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小康路上的垫基石

小康路上的垫基石



               记龙门农场原场长高义 
                   侯万军
  他来了,从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赵光农场,来到了全垦区有名的贫困农场——龙门农场。他虽然在这里战斗了短短的四年多时间,但是他的业绩却永远地记在龙门人心里。每当人们手扶着那雄伟的小长城,望着高高矗立的教学楼和医院楼时,每当你走在那平整的砂石路上,喝上那甜甜的自来水时,每当你用上那砖砌粮仓、崭新的农机具时,每当你……都会情不自禁的赞叹到:“这里边都浸透着高场长的心血呀!”
  1889年岁尾,高义同志奉命来龙门任场长,当时的农场,由于长期亏损,加之体制多变,使本来就后劲不足的农场元气一伤再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场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有所发展,但仍处于经济低谷状态,场容队貌破乱不堪,农具场、晒场四通八达,机车陈旧老化。另外还存在严重的四难问题:吃水难、行路难、子女就学难、职工群众就医难。面对这种现状,高义同志苦苦地思索着:这里的基础太差了,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尽快走上富裕发展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基础抓起,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于是,他把农场发展的起步点放在基础建设上,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始了。
  “任职期间让龙门有二个根本的变化,努力实现经济建设走出低谷”。当时,有些人半信半疑,而高义却在精心地构思着,谋划着。
  龙门农场原有12个农业生产队,队队没有晒场和农机具场围墙,粮食被盗,农机具零件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场长决定修建农具场围墙。然而由于资金紧张,买不起红砖和钢管围栏,他就组织干部工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石头修围墙。一时间,龙头山上,炮声不停,大小机动车辆川流不息,一场用青石修造围墙的战役打响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围墙一段段修起,历时 5个月的时间,龙门人在高场长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开拓前进”龙门精神,出动义务工2万多个,义务车5 000多台次,硬是用大石头筑起了十二座“城堡”,总长度12 500米,被总局和分局领导誉为“龙门小长城”。
  龙门农场在垦区有“四最”之称,十年九涝。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要获得农业大丰收求经济发展,必须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机具老化和粮食处理问题。于是,第二个计划开始实施了。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1 20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东方红802拖拉机27台、1075收获机3台、E—512收获机16台、清粮机18台、精量点播机12台、割晒机9台、深松旋耕机6台、拌药机12台、挖掘机 1台,建砖粮仓22个,粮食处理中心一处、烘干塔二座,其他农机具 200多台件。基础设施的增强,大大提高了抗灾自救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农场连续夺取四个丰收年,1993年全场经营赢利 9万元。别小看这小小的数字,它标志着龙门自此走出经济低谷,踏上了小康之路。
  由于企业长期亏损,经济困乏,职工生活欠账大,“四难”问题一直困扰着龙门人,严重阻碍了职工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解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高义同志又开始了他的又一行动计划。1990年投资97万元,完成了 1 97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1993年又投资294万元,建起了3 4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全场实现了集中办学,子女入学难得到了解决。1991年投资140万元,打了9口深水井,同时安装了自来水,全场除十队外全部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1993年投资85万元,建了一栋1 450平平方米的语音楼,并增添了X光机等设备,恢复了手术室,改变了过去那种阑尾炎手术都要去北安的局面,解决了职工就医难。1992年和1993年借国家扶贫的契机,投资 130万元,修路56 080延长米,改变了过去那种小车没有牛车快,阴天下雨脚难抬的局面,彻底解决了行路难。
  在人生的旅途中,四年的时间虽说很短,但是高义同志在龙门农场这短短的四年里却为农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业绩就象一块坚硬的基石,牢牢地镶在龙门农场奔小康的道路上。
                          原载1998年6月10《北安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