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沃土深情

沃土深情



               记龙门农场原副场长续子涛
  
                    邵淑艳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有几个十八年?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感叹人生苦短,又有多少人浑浑噩噩嗟叹人生漫长。然而,他却把人生旅途的黄金时段奉献给龙门这块沃土。整整十八个年头,他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拼搏者的足迹,耕耘者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这片沃土的深情厚意。如今,他已两鬓霜花,退居二线,但是他依然关注着这片黑土地。龙门农场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是他使龙门农场的农机达到了标准化,是他积极引进应用新技术,使龙门农场粮豆产量稳步增长,连获丰收,他为龙门农场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龙门农场原副场长续子涛同志。
  续子涛1964年毕业于哈市王岗机校,同年到垦区工作,1980年调到龙门农场,先后任农机科长、生产队长,1984年提升为副场长,主抓农业、农机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龙门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先从何处抓起?先抓农机管理标准化,科技兴农,农机先行吧!”然而,当时农场的农机机械大都是建场初期的,存在严重老化问题。要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首要的是更新农机具。于是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和抗灾需要,1991年,续子涛提出了“采取农场集一半、职工自筹一半”的办法更新农机具,得到了农场党政班子的同意,当年就更新802拖拉机22台、收获机7台和其他配套农机具,以后逐年有所更新,到1995年农场共投资827万元,更新链式拖拉机28台、收获机19台,其他农机具165台套,既增强了抗灾能力,又为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狠抓了农机基础建设,自1990年至1993年间先后建起了 114间单车零件库,12个标准化油库、10个标准化农机具停放场。改变了过去那种车无院、件没库、零件丢得没有数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为了切实达到农机标准化,续子涛与机务科的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农机标准化管理制度”,层层有责任目标和质量要求。为了保证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他带领有关人员,在坚持常年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即使解决的基础上,每年集中组织三次全面检查,对不合格的,除限期达标外,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单位领导和机务工人加强农机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在全场实现了农机管理标准化目标,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农机设备管理三级企业”称号。原农垦总局局长刘成果曾亲自带领全垦区 102个农场的领导来龙门参观农机管理标准化,对龙门农场农机管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续副场长不仅是一位农机上的专家,在农业上也是个专家”。这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同志的肺腑之言。是的,续子涛对龙门农场农业生产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龙门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他的足迹,都浸透着他的汗水。龙门农场自然条件差,在垦区有“四最”之称。即海拔最高、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有效积温最少。怎样才能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夺取农业大丰收,是续副场长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他首先提出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实行“三三三”制,即小麦、大豆、油菜作物三区轮作,有效地提高了作物单产,其次是推行大豆小垅栽培;合理增加大豆播种密度、抗低温促早熟;积极应用科学新技术实施绿黄隆加2.4D丁脂大豆苗前灭草;施用硼肥解决了油菜花期不孕;全面积应用活力素、增产菌和锌肥;推广油菜垄作和松三耕作业法,防止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此外,还积极引进作物新品种,从而使龙门农场连获大丰收,粮豆单产总产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了表彰他为龙门经济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在1996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农场场长亲自为他颁发了“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和 1 000元奖金。
                         原载1998年6月30日《北安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