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言

序言

序言

序言


朝阳山下,引龙河畔。沉睡千年的北大荒复苏了。
  1955年,黑龙江省公安厅组建了地方国营引龙河农场,“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揭开了壮丽的垦荒序幕。历史的使命,把他们送到这块黑油油的土地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垅,莽莽苍苍,冰天雪地笼罩着北方的杂木荒原。“边改造,边建设”,从何着手,这对熟悉军旅生活不懂改造罪犯工作和经营管理的管教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苍天不负有心人,云集到这里的转业官兵,支边干警,知识青年,国家干部,职工家属,发扬了
  “南泥湾大生产”的精神,披荆斩棘,筑路架桥,披星戴月,搞营建,摆开了向荒源进军的战场。他们头顶篮天,脚踏荒原,住“马架子”,啃窝头,人拉犁耙,艰苦创业,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描绘着美丽的画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幸福花朵。30个春秋完成了教育改造与建设国营农场任务,向国家交售粮豆15.4万吨,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材,取得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
  “弹指一挥间”,30年已过去,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昨天,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历历在目,今天,看到欣欣向荣发展建设中腾飞的引龙河农场,我们不会忘记为引龙河大地,这块黑土地增辉添彩的先辈们,不会忘记那些为建设引龙河农场而因工致残的人们,也不会忘记曾为崛起引龙河而做出贡献的知识青年及仁人志士,更不会忘记为引龙河的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躯。今天的引龙河农场已建设成为一个拥有30万亩良田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现今已是万亩良田林网化,百里循环沙石路,机声隆隆,马达轰鸣,百业兴旺,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场职工群众正以“自信自强,勤俭治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引龙河精神,坚持改革开放,万众一心,奋力拼搏,逐步改变农场30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正值盛世。盛世修志。我们编写这部农场志书,是为了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继往开来,更好地为农场建设服务。同时也是广大干部,职工和老一辈建设者的共同心愿。它是农场的百科全书,记述了1955年到1985年农场的自然风貌、企业管理、经济建设、政治思想工作、文教卫生等方方面面的演变,是一部可贵的历史资料,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及振兴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部志书是引龙河农场建场30年来的缩影,记载了它的足迹,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29名专业志撰稿人是挤时间的业余作者,3名责任编辑是从未和编辑工作沾过边的新手,感谢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史志办公室领导,给予多方面的具体指教帮助,也十分感谢史志工作先进单位,如普阳农场编史办公室等许多先期出版的史志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这本志书就是在以上各位良师益友的指导下,开始学走路的。
  场党委十分重视史志编写工作,几经变换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并将编撰志书列为精神文明建设大事来抓。原任党委书记兼场长高磊来农场指导并提供宝贵的照片、资料,以及退休回原籍的老干部左元文,李仲祥等千里寄书信,使我们的编写工作进展顺利,在短期内定稿送审。因此说这部志书是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合作的结晶。
  回顾以往,当年的老垦荒无愧于伟大的时代,现已有很多人光荣地离、退休。展望未来,当代的开拓者在改革的大潮中,一浪高一浪。在两代人之间编纂出版的《引龙河农场志》无疑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当然,由于我们业务水平的局限和掌握的历史资料不完备,则是编者无法解脱的遗憾,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读者对志书中的谬误,给予衷恳的批评指教,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引龙河农场史志办公室
                                一九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