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
记龙门农场原五队队长王贵
邵淑艳
王贵同志原是龙门农场五队的队长,现任引龙河农场场长,他曾担任龙门农场九队和五队队长。任职八年间,他带领职工群众发扬“龙门精神”,坚持科学种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两个比较贫困的生产队走出经济低谷,踏上了奔小康的富裕之路,受到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王贵先后被农场、管局、总局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1988年,年仅24岁的王贵受命到第九生产队担任队长。当时九队条件非常艰苦,一些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去,可他却说:“既然党委信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生产队搞好。”到任后,他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找到了九队贫困的根源在于“大锅饭和耕作的不合理”。为了彻底改变九队贫困面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他大胆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同时推广麦豆油三区轮作的科学种田方法。在机务管理上实行优机、优质、优价,当年就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小麦平均亩产270公斤,大豆130公斤,油菜100公斤,职均收入7 100元,实现粮豆单产、总产、利润和职均收入四超历史,使九队成为全场有名的富裕队。
1992年,王贵被调到当时被称为“破大家”的五队担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五队有半数的职工挂账,有的家庭孩子上学的钱都交不起,职工怨声载道。王贵到任后,逐家做思想工作,虚心听取职工意见。为了稳定职工情绪,他一方面积极降低生产费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帮助 9名贫困户种上地,一方面大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修路、建花池子、种花栽树,修建职工家属房等。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干劲倍增,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994年五队赢利165万元,职均收入达8 000元。
在事业上,王贵是实干家,也是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1991年秋收时,农场遭受严重涝灾,为了把丰收的小麦及时抢收回来,王贵昼夜跟班作业,一次,他的头疼病犯了,疼得在地上直打滚,职工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回去休息一下吧”,可倔强的他却说:“我死不了”。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三片去痛片吞咽了下去,一会,人们又看到王队长的身影出现在麦收现场。
王队长在生产队是个好队长,但是对妻子女儿来说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好丈夫、好爸爸,在九队担任队长期间,妻子在学校上班,一切家务都落在她的肩上,1988年 6月,妻子分娩出院后的第六天,他就回到了生产队上班,当时双方的老人都在千里之外,产后的妻子无人照顾就硬撑着身子下地洗衣做饭,女儿他更是很少顾及了,孩子有病给他挂电话,他也很少回来,都是邻居帮着送到医院。而生产队谁家要是有个困难、急事,他却热心帮助解决,刚到九队时,由于生产经营亏损,部分职工交不起生产资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在发动党员干部扶贫帮困的同时,自己首先拿出6 000元钱,帮助2名职工交上了预交生产资金,在他的带动下,全队党员干部集资3万元,帮助9个贫困户种上了地,秋后有 8户脱贫。1992年,王贵调到五队不久,一位职工家属得了重病又不能坐车去医院接受治疗。王队长知道后,亲自驱车到场部医院请大夫,并为他垫付了医疗费。据不完全统计,王贵在任队长几年间,借出去的钱有 4万多元,曾帮助多少人解决了燃眉之急谁也记不清了。然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却永远铭记在龙门人心中!
原载1998年8月20日《北安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