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记龙门农场原医院院长郑广山
邵淑艳
郑广山原任龙门农场卫生科长兼医院院长,现任龙门农场副场长。他自1992年从二龙山医院调到龙门医院的五年间,坚持“强化管理,科技兴院,患者第一,服务群众”的宗旨,把一个原来作风散漫,破乱不堪,技术缺乏的龙门医院变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医院,并晋升为一级甲等医院,荣获爱婴医院光荣称号,郑广山本人也连续四年被农场、北安分局、总局卫生系统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他被北安分局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龙门农场医院原来坐落在基建队东侧,是全管局公认的破大家,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医院人员作风散漫,职工来看病态度冷淡,对此农场职工意见很大,纷纷到外地求医。1992年,农场投资兴建了职工医院楼,同年郑广山担任龙门农场医院院长,他向农场党委承诺一年内要让医院有明显的变化,二年内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上任伊始,他大胆改革医院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25条院规,并将30种各项制度、职责挂图公布上墙。相应地制定出检查考评办法和奖罚制度,把全院医护人员岗位目标的完成情况同各科室的经济收入挂钩,并把第四季度工资做风险抵押。另外他还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有一次,一名医生擅自离岗,他发现后,按规定给予停职检查,并取消了该同志当月奖金。1992年以前,龙门医院47人有大中专学历的只有五人,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一般多发病和常见病都很难诊治,郑院长在抓管理的同时,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招收具有一定技术的医护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另外对本院人员采取送出培训、岗位练兵和鼓励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几年来先后送出24名同志进修学习,从1993年开始进行每两周进行一次业务考试,累计三次不及格者降级使用,另外,引进了先进的B超、心电仪、X光、血疗机、乳腺诊断仪等一系列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三年平均门诊人数达 1万人次,诊断符合率95%,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95%,转院率由过去的 30%下降到5%。在医德医风上,他除定期考核外,还开展“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双满意活动,另外开展“病人就是我亲人,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借以提高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全院人员在郑广山的带领下,除对住院病人像亲人对待外,还对出院的病人定期回访,跟踪治疗。五队有个老病号,郑院长多次带人定期到家中为他治疗,受到职工群众和病人家属称赞。
为了填补外科手术的空白点,在龙门农场无外科手术医师的情况下,郑广山不摆院长的架子,亲自主刀为患者做手术,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及时赶到手术现场。有一次半夜一点多钟,农场附近的莲花山乡来了一名产妇,经检查是前置胎盘难产,必须马上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急得患者家属哭了起来。郑院长得知后,马上赶到医院组织手术,使得母子平安。五年间,郑广山共为各类患者做手术295例,成功100%。
现如今,一些医院存在不正之风,郑广山做手术的五年间,始终廉洁自律,从未收取一次红包,吃过一次患者请吃的饭。1994年冬,一位难产妇女的家属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用信封装了500元钱,说是感谢信送到郑广山的家,第二天郑广山发现后,如数退还给患者。
1995年,龙门农场医院业务创收18万元,1996年创收26万元,群众满意度达 98%。龙门医院不仅解决了农场人就医难问题,也吸引着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郑广山就象一盏明灯,把龙门医院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原载1998年9月30日《北安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