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自营经济

第八节 自营经济



                 第八节 自营经济
  龙门农场双体经济于1989年组建科室,办公室设在农场工会。主任由工会主席于杰兼任。1992~1995年双体经济办主任为张永才。1996~1998年改为自营经济。1999~2000年正式命名为非国有经济。2001年又改为自营经济。
  组建之初主要以指导、协调个体经济发展为主。其一,庭院经济以扶持发展养殖业为龙头,农场筹集资金贷给职工,扶持发展奶牛。对于贫困户贷款给予适当优惠。给养殖户一定的饲料地,准许养牛大户迁户农场等。其二,支持发展以种植蔬菜、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庭院经济,在职工的房前屋后种菜,所需的化肥塑料薄膜,物资科平价供应。农场在场部开辟了商业一条街,用于销售庭院蔬菜及经济作物。积极鼓励发展山产品采集为补充的庭院经济,农场提供信息和销售服务,建立山产品收购网点、扩大收购项目。在各类山产品集中采集时节,各单位有组织地为职工家属提供车辆接送。同时,农场还免费举办中草药采集和种植业学习班、木耳段栽培学习班。
  农场积极扶持队办集体工业。各单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兴办农副产品、土畜产品的加工和小型工业,兴办食品饮料工业、养殖业、修理业等,农场两年内不收利润。也提倡集资兴办集体企业,以解决农场资金紧张、暂时无力扶持兴办集体企业的实际困难。工商行政部门放宽了集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允许一业为主、兼营它业,可以摆摊设点,长途贩运;也可以走街串户,上门服务。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经营承包负责制。但无论是庭院经济,还是集体经济,都未形成规模。
  1992年,农场将“双体经济”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农场党委为双体经济配备了专职人员,主任张永才。一、重点推广大棚养猪技术。四队赵永喜等人试养成功后,各生产队逐步铺开,尤以六队搞得最好。二、进行大棚温室试点,农场工会在二队建了一个温室大棚基地,试种成功后,在五队、十队也建了蔬菜温室大棚。三、全场发展畜牧业包括奶牛、黄牛、羊等。
  1993~1995年,农场双体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继农业、工业之后的一大支柱产业。双体经济工作仍以畜牧业为主,主要是奶牛、黄牛、羊,但尤以六队的直线育肥猪发展最好,在农场工会的扶持下,养猪业快速发展,出栏1 500头,实现产值120万元。采集业以木耳、饭豆、白瓜籽为主,特别是白瓜籽的种植,投入少、效益高,每亩收入可达 300元以上。同时,大棚温室种蔬菜获得成功,十队老职工王德林,大棚种菜年收入在6 000元以上。
  1996年,农场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基本上实现了全场肉、蛋、奶、蔬菜自足自给,并销往周边市县,全场每年生猪饲养量达到5 000余头,奶牛存栏1 000头,出售鲜奶 900余吨,此阶段是双体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1997~1998年,生猪市场疲软,乳品行业不景气,加之粮豆价格上涨,养殖业效益下降,自营经济逐渐走了下坡路,唯一的亮点是1998年成立香菇厂,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9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场将一些公有场办小型企业按照关、停、并、转、租、股份、合资、独资的原则,过渡到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手中,使濒临倒闭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为农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私营经济中的个体工商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黑北公路为依托的龙门“路边经济”也发展得格外红火。截止 1999年底,全场 非国有经济从业户达到486户,从业人员896人,实现产值3 200万元,利润 1 445万元,户均收入7 407元,人均收入2 325元。
  2000年,全场非国有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食用菌开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月,农场与四家单位联合共同投资380万元,组建了“双龙”公司,到10月份,生产干香菇10吨,获效益8万余元。据统计全场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业户达486户,从业人员896人,全年实现产值3 600元,利润1 600万元,户均收入 7 887元,人均收入3 017元。
  附1:龙门六队千头猪生产基地
  龙门农场六队千头猪生产基地始于1992年,四队职工赵永喜自发用大棚技术养猪,它的特点是冬季用大棚保温,可使猪增重快、出栏快、效益高。这种养猪方法称“直线育肥”。农场工会通过调查认为这是职工发家致富的好项目,于是在全场小范围推广,同时利用管局工会的扶贫资金为职工贷款,在全场各个生产队先选两户试养。通过两年的反复试养,积累了大量的养殖经验,到1994年,在全场铺开,在六队发展壮大。六队有78户,46户养猪。养殖的品种有哈白、三江白猪等。年出栏肥猪1 000多头,创产值1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为北安垦区及周边市县发展养猪业起到了示范作用。1995年后,随着饲料价格上涨,生猪市场疲软,养猪利润已接近保本关,加之,农场在相关服务上不够完善,导致基地下马。
  附2:食用菌基地
  龙门农场食用菌厂于1998年3月开始筹建,6月18日开工剪彩。是农场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龙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由农场出资30万元、出人,省微生物研究所出技术。当年购进三级菌种 3万袋,作为菌厂培养技术人员和栽培实验用。品种有香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等。当年产食用菌20万袋,产品销往全场及周边市县。
  2000年 2月,龙门农场与锦河农场、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北安分局种子公司四家共同出资 380万元,在原食用菌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省农垦双龙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扩建了 5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大型高温灭菌柜、自动拌装袋流水线。有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动力、烘干、分检自装、保鲜、科研育种等9个车间,厂房共计3 179平方米,出菇棚11个。一个现代化公司模式已建成,年生产菌袋能力可达500万袋。同时,在7个生产队建培菌棚 4 200平方米,公司的经营方式采用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2000年因高温缺水影响了产量,共生产菌袋30万袋,香菇10吨,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且供不应求。
  食用菌基地由于经验和技术力量的不足,菌袋出品率过低,导致食用菌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