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建立
第二编 体制改革
第一章 农业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建立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建立
自建场几十年来,一直是农场经营,职工种地,到月开支,最多是根据工作好坏搞点奖罚。似乎农场的盈亏与职工没什么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农场的经济体制快速地发生根本性变革,经营方式不断改变。1981年根据总局、管局要求实行了“浮动工资,超利分成”的计酬形式,即以职工原工资37元为基础,37元以上部分按月薪日记发给,37元以下(含37元)部分80%按定额记分发给,20%按年终完成承包情况增减。也曾实行过产量工资。1983年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济责任制,并逐步朝着到组到户到人的方向发展。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根据总局、管局的指示,农场在二队、四队、六队、八队、十队、十二队等 6个生产队,试办了20个家庭农场,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到1985年在总结上一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七队、九队、良种站也改办了职工家庭农场,这样,龙门农场职工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31个,家庭农场播种面积合计为58,374亩,占1985年总播种面积143.754亩的40.6%。参包职工 804人,实行“全民所有,家庭经营,计划指导,合同制约,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承包期定为15年。
由于经验不足,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年有90%的家庭农场亏损,合计亏损金额高达1 862 250元,平均每户家庭农场挂账63 227元。1986年春涝严重,职工无力耕种,要求退出承包,却有种不上地的危险,农场不得不终止合同,改为生产队承包经营,即恢复了“大锅饭”,创办家庭农场受挫。1987年根据中央5号文件和国务院8号文件要求,通过回顾前三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教训,全场干部职工一致认识到:搞好改革是农场的唯一出路,当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开始加快了改革步伐,实行场长承包经营责任制,重点解决大农场与家庭农场的统分关系,但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家庭农场效益不佳。自1989年开始对家庭农场实行完善提高的方针,并逐步实行“四到户”、“两自理”,使家庭农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途。1989~1997年连续9年夺取了农业大丰收。
家庭农场的建立,使职工不仅是生产者,同时又是经营者,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结合,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紧密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十六年来(1984~2000年)家庭农场经历了由试办到兴办、由受挫到到稳定并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农场在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