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育改革
第五节 教育改革
第五节 教育改革
一、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教改问题,农场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去,以改变过去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大量运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中他们借鉴和学习了辽宁魏书生教学法和常青分步分类作文法等。
1987年11月,由龙门农场语文教师王清泉研究创造的中学语文“五环法”教学法教学研究会在龙门农场中学召开。这次会议由管局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各农场教育科科长、中学校长及语文任课教师40余人。
王清泉老师的“五环法”教学法,获得了到会同行及领导的一致赞同和认可,并让各地认真学习与借鉴以便逐步推广。
1994年 9月,龙门中心小学教师李红梅运用“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法,简称“注提实验班”。当时从一年级开始的,历时五年到1999年7月结束,参加的学生有 44人,测试的结果为平均79.09分(注提实验班)、73.01分(普通班),超出普通班6.08分,优势虽不特别突出,但这也充分证明实验是成功的,而且,通过测试看出“注提实验班”的学生,在拼音的读写能力方面比普通班优势明显。
1995年 9月,小学教师刘丽也运用“注提”教学法,从二年级开始,历时五年,参加学生37人,到2000年7月结束,通过测试超出普通班6.02分,获得认可。
与此同时,中学英语教师涂惊涛引入“愉快教学法”,此教学法的特点是,以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愉悦,而且有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同年 9月,中学语文教师刘福臣,引入“快速作文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后,比较快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符合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1997年9月,中学数学教师何树德,引入上海“青浦教学法”,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龙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从1989年初开始的。
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教师、采用全员解聘、重新聘用的办法,共分流中青年教师15人。分场开始合并教学网点,不足20名学生的近分场基本撤销了教学网点,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小学学习。
由于没有经验,这次改革没有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反而把一些教学能力很强的中青年教师解聘,严重地削弱了师资力量,它导致直接的后果是:1989年 7月,龙门初三毕业班没有学生考入局高中及其他上级学校,龙门的教育质量滑入低谷。
1991年,面对徘徊不前的教育成绩,龙门农场党委意识到必须充分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于是出台了根据教学成绩和培养优秀生情况,对科任教师实行奖励的若干办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92~1993年,全场考入重点、中专、中师共计28人。
1993至1994年,农场先后从绥化、克山、兰西、海伦等地聘用10余名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今后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9年,龙门农场学校实行动态管理、量化考核制度。量化考核就是根据每个人的教学和其他平时的表现打分,到年底排出名次。动态管理就是根据量化考核的成绩,末位两人被停薪或下岗(也称末位淘汰制)。但执行的不彻底,当年仅有一人被留校试用一年,工资75%开。
2000年 8月,龙门农场教育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解聘所有以工代教人员,解聘所有舍务教师,对全体小学教师进行文化考核,根据成绩,依次录用,小学落聘教师安排担任舍务教师、幼儿教师。这次改革,有18名教师被解聘下岗,其中舍务教师14人,其他教师4人。
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对以工代教教师(主要是舍务教师)冲击最大,全部解聘下岗,而且不给任何机会,比如参加考试等,他们当中教龄少的也有15年,多的20多年,但所有的下岗人员都能平静地接受如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