潘玉林同志把自己毕业的精力给了北大荒,献给了龙镇农场。还有刘锐同志是开发龙镇农场的先遣人员,他是四川人,远离家乡,为开发北大荒而献身在龙镇农场,这是我们永远怀念的。
  把大批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改造罪犯工作是劳改农场的主要任务。即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1955—1957年连续接收关里的罪犯3000多人,加上黑龙江省本地的犯人最多达4,000多人。这些罪犯绝大多数是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还有小部分刑事犯罪分子。关里的犯人刑期大部在10年以上,年龄大都在30—40岁之间,身体强壮,就是没有劳动习惯,他们多数出身剥削阶级家庭,从小养成了寄生的生活习惯,有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民党的将、校、尉军官等,他们来到北大荒开始生活是不习惯的。但是由于人民政权强大,地理环境有利,他们想跑也跑不掉,这样,他们在思想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幻想了,他们盼望的是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形势好,党的方针政策能兑现,有朝一日再一次得到政府的宽大,争取早日回家也就心满意足了,也有个别少数犯人,因罪恶大、刑期长、年岁高,有悲观失望.乃至厌世的思想,从生活习惯来说,一、二年都不习惯,南方来的犯人有冻伤的,有饿病的、也有怕冷拒不劳动的,上述情况说明,这些都给改造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那靠什么把他们改造好呢?靠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更重要的是靠党的方针政策,靠人道主义的感化教育。他们看到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党的政策光明磊落,前面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改造,争取早日成为新人。因此,绝大部分罪犯是认罪眼法的,是积极改造的,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罪犯立功赎罪表现。并得到减刑、假释、提前释放。从此,大大的鼓舞了犯人改造的积极性。1957—1959年,改造工作成绩显著,这主要是贯彻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把劳改农场(工厂)办成改造人的大学校,要把犯人当成人,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政策,”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正确的、有气魄的政策,这一政策当时在犯人中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进一步坚定了罪犯改造的信心和决心。有些具有技术才能的犯人在出监就业之后,为劳改农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如原任农场卫生院院长的刘树森,在改造中一直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技术专长贡献在卫生医疗事业上,给劳改农场的职工家庭或劳改犯人看病治病,为患者家属带来欢乐。还有中医胡忠义,工程师王文华、农业技术员李天池都为龙镇农场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就拿现在龙镇农场的宫方宝,在改造中学到一技之长,就业后,哪用哪到,拿得起放得下,表现很好,这充分显示了劳改政策的伟大,确实体现了劳改农场是改造人的大学校。改造表现好的犯人,无论是走上社会,还是留在劳改农场,大都学会了  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加瓦,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罪犯单位或家庭都非常感谢人民政府说:“劳改农场能把犯了罪的人,通过学习教育,参加劳动生产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真是了不起啊”!
  从改造人的意义上讲,其价值是无法计算的,中央领导同志表彰劳改干部时说:劳改干部既是无名英雄,又是灵魂的工程师,其功绩也就在这里,我们的管教干部和犯人实行面对面的斗争,还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以理服人,对顽固犯人要做到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促其思想转化。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如:家庭规劝,到社会上参观,请党政领导做报告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把坚持反动立场、道德败坏的违法犯罪分子改造成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接受政府的改造,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劳改农场当个中队长或指导员,大队长或教导员和管教科的管教人员,表面看不起眼,他们是既不会造飞机,也不会造轮船,更没有造高楼大厦的本领,可实际上他们把大批犯人改造成为有用之才,这就是了不起的功绩。同时这一伟大功绩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党的领导和干警队伍的建设。
  龙镇农场建场初期就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记得我们建场工作组开赴龙镇在北安中转的当天,就到北安县委作了关于开发龙镇农场的汇报,当时县委书记李惠、副书记徐立勋听到我们汇报之后当即向有关部门打了电话,令有关单位大力支持龙镇农场的开发。然后,我们又到德都县委作了汇报,同样得到德都县委的大力支持,并责成有关部门协助工作组把龙镇农场建起来,还责令德都县供销社把物资库打开,让我们任意挑建场所需物资,那时龙镇农场没有电,监舍照明全靠马灯,德都县供销仓库有的马灯全让我们“包销了”,我们需用的物资他们还专门组织进货,尽量满足需要。北安运输部门也大力支持我们,及时把我们从外地购来的物资运到龙镇农场。那时讷谟尔河桥梁没有修,我们就用马车,人背倒短,就这样把建场需用的大批物资一吨一吨的,一车一车的运到龙镇农场。开始建场时,我们只有一台“大依发”汽车,有个外号叫俊大刘的司机,是从鹤良河调来的,他真是不分昼夜的连开车代装卸,任劳任怨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马车队长徐占富同志,那时年近50岁,不分昼夜赶马车不停地到北安往返运输,这位同志是龙镇建场的元老,多年的劳模,把他的一生献给了龙镇农场的运输事业上,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有后来的蔡明礼同志,他负责在北安做转运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印章经常揣在腰包里,用之方便,他的一个弟弟叫蔡明海是个工人,负责管水塔工作,表现也很好。在建场初期有功之臣是数不胜数的,列举一些同志也是必要的。还有象吕凤勤同志,1955年小俩口(爱人周翠云同志)一到龙镇就分配到聚盛栈工作,工作起来真象头老黄牛,不知道苦,不觉得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组织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工作以身作则,从不瞎指挥,身为教导员,带头深入田间深入监舍,取得第一手材料,然后再指挥工作,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从不讲情面。所以这个大队一直是先进和盈利单位。八分场三个中队,那些年每个中队的千垧地都上交干吨粮。该同志为龙镇农场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龙镇农场。不幸的是在十年浩劫中牲牺了,回忆起来,寒酸满怀,我在这里向他表示衷心的致意。另外还有张厚文同志,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从部队转业到龙镇农场工作以后,因工作积劳成疾,过早的病死在龙镇农场。还有石文轩、杨世昌、花长春、安作祥、艾德乾、叶承云等一些老同志,他们都为龙镇农场的开发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建场初期的财务工作,当时的财务科长宋金吉、副科长熊万祥、会  计刘积贤、郭林等同志,为龙镇农场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农场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总之龙镇农场建场初期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可观的,在整个龙镇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当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干警、职工、家属积极努力劳动地结果。描写当时龙镇农场干警的精神面貌: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龙镇农场的老同志,为龙镇农场的建设,为共产主义的事业,为了子孙后代,把热血都洒在了龙镇农场,把青春年华都献在龙镇农场,把龙镇农场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忆十三年来的劳改工作
                                      李强民
  我在龙镇农场工作十七年,除去文革反省四年,整整在龙镇农场工作了十三年(龙镇农场的劳改时期),在此大部分时间就是以抓改造工作为主的,就是在任一把手期间改造工作也没有放开,这是因为劳改农场工作性质决定的。“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是指导劳改工作的总方针,只有在做好改造工作的前提下,方能提高生产和其它工作,除此原因之外,就我个人来说对改造工作特有兴趣。1951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不要让犯人坐吃闲粮”的伟大号召,于是平原省就把各个监狱看守所的犯人组织起来,成立劳动改造管教队(简称劳改队),那时我在平原省聊城专区,当时地委抽调我和公安局的另一名同志把整个聊城专区的在押犯人1 ,800名组织起来,带到平原省劳改总队受编为第七大队,当时我任教导员,主抓政治改造工作。1953年又把这1 ,800 名犯人,调到黑龙江省笔架山劳改农场,我任管教科长,1954年任副支队长,都是主抓犯人的思想改造工作,而且在改造工作上确实抓出点名气,获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在平原省我大队受过全总队的嘉奖,1954年在笔架山,因全年没有逃跑一个犯人,受到黑龙江省劳改局的通报表扬,获得外警内管密切配合的丰硕成果。
  1955年6 月25日从笔架山带领一个(8 人)工作组到龙镇建新场,当时场部除留下几栋残缺不堪的房子,还有北安农场一个犯人中队,有5 名干部,70多匹马,300 垧地,就依靠这个家底去踏荒建点,在省劳改局杨彦副局长和几名工程师的协助下,当时就定为聚盛栈、北大岗、东龙镇、东田家、四公里、蔡家岗和直属大队7 个点,定完点便集中一切力量修建简易监舍,迎接大批犯人的到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大批简易监舍修建起来,十月就接收了山东犯人 1 200余人,以后又陆续接收湖南、广东的犯人2 ,000 多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龙镇农场就有3 , 0 00 多犯人,当时工作的重点就是安置好犯人、保证安全、保证生活、保证取暖,防止冻伤冻死和其他非常事故的发生。当时这项工作非常艰巨,随犯调来的干部普遍不安心,犯人不稳定。
  那时的干部骨干力量,一部分是从齐齐哈尔市公安干校调来的,一部分是部队转业干部,如杨世昌、花长春、刘凤林等,一部分是从各劳改支队支援来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犯人从热带地区调到严寒地区——北大荒,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人情风趣都不适应,所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大量的,犯人的安置工作是艰巨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严峻的,看管工作是更艰苦的,我举个例子就能晓得建场初期工作是何等的困难,如广东调来的犯人,在零下近40度的严寒下还要每天冲凉,从湖南调来的犯人开始不吃面食,要求吃大米,当时到哪里去搞大米,连我们的干部也吃不上大米,只好千方百计从县里调拨大量的高粮米来代替。开始犯人冻伤的不少,个别犯人想寻死的也有,当时防寒和生活习惯,这一关就非常难过,全靠我们的干部兢兢业业率先和犯人一起渡过了这些困难。所以至今我回忆起这些情景来,总觉得开拓北大荒的人称得起英雄豪杰。摘录我的回忆最小诗一首:“英雄豪杰方方面面,劳改战线荟萃英展,开拓荒原改造犯人,劳苦功高默默奉献。”
  劳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作指导,以劳改法律政策作依据。
  本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贯彻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劳改工作方针,力求把犯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成为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人,这项工作是艰巨而光荣的,是富有深远意义的,将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当时的犯人成份看,有80%的反革命政治犯,他们对旧社会的制度恋恋不舍,对国民党反动派还抱有幻想,改变其反动思想是比较困难的。有20%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如杀人、土匪之类,这些犯人罪恶都比较重,旧社会的恶习较深,真正人民内部犯罪的犯人了了无几,所以当时制定的改造犯人的管理措施及教育内容大都针对反革命政治犯的,教育我们的干部时刻提高警惕性,不断揭发他们的变天思想和不愿意接受改造的顽固立场,对他们的思想改造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鼓励和奖励,对继续坚持反动立场不接受改造的犯人要实行惩罚和从严管制的措施,做好犯人的分化瓦解,在犯人中建立狱内侦察工作,防止他们组织反革命集团和阴谋暴乱外逃的一切犯罪行为。十三年来这个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严肃认真,所以组织反革命集团和组织暴乱的案件没有发生,个别三俩个犯人集体逃跑是有的,据我回忆不超过三五次,绝大部分被堵截捕回。1957年直属大队一伙逃跑两个犯人,有一名在龙镇至蔡家岗之间公路上被击毙,一名被捕回,十三年共逃跑的犯人也不超过20人,而且大都是及时抓回,真正跑到社会上作案造成严重危害的在我记忆里还没有,所以龙镇劳改支队在警戒监管工作上做的比较好。至于犯人的破坏活动在劳改的过程中时有发生,但大部分是处于对一时一事的不满出现的,如铲地破坏青苗,脱谷时故意不清净粮食,此类行为较多,真正搞大的破坏还没有发生过,这和我们的干部跟班作业,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分不开的。也经常组织犯人进行检举揭发活动,这对不规犯人来说也是个制约,不接受改造和反抗改造的犯人,只占犯人总数的3 —5 %,犯人中发生案件是较多的,1957年至1959年为最多,就这时的历史背景来说,一个是1957年反右派,一个是1958—1959年搞大跃进,社会秩序比较乱,自然也影响到改造秩序。1955—1956年大部分犯人刚投劳改,尤其到北大荒山林丛丛,犯人不摸四至,不敢轻举妄动,1959年之后,国家实行了特赦,从宽的政策更加松动了,犯人的思想对党对政府的政策更加相信了,思想改造就比较活跃了。此间,在犯人中成立过犯人积极分子委员会,协助政府干部管理一部分犯人的学习,生活和监规纪律,这在历史上对犯人改造的自治管理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奖惩工作上,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支队性的奖惩大会,对有立功表现积极改造的犯人,分别给以减刑,记功或物资奖励,受奖人数在30%以上,为有重新犯罪行为和反抗改造严重违犯监规纪律的,分别给以加刑,记过,警告的处分,此面仅占5 %左右。
  大队每半年还搞一次奖励大会,这种奖惩分明的政策,对调动犯人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0年一1961年),犯人有意也无力进行破坏逃跑活动,个别自杀的行为是出现过的。
  十三年来改造成果是可观的,我大约计算了一下,十三年共计改造犯人12,000 多人次,绝大部分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些释放犯人放回家乡,在思想上、工作上都受到乡亲们的好评。到1957年之后,绝大部分释放的犯人留在农场就业劳动,这一部分劳改就业人员虽然老实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从思想上他们仍然没有解放,以为还戴着地富反坏的帽子,收入上32元的一级工资,有的养家糊口非常困难。有的单身更不安心,在他们的思想上对政府的这一政策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当时这个政策对犯人改造的积极性就有严重的影响。但从改造的成品率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能占释放犯人的98%,废品率极少。因为他们大部分是反革命政治犯,文化素质,品德素质都较刑事犯好得多,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无产阶级的政权越来越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他们开始存有的变天思想随着思想改造的进步,就逐步破灭了。“三个拥护的改造标准”基本达到,所以他们释放后继续犯罪行为极少看到,尤其留在农场就业的犯人就比较容易的考察。
  再谈一下劳改干警的素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本系统和外系统的认识就不一样,我们认为当时劳改干警除文化程度低之外,政治立场坚定,敌我分明,能吃大苦耐大劳,敢于逞强担风险创路子,龙镇农场一万多垧地的大草原,在二三年的时期内开发成为良田,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而且通过劳动改造的洗涤,改造了一万多犯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这在经过三大革命运动考验出来的劳改干警,无疑称得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女。但在外系统的认识却不然,他们说劳改干警都是大老粗,或者说是犯过错误无出息的干部,整天和犯人打交道,当时我们听到这些舆论非常生气,总想和他们比一比,当然,因为劳改是个禁区,他们不了解劳改干警的苦衷,不了解劳改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劳改干警不了解不理解是很自然的,在这里我再抄录我回忆录中的一首诗:
      谁说劳改干警无出息,
          敢逞强斗顽敌都谁敢比。
      把犯人改造成为新人,
          乃此工程师到那里寻。
  最后祝龙镇农场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祝龙镇农场人民和家欢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