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场长的三斧子

王场长的三斧子



                 记龙门农场原场长王进喜
  
                     侯万军
  王进喜同志1984年就任龙门农场场长,任职六年间,为了改变龙门农场亏损局面,他带领全场职工群众发扬“龙门精神”,开拓进取,大胆改革,勇闯新路,使连年亏损、长期贫穷、困难重重的龙门农场看到了希望之光。职工群众赞扬说:“这希望之光,是王场长三斧子砍出来的呀”!
  龙门农场是垦区有名的贫困农场,从1955年建场到1984年的近30年间,年年亏损,累计亏损达 4 000多万元。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亏损局面,王场长上任伊始,就举起改革的利斧,向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毫不留情地砍下去。虽说没有砍掉贫困,但是却砍出了发展的新路子,砍出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第一斧子砍掉了“大锅饭”、“铁饭碗”。通过与贫困做斗争的实践,使王进喜同志认识到:“大锅饭”、“铁饭碗”是束缚农场经济发展,导致农场亏损,场贫民穷的关键因素,如不彻底砸烂,职工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农场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集中精力抓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提出:在全场取消基本工资,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思路。当时一些职工群众想不通,说“取消基本工资,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没了”,也有的干部认为,改革要搞但是要稳打稳扎,步子过大搞不好要失败的。针对这种情况,王场长耐心地对干部职工做好解释工作,讲明试办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在统一职工干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全场试办了17个职工家庭农场。然而天公不做美,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缺乏经验,17个家庭农场全部亏损。为此职工群众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农场还要不要办下去?王进喜的回答是,不仅要继续办,而且要全面兴办。他没有被挫折所征服,不灰心,不松劲,组织职工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亏损原因,使全场职工群众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调动了职工群众兴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1985年,全场各类家庭农场扩展到 400多个,并全部实行了“费用包干、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办法。同时对机关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实行了效益工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一年的努力,在遭受严重的冻、旱、虫、雹、涝、霜等多种自然灾害之年, 300多个家庭农场赢利,其他家庭农场也大部分减亏。全场经营成果比上一年减亏100多万元,并及时为职工兑现了赢利款1 000多万元。为以后兴办家庭农场趟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第二斧子砍掉了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了减轻家庭农场的负担,提高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新观念,王场长在组织职工兴办家庭农场的同时,大胆进行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地精简管理人员。他根据农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着能办实体的办实体,能合并的合并,该撤的撤和精简效能的原则,把机关原有的18个科室合并成 7个,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00多人压缩到 46人,生产队管理人员由原来的7~9人压缩到3~5人,全场共精简管理人员200余名,节约管理费 60多万元,减轻了职工的经济负担。同时,较好改变了过去那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互相扯皮的局面,调动了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保持下岗人员的经济收入,还采取让利于民的政策,对下岗后承包土地的干部和管理人员,第一年只收取每亩19.8元的利费,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和促进了农场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三斧子砍掉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结构。王进喜认为:龙门农场的气候条件恶劣,搞单一的种植业是很难脱贫致富的。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结合农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因此,他提出了改革经济发展结构,实行“农林牧并举,重养加结合,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一是根据农场六万亩草原的资源,把发展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1986年投资35万元,购进东北细毛羊 4 000只,建起了黑龙江省东北细毛羊繁育基地,同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职工养奶牛,使全场奶牛存栏由原来的 20头发展到400头。二是发展林业,为农场发展营造绿色银行。任职六年间,全场共营造人工林 4.5万亩,为农场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三是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压麦、增豆、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全场种植业生产自此实现了“三区”轮作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大丰收。1989年,全场粮豆平均亩产 297.5公斤,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1 200.4万元,职工家庭农场利润1 000万元。从此使在困难中挣扎了30多年的龙门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
                         原载1998能月15日《北安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