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财务

第五节 财务



                  第五节 财  务
  1986年初,农场由劳改农场重归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由于体制的变动,给农场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也给会统队伍带来一定影响。农场从1986年开始加强会统队伍建设,提高会统业务水平,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年初由计财科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并参照上年实际,制定生产财务计划,提交党委讨论通过,并下达给基层生产队。
  从1988年开始农场建立起“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框架,土地到户,机械到人,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原则,搞好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尽快由“两借”向“两自”过渡。会计核算到了家庭农场。
  1991年,农场被国家列为边境贫困农场之一。通过十年的扶贫,国家对农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资金,逐一落实扶贫项目,使农场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计财科下设扶贫办,对扶贫项目资金单独核算,单独编制扶贫决算,计财科指定专人每年负责扶贫项目材料的编写上报,对扶贫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1993年,国家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将我国会计核算与国际惯例接轨,对现行的财务制度做了重大改革,制定出新的会计制度。农场对现职人员分批安排学习新会计制度。同年6月份,农场进行了会计半年决算, 将原有的会计科目改为新的会计科目,账薄会计科目有些合并在一起,还要进行调账处理,最后圆满地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1994年,进行清产核资工作,主要目的是摸清家底,在计财科的统一协调下,历时一年多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为农场的下一步决策打下了基础。
  从1998年开始,农场为了加强和提高会统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制定了责任制和工作考核方案,规定会统队伍连续考核后三名者自动下岗。
  1990~2000上,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农场计财科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办法》、《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各项费用审批制度》、《产品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办法》、《计划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实施,有效地约束了全场各级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行为,防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堵住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
  此外,计财科每年进行两次财务检查和账本设置。
  财务检查内容:1.记账的方法、内容的完整性;
  2.资金使用情况;
  3.有无动用公款和乱用财务资金现象;
  4.有无私设小金库;
  5.有无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
  通过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996年,按照总局要求开展电算化工作,农场先在计财科进行试点,通过一年的运行效果良好,手工账全部甩掉。
  1997年1月 21日,龙门农场电算中心成立,由计财科长兼任电算中心主任。全场实行集中核算和报账制,基层会计改为核算员,会计核算工作由原来的手工账、记账、结账、对账、报账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电算中心配备微机 6台,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从基层抽调优秀会计人员9人,成立 6个核算组:农业企业3个组,场直企业组、场直事业组、综合组各一个,每个组配备电算会计、记账员各1人、专职微机员1人,共计13人。
  1998年,将农业合并2个组,成立审核组配备审核会计1人,共计11人。
  1999年,将场直事业组合并到综合组。
  2000年,为进一步开发计算机核算的潜力,为企业会计核算一套账奠定了基础,电算中心人员由原来的13人降到 8人。农场的财务决算由手工添数改为账套提数,农场汇总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缩至一周。
  微机的使用为农场加强财务管理,实行会计监督、堵塞财务漏洞,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费用开支,由过去事后监督改为事前把关,杜绝了违纪现象的发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财务队伍也由68人减为2000年的32人。
  截止到2000年,全场财会人员32人,其中助理会计师5人,助理统计师1人,会计员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