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文体活动

第十节 文体活动



                 第十节 文体活动
  自1986年以来,农场工会不断加强职工业余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业余生活,更新职工文明向上的新观念,充分地调动了职工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场工会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但陶冶了职工情操,而且使职工牢固地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十五年来,农场工会共组织了上百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参加人数上万人,获奖人员近千人,使全场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一、群众体育
  1、运动会
  1986年以来,农场为了弘扬全民健身运动,促进职工体育运动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1986年6月2日至4日,农场召开了第八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历时3天。运动会共设置了田赛、径赛计 126项比赛内容。学校代表队获第一名,职业高中获第二名,机关名列第三。1989年农场召开第九届田径运动会。1992年召开第十届全场田径运动会。1993~2000年,因经济等诸多因素,农场没有举办运动会。
  2、乒乓球和象棋赛
  与田径运动会相互交叉举行职工乒乓球赛。1984年农场举办第一届乒乓球比赛,到1995年农场举办第二届乒乓球比赛,一直延续到2000年5月3日农场举办第七届乒乓球比赛,每次参加人数都达百人以上。1995年和2000年,农场各举办一次象棋比赛,每次参加人数50余人。
  3、篮球赛
  从1986年延续到1995年农场举办第八届职工篮球赛,2000年7月16日至 28日农场举办第九届全场篮球赛。1996~1999年农场没有举办全场职工篮球赛,但却参加了北安管局篮球赛。1990年北安管理局组中片篮球赛, 参加单位有称号龙镇、引龙河、襄河、龙门、格球山、尾山等6个农场。龙门农场男女代表队分别获得精神文明代表队称号;1992年中片篮球赛在龙门举行,农场投资 3万元新建一座灯光球场,龙门男队获第三名,女队获精神文明代表队称号;1993年中片篮球赛在格球山农场举行,龙门男队获第一名,女队获精神文明奖;1995年篮球赛在引龙河农场举行,龙门男女代表队分获精神文明奖。此后至2000年因各场经济效益不好,没有举办。
  4、大秧歌
  1985年春节期间,农场第一次出现了东北大秧歌,他们扭着活泼喜气的舞步,走向大街小巷,在场区挨家挨户为职工、干部拜年。这项活动由工会组织,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更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到1995年以后,由于全场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生产队也自发地组织秧歌队,如第五生产队、第七生产队等都自办秧歌队,春节期间到农场汇演。有时,附近地方和兄弟农场的秧歌队也到农场慰问演出,如莲花山乡、龙镇农场等。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2000年从未间断过。
  二、其他活动
  1986~1994年,农场在“七一”、“十一”期间都举办了庆祝活动,但规模较小。
  1995年,农场举办了庆祝建国46周年“十一”歌咏比赛,参加人数过百,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1996年,为了教育职工爱岗敬业, 弘扬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农场组织了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知识竞赛。同年,“七一”举办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演讲赛。
  1997年,举办了“庆五一、迎回归”板报展,同时,组织广大职工参加“迎香港回归”广场活动,参加者每天上班前集中练健身,晚饭后集中到广场跳舞及扭秧歌。在“七一”回归这天,组织了 120人的大秧歌队走上大街小巷演出,晚上在文化广场举行了全场庆回归文艺演出。
  1998年,正月元宵节期间,举办了灯展活动,展出的作品有40多种,精致、别具特色。参展的单位有机关、医院、学校、四队等单位。同年举办了“五一”、“八一”知识竞赛;“七一”、“十一”歌咏比赛。
  1999年,举办了“八一”知识竞赛、“十一”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2000年,10月 1日,举办了全场书法绘画展,参展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是历年之最,参展作者上至退休教师,下至学龄前儿童,共有300多幅作品。
  12月31日,全场举办了千禧之年元旦联欢会。
  三“五好家庭”的评比活动
  龙门农场“五好家庭”的评选工作是从 1992年开始的,至2000年共评出“五好家庭”208户,其中场级204户,分局级2户,总局级2户。
  被评分局级“五好家庭”的,1996年为赵玉祥一家,1999年为王立新一家。
  被评总局级“五好家庭”的,1998年为姜永芳一家,2000年为王立新一家。
  四、居民生活水平
  1986~2000年十五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龙门农场逐渐摆脱了贫困,职工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场牢牢地把握经济建设中心,加快发展步伐,使农场的经济建设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职工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消费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职工收入由1985年平均650元到1998年增长到4 750元,提高了 13.7%;人均收入由1985年305元到1998年增长到3 008元,增加了近10倍。职工富了,农场经济实力壮大了,职工生活标准提高了。截止到2000年,全场80%的职工都购买了电视,其中彩电占50%,黑白占30%。
  场部地区,电信事业也迅速发展,50%的职工家都安上了程控电话, 坐在家里就可以打越洋电话,至于访亲寻友,咨询信息更不在话下, 10%的人已拥有了移动电话(手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全场近50%的职工购置了VCD组合音响,冰箱及大屏幕彩电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人们不断注重自身的形象美,追求高雅享受,大胆包装自己,服装独特,款式新颖,职工群众的精神面貌焕发出时代的朝气 。
  生活上和过去相比,逐年提高,过去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冬季以酸菜、土豆、长白菜、大头菜为主。如今,吃的是山东面粉、五常大米、肉馅饺子、鸡鱼肉蛋、新鲜海物。四季都吃新鲜蔬菜。
  职工住房有很大改观,不仅仅是砖瓦结构,室内格局新颖,设有卧室、客厅、厨房、餐厅等,有的职工还对房屋进行了高级装修,屋内设置高雅,宽敞舒适明亮。1999年农场又建起了五层职工住宅楼,有53户职工住进了楼房,享受到城里人的住宅方式,填补了农场住房史上的空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的交通工具也提高了档次,原来上班无论多远的路都步行或骑自行车,而如今,大部分都骑摩托车上班,这标志着农场的经济发展与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