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一、学制变更
  1986~2000年农场中小学学制为12年制。1998年秋季全场小学正式定轨为5年制,即小学5年制,初中为4年制,全面实行了“五四”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模式。
  二、普通教育
  1986年,龙门农场教育是科校合一体制,教育科主管全场教育,下设龙门农场中心校及分校十个小学,有学生 1 000余名。中心校主管龙门农场中学(三个职业高中班)、场直中心小学。十个分场小学由教育科直接管理。中心校长涂贵、副校长杨青、王凤阁;杨青主管场直中心小学,王凤阁主管龙门农场中学。
  1987年初,中心校长涂贵调出,教育科长郭丽荣兼任中心校校长、教育党支部书记,杨青、王凤阁任中心校副校长。
  同年 7月,为严肃校纪,整顿校风,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整纪煞风活动,其中有两名学生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学籍,十名学生被处分,龙门农场党委书记、场长亲自参加了这次整纪煞风会议,此后,龙门学校校风明显改善。10月教育科长郭丽荣调到中国轻工管理干部学院工作,王凤阁任教育科副科长,杨青任场直小学副校长、薛世荣任场直中学副校长。
  同年11月,由龙门农场中学教师王清泉研究创建的中学语文“五环法”教学研讨会在农场中学召开,这次会议由管局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各农场教育科长、中学校长及语文任课教师等40余人。
  1988年12月,李秀芝任教育科长兼中心校长,王凤阁任教育党支部书记兼中心校副校长,薛世荣任中心校副校长,原中心校副校长杨青到黑河地区教育干部学院脱产学习。
  1989年初,由于职业高中没有招生,致使生员不足,教师超编,农场教育部门大规模精简教师,其方法是:全员解聘、重新聘用。共分流教师15人。分场开始合并教学网点,不足20名学生的近分场基本撤销了教学网点,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小学学习。
  同年 7月,龙门学校初三毕业班没有学生考入局高中及其他上级学校,龙门的教育滑入低谷。
  1990年1月,张启明调入任教育党支部书记兼中心校校长,薛世荣任中心校副校长。
  同年11月,龙门第一栋小学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1991年 1月,原第五生产队队长张俊生调入教育科任科长兼教育党支部书记,张启明任中心校校长,薛世荣任副校长主管中学全面工作,杨青任小学副校长主管小学全面工作。
  8月,安鸽被中国林业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等四部委授予绿化宣传三等奖, 是黑龙江垦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同年 9月,龙门农场及教育科制定了一系列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方案与措施,对学生实行奖学金加助学金,凡分场职工子女在场直中小学上学并在学校住宿的,家庭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每月每生享受25元助学金;家庭人均收入在 400至700元的,每月每生享受 20元助学金;家庭人均收入在700至1 000元的,每月每生享受15元助学金。中学学生年末各科考试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的享受40元的奖学金,小学生享受35元的奖学金。凡是考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农场给报销学费。根据教学成绩和培养优秀生情况,农场对任课教师实行奖励。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成绩明显提高。
  1991年,考入重点高中、中专、中师11人。
  1992年,农场投资近20万元,改建学生宿舍、食堂,大部分分场学生集中到场直小学上学。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自1991~1994年,农场先后从绥化、克山、海伦、兰西等地聘调教师10余人。
  1992年7月18日~25日,龙门农场场直小学教师李淑兰带6名学生去佳木斯总局参加垦区首届中小学生夏令营。
  1992年考入重点高中、中专、中师17人。
  1992年10月15日,场直小学五年二班李春海同学荣获全国奥林匹克徽征设计优秀奖。
  1993年3月,中心小学副校长杨青调入教研室任主任。
  1993年4月 27日,场直中心小学在全国中小学第二届语文知识竞赛活动中被授予优胜单位奖。
  同年 7月场直小学教师李秀珍被评为总局级优秀辅导员,参加总局在北戴河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夏令营。
  9月,龙门农场小学被管局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
  同年11月,龙门农场投资300余万元、占地3 450平方米的第二栋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场全部实现集中办学。
  12月5日,安鸽、郭广琴两位同学被管局评为“十佳少年”。
  1994年5月29日,安鸽同学被总局评为“北大荒十佳少年”。
  1994年6月,郭广琴同学被共青团省委及少工委授予省级“赖宁式好少年”荣誉称号。
  1995年9月25日,贺俊丽同学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辅导教师石再珍。
  1996年4月 30日,教育科召开欢送杨青、房景祥、于宪友、王凤阁、朱翠兰、梁秀芝六位同志退休座谈会。
  1996年 7月,中小学全部更新桌椅、全套理、化、生及小学自然实验仪器。同时,管局给学校购买 26台25英寸三洋牌彩色电视机、四台放像机,实现了班班有电视。9月省政府“两基”验收检查团来农场,对龙门农场教育进行全面评估,经验收龙门农场实现“两基”目标,龙门农场为“两基”合格单位。
  1997年8月学校接收7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10月中小学安装了一套体育联合器械,受到学生的欢迎。
  1997年,龙门小学获总局规范化建设“合格小学”称号。
  1998年1月5日,小学教师万玉贤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1998年2月,中学微机室安装20套CSC家庭教师系统,价值5万元。同年8月,中学公开对外招聘7名中学教师。8月 17日,小学教师刘丽参加管局语文注题讲课大赛被评为优质课。9月中小学各安装了语音室价值20万元。
  1999年8月,小学教师杨丽萍在省举办的思品说课大赛中获优等奖。
  同年9月,杨丽萍在总局思品说课中获一等奖。
  1999年9月,龙门农场中学毕业生考入北安局高中14人,升学率名列管局第四名。
  同年9月,龙门学校小海燕文艺演出队在北安局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团体第二名。
  2000年7月,龙门农场中学初三毕业生考入局高中18人,升学率位列管局第六名。
  同年8月,龙门农场教育系统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所有 14名舍务教师被解聘下岗;对小学教师进行文化课考试,根据成绩,依次录用,落聘人员安排担任舍务、幼儿教师;对中学全体教师和学校食堂炊事员保持不动。
  9月,龙门农场教育第三栋楼(学生公寓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及学生食堂(建筑面积 263平方米)落成,工程总造价220万元 。同时,管局教育局又拨给龙门学校5台TCL牌 586微机(内存32MB,硬盘10.2G)及理化实验仪器。
  截止到2000年,龙门农场中小学有教师51人,其中,中学教师39人,小学教师25人;教学班25个,其中,中学13个班,小学12个班;有学生954人,其中,中学生520人,小学生 434人。
  龙门农场的普通教育在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中,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教学环境明显改观,拥有两栋教学楼和一栋生活楼,总建筑面积 8 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有现代化的理、化、生及小学自然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中小学各班级都安装了闭路电视。师资力量和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加强与提高,全校有大专毕业生42名,中师毕业生16名。尤其是电化教育、大屏幕、多媒体教育,正一步步地走来,它必将带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龙门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高中教育
  1985年8月,农场决定职业高中不单独设校,由中学统一管理,校址迁至初中。
  1986年 9月,由于受当时农场经济改革形势及就业分配政策的影响,当年最后一批学生分配就业后,不再统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招收学生不足 30人,在校生102人,有三个教学班,开设农机和农学两个专业。
  1987年9月,由于生源不足,只招收到31名新生,后又有个别学生退学。
  1988年9月,没有招收新生,在校生只有50多人,两个教学班,只开设农机专业。
  1989年7月,职业高中学生全部毕业。
  同年9月, 从初三毕业生 (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连队干过机务)中招收 35名新生,编为一个班——初级职业班(又称为“三加一班”)。这个班,集中学习半年专业课,然后到修配厂进行实习,农场主管场长及机务科长亲自安排学生实验等有关事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1990年7月,这批学生毕业,大部分学生都分配到修配厂及分场机务队工作。
  同年9月,招收第二批初级职业班。
  1991年7月,龙门农场在校生职业教育宣告结束。
  龙门农场职业高中教育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农场培养了 400余名农机、农学及其他专业人才,这些人在农场的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农场经济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四、职工教育
  1986~1990年,职教办没有专职人员,全场职工教育,由各系统自己抓,机务科负责全场机务人员培训,每年利用冬季闲暇时间集中组织培训;卫生科负责全场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科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学习教材教法、教师职业道德等。全场各系统职工教育比较好的有财会、畜牧、机务、教育、卫生等部门。
  在此期间,各系统分别送职工到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进修学习,学习比较多的单位有:教育、卫生、财会、机务、法律等部门。
  1990年,农场恢复职教办,有 1人专门负责,主要负责成人教育、招生、扫盲等工作。同年 11月,全场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活动,集中对200余名未取得初中毕业文凭的待业青年进行一个月的文化补习,经过考试,都取得了文化课结业证。
  1992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全场大规模招生,第一批学员72人;1993年招生54人。
  1992年后,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及青年职工也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自费加入了学习行列。每年都有20余人自费到大中专院校学习、进修。主要集中在医务、教育、财会、电力等专业上。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充实到农场的各个行业,并成为骨干。与其交叉进行的各系统岗位培训也比较活跃,全场的队级干部每年都要到赵光党校学习一周以上,医院每年都派出 2名医生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管局医院深造学习,教育系统利用寒暑假派教师、管理人员到管局教师进修校、总局教育学院进行岗位培训。
  1993年,根据国家科技扶贫计划,东北农学院等单位对垦区进行科技扶贫,招收有实践经验的职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采取降低分数线的办法录取。同年有3名被录取,1994年有2名被录取,主要专业有:水利、电力、农学。
  1996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自考班财会专业在农场办班,全场有32名财会人员参加了学习。
  1997年,以后各系统推广办公自动化,普遍应用微机,计算机知识培训成为新的热门。
  1990~2000年,农场职工参加学习并取得中专以上文凭的人数达 274名,职工干部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 1 000多人次,农场的职工教育,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人才,也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幼儿教育
  1986年,托儿所由农场工会管理,幼儿园由学校管理。
  1989年后,幼儿园、托儿所合并,统一由学校管理。
  1990~1992年,幼儿园每年在校生有70余人,其中低幼儿20余人,主要是场直各单位职工子女,他们每天学唱儿歌、跳舞、游戏等;学前班每年有50余人,主要学习拼音、简单的算术和识字,同时也配以娱乐、游戏等,共配教师4人。
  1993年,幼儿园迁到学校院里,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离标准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994年,农场投资 5万余元,对幼儿园改修,教学环境明显好转,并派中学教师杨桂荣任幼儿园园长,购进一些教具、游戏器具等。幼儿园实行计划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按国家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998年5月,农场决定扩建幼儿园,把全场学前班集中,把原商店进行改修,所用的 10万元资金,由农场上海籍知青董沛林提供,改修面积500平方米,于当年9月份投入使用。学前班分大班和小班,共两个班 120名学生,从而达到全场学前班儿童到场部幼儿园统一学习的目标,教学环境和设施也达到了管局一流。
  2000年 8月,根据总局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幼儿园实行企业化管理,但行政上仍由教育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