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 构
龙门农场老干部工作从1986~1995年由老干部科负责,老干部科成为独立科室,副科长杨金柱全面负责老干部工作。
1996年初,农场进行机构改革,老干部科划归组织部兼管,杨金柱退休,具体业务由组织部部长安宝君负责管理。
1998~2000年,老干部科正式归属组织部,组织部长李世媛主抓老干部工作。
二、老干部队伍状况
截到2000年底,全场离退休干部107名,其中建国前老干部27名,建国后退休干部 80名。现场内居住的离退休干部89名,异地安置和在外地居住的离退休干部18名。在离退休老干部中,场级2名,科级34名。
老干部在农场的发展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退休后大部分不离岗,仍保持干部本色,发挥余热,有3人同志被聘到街道办工作,有3人被农场党委聘为党风廉正监督员;有 1人被聘到生产部门任技术顾问,还有2人搞养殖,3人开商店,特别是涌现出老干部老共产党员邰凤歧,义务担任放水员10余年;老干部老共产党员郑玉臣一心向党,在他临终前唯一要做的事是把党费交上;共产党员王希武退休后义务修车学雷锋,他们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受到全场职工的一致赞誉。
三、老干部工作
1986年以来,农场党委进一步落实了老干部的各项政策和政治待遇,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和传达上级文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2000年以后,坚持党委书记每月定期为老干部、老党员上党课,上课的内容包括:当前的形势、农场经济发展目标、农场党风廉正建设等内容,他们听得心明眼亮,对农场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为使老同志晚年生活得更美好,农场党委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农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入冬前为老干部们解决一车烧柴(1998年以后,由于烧柴紧张,改为一吨原煤),元旦、春节时还挨家挨户走访慰问老干部,为他们送去1袋大米、1袋面粉和10斤豆油,工资更是及时发放到手。
定期组织老同志检查身体、发现疾病及时治疗,退休干部的医疗费根据工作年限按比例报销,对离休老干部医疗费全额报销。
1999年,农场投资20万元,翻盖了200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室,购进电视、VCD、健身器材、台球、象棋、扑克、麻将,还订阅了《党的生活》、《老年报》等10多种报刊和杂志,并设专职管理员一名,专门负责老干部活动室工作。
四、老党员、老干部事迹选录
义务放水员——邰凤歧
提起龙门农场离休老干部、共产党员邰凤歧,退休后义务放水10年不收取一分报酬的事迹,在这个农场广为流传。
邰凤歧老人今年73岁,至今已有40年党龄,在北大荒已奉献了38个春秋。1984年他离休后,当得知场区的水房没有放水员时,他便主动找领导把这事接了下来,当领导说给他报酬时,他说:“要是给我钱,我就不干了!”场领导当然了解这位老党员倔强的性格,也只好依他了。打那以后,他就吃住在水房,不管人们什么时候来拉水或担水,他就什么时候抽水放水。冬天时,水房外积冰,他就主动刨冰;夏天,通水房的路泥泞时,他便调煤灰和沙石铺路,极大地方便了用水户。平淡之中见真情,冬去春来,他已义务放水10年了,如今他虽然满头银发,但耳不聋、眼不花,身板依旧很硬朗。也曾有人问他这样做图个啥?他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图个啥?就图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
邰凤歧老人,以一名老干部、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全场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
(选自1994年7月18日《黑河日报》作者:杨海良)
老当益壮的活雷锋——王希武
龙门农场车队队长、退休干部、共产党员王希武同志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养车户义务修车的事被农场人传为美谈,人称他是“老雷锋”。
王希武同志是1993年11月退休的,今年63岁。退休后的他在家呆不住,常常到车队这瞧瞧,那转转。当他得知车队修理工少,司机们嫌外面修理铺收费高又耽误时间,他心里暗想:自己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回到家里,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儿女们一说,立刻遭到反对,儿女都说:“您年纪大了,咱家不缺钱,还扯这个干啥?再说,您以前是车队队长,现在回去给人家修车不怕人家笑话吗?”老王说:“这既给司机们解决了难处,又给自己找份事做,不挺好嘛!”就这样,他不顾家人的反对,重返车队为养车户修车。他修车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就为让司机们图个方便。司机们只要有事,随叫随到,保证让人满意。在收费上只收成本,但他常常是分文不取。
一次,他患重感冒,刚刚输完液,全身无力,当他得知,王长山拉化肥的车在火车站发生故障时,“蹭”的一下从炕上起来赶到火车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修,终于把车修好,保证把化肥及时送到用户手里,可年过花甲的他却累倒在汽车旁,就这样他也没有收王长山一分钱。事后,王长山多次把300元修车费送到他家里,都被他谢绝了。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王希武同志共少收入3 000多元人民币,免费为别人修车 50多台次。
(选自1996年7月4日《北安农垦报》作者:寇德衡 邵淑艳 侯万军)
“老物资”的新奉献
——记龙门农场物资供应站共产党员杨松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既没有闪光的豪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象一头老黄牛似的,在物资战线上默默奉献着,他就是龙门农场物资供应站计划员、共产党员杨松林。
20年来,他一心扑在物资供应工作上,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着。虽说已年过半百,但他不服老,他决心为农垦的物资事业奉献自己的“夕阳红”。
1989年,农场小麦长势特别好,说话就要喜开丰收镰了,可是由于农场物资紧张,维修晒场的水泥还没有一点着落。“晒场不修好,小麦怎么进场!”老杨“急眼”了,他连同老伴打声招呼都没有,立刻外出采购。此时正是三伏天,别说是50多岁的人,就是小伙子也热的受不了,他却全然不顾,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水泥搞到。经过几天的奔跑,终于把83吨水泥送到了各个生产队的晒场,保证了小麦的及时进场。这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每当人们坐在一起话丰收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说:“这里面也有老杨的一份功劳啊!”
1989年夏季,杨松林带车到外地运钢材,由于车装的不好,钢材总是往下串,为了防止钢材丢失, 老杨亲自坐在板车上看守。 “老天爷”好象专门与他作对似的,突然下起了大雨,“停车避雨吧!”司机喊他,可他却高声回答说:“不行,家里等着用料哪”。 100多公里的路程,老杨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家。
1991年年初,农场农具检修工作全面铺开了,然而,由于物资库的零件不足而影响了检修进度,其他采购员多次外出采购都未搞到,农场领导和机务工人都很着急。老杨见状,就主动找到场领导,“我跑趟看看吧”。于是,他又起程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奔忙,终于把缺件搞到了,当工人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用件时,他又像及时雨一样,把零件送到了工人的手里。
20多年过去了,老杨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被总局授予物资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选自1991年《农垦工人》第二期 作者:侯万军)
党员郑玉臣——二三事追记
1999年3月6日,身患直肠癌的郑玉臣病入膏肓。他让妹妹把党支部书记李金贵叫来,自己挣扎着坐起来,用消瘦的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20元人民币,颤抖地交到李书记手里,轻声说:“这是我向党组织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
4月2日,62岁的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出殡那天,没有人通知,没有人组织,全队老少300多人排成长龙来为他送行。
郑玉臣是龙门农场五队退休干部,有着2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1995年他患有直肠癌,并转移到膀胱、肺等部位,病情进入晚期。
这里记述几个他患病后发生的故事。
身挂流袋 义务修车
要说老郑修车的技术可是龙门一流的,检测高压油泵量,技术人员都得上床子上量,可他用尺子一量就能准确地测出油量均不均,就凭这精湛的技术,使他成为五队机务区的义务修理工。齐成强的车坏了,那时老郑肛门改道挂着袋,不好意思找他,可老郑看他的车老在家门口停着,就问小齐,小齐只好说实话。老郑二话没说换衣服就往车底钻,老伴心疼地说:“伤口感染怎么办!”
他不仅义务帮人修车,在临终时,还把他一生总结的机车常见故障和修车经验等厚厚一大摞子资料毫无保留地给了机务工人,那是他一生的心血啊。
身患重症 替党分忧
1998年夏天,有的职工看种地不挣钱,心灰意冷,有弃管念头。老郑和老伴儿说:“职工弃管,那明年再种地不形成草荒了吗,这么多年管理的成果白搭了。”任凭妻子和邻居怎么劝,老郑身挂流袋执意下地薅大草。那期间,他每天都要往返七八次换袋。弃管的职工看到老郑患癌症薅大草,都不好意思,纷纷下地了。
“老于家的门鼻儿还没安好”
邻居于瑞华只有58岁,看上去有70岁的样子。10年前她丈夫瘫痪在床,全靠她一人侍侯。每次老郑开工资都让妻子给老于送几十元钱,老于家垒鸡窝、夹障子这些男人干的活都是老郑干。一次刮大风把老于家的仓房门刮掉下来,老郑当时身体不舒服,简单安装后说,等以后我好了,再给安个门鼻儿。可这一倒下,老郑再也没起来,病重期间,老郑还念叨:“老于家的门鼻儿没安好……。”
(选自2000年5月1日《黑河日报》作者:邵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