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女工情况
第六节 女工情况
第六节 女工情况
一、女工组织
1986~1996年,工会女工委员、妇联主任,一直由张艳华担任。
1997~2000年,女工委员、妇联主任崔桂荣。
截止到2000年,农场有女工委员会21个,有兼职女工干部21人,她们平均年龄33岁,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
二、女工工作
1986年底,农场工会在各分会建立健全了女工委员会,利用办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女工干部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工作,提高了女工干部胜任工作的能力,成为投身改革、为振兴农场经济做贡献的带头人。十队女工委员姜纯贞在负责晒场和粮食保管员工作的同时兼做女工工作,她积极搞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耐心进行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逐家逐户地帮助落实脱贫计划,而且晒场管理得井井有条,受到职工干部的好评。
1988年,在全场女工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大部分职工在改革中丢掉了固定工作“铁饭碗”而产生的自卑心理,采取了面上教育和典型引路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了女职工的思想教育。在全场范围内树立了高树梓、李桂琴等自学成才的典型,树立了王云、孟凡香等勤劳致富的典型,还树立了李桂珍等个体经营户的典型,使广大女工和家属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点带面,推动了女工工作的开展。
1989年,在全场开展了争当“三八红旗手”活动。以后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前夕,在全场范围内都进行“三八红旗手”的评选活动。截止到2000年,共评出“三八红旗手” 498人,其中1998年,农场女工委员崔桂荣被总局授予“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为农场的广大妇女争得了荣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农场的女工工作也在不断改变着工作思路和方法,特别在组织下岗女工再就业从事自营个体经济中业绩突出。1998年以来,龙门农场女工委员在全场妇女中开展了“手拉手扶贫”活动,女工委员会通过牵线和引路,采取扶持者与贫困户双方情愿的原则,优势互补、项目分离,扩大生产规模,辐射带动更多的下岗女工尽快脱贫。参与的人员有“三八红旗手”、“致富能手”和女党员。共产党员崔凤珍将自己的经营方式传授给3名下岗女职工,受益3个家庭;商店下岗女职工刘杰下岗不失志,办起了面粉加工厂,一手拉起4位下岗职工;下岗女职工李艳萍和父亲承包修配厂,带领 12名职工共同致富。由于帮扶责任明确、措施得力,下岗女职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安置,脱贫效果比较显著。
三、女工会议
1989年12月4日,召开了龙门农场第五届妇女暨首届女职工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同意成立龙门农场工会女工委员会的决定。由张艳华、崔桂荣等29为龙门农场工会首届女工委员会委员,张艳华为主任委员。
会上授予苏玉清等11人为“女能人”光荣称号。
授予王云等10人为“致富典型”光荣称号。
女工委员张艳华同志作了题为《大力加强妇女工作,努力提高妇女素质,在农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切实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工作报告。
1995年1月15日,龙门农场第二届女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张艳华当选主任委员。
其他委员为:杨玉琴、李世媛、崔桂荣、崔军、吕艳玲、吕理、苗雪萍、董爱枝、吴树芬、张春红、王丽燕、付海燕、姜纯贞、郎春华、吕艳双、周淑英、姜爱民、王小平、栾金荣、孙玉兰、崔洪芝、郭少莲、姜敏、杨玉霞。共计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