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建于1955年9月24日。在黑河地区德都县境内东北部,位于东经 126°57′30″,北纬48°58′27″。
  系小兴安岭南麓边缘三面环山,丘陵漫岗地带,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23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海拨高度以南部引龙河畔273.40公尺到北部第16生产队450公尺之间,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温差不均,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2℃之间,年降雨量在 480——600mm,正常积温在2,100°—2,600°,日照在2,100—2,700小时,光照强度95— 110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在90—115天。适宜种植大豆,小麦,落叶松等。春季风大干旱,夏季短炎热多雨,秋凉霜期早,冬季长寒冷干燥。有莫拉固山,齐风山,馒头山,仑树山,东部和中部有大、小黑林子自东向西横溢伸延,北有卧牛河,小边河,西有大固西河,小固西河,东有大固东河,小固东河,南有引龙河,并与18条自然沟塘构成漫岗岭下,林木茂密,沟塘交错,河滩密布,自然水泡锒嵌河沟两侧,草场茂盛,土质肥沃。特产:榛子、都柿、蘑菇。有土地808,403亩。其中耕地面积313,959亩,占总面积38.84%;可垦荒地 29,016亩,占总面积3.2%,荒地277,513亩,林地110.932亩,占14.83%,放牧地44,343亩,占5.48%;水面7,409亩,占总面积0.91%,其它占地面积(居民点,道路工程用地) 13,656亩,占1.63%。国有林358平方公里,实有面积为539平方公里。交通方便,场部至龙镇有9公里,的四级路面,距北安市75公里,距德都县60公里,龙(镇)—嫩(江)公路自南向北穿越场区,场内公路全长115公里,四通八达。场部至龙镇火车站日通班客车两次,货车川流不息,同时在龙镇火车站北侧设有农场办事处。
  引龙河农场是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中型国营农场之一,属森林,草原植物区系,自然资源丰富。其特点是,森林地段与草原地段相互交错,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互茂密丛生。自然林多数为次生林和幼生林,大部分布在农场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地段;中部和东部是天然次生林,植被为现存的森林和逐年的人造林,多为阔叶幼林。天然次生林面积86,258亩,柞树占次生林面积20%,白桦占38%,黑桦占30%,其它灌木占12%,另外,还有杨树、椴树、松树等树种。树高一般在3—8米左右,直径5—10公分左右,林间杂生着榛柴,“王八柳”等矮小灌木。在丘陵坡地,草塘交替的河滩洼地中生长着茂盛的三梭草、水草、小叶樟、五花草、都柿,蘑菇、蕨菜、百合。党参、手掌参、五味子等百种以上野生植物,低洼处生长着塔头草和苔藓。荒原,可放牧马、牛、羊、鹿等。
  这些树木草地,把大小山丘漫岗打扮得更加郁郁葱葱,显出引龙河大地的苍翠兴旺,层林尽染,鸟语花香,一派北国风光。每到夏秋季节,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结队采集榛子、蘑菇、都柿、黄花菜,蕨莱,挖采各种中草药材和割晒各种牧草喂养牲畜。这些资源除自给有余外,还可卖给国家,特别是蕨莱可出口换回外汇,增加国家和人民的收入。
  在林间和草丛中,不时传出各种野生动物的叫声.看到它们的踪影:如黑熊、野猪、狐狸、狼、狍子、野兔、和各种鼠类。在现在的17队以北时有马鹿,“犴大憨”出现。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如野鸡、野鸭、沙拌鸡、大雁、雪雀、黄雀达40余种,有时还可看到珍禽异鸟:如丹顶鹤、鸳鸯等。河沟、自然泡子里生长着各种鱼类:如鲫鱼、鲢鱼、“小柳根”、“老头鱼”、虾、鲤鱼、贝壳等10余种。建场初期,在河里、沟塘,水池子中,鱼类成群上下翻滚,有时可捕涝到嗄牙鱼、红鲤子等。建场到至今,人们还吟诵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口头语。
  场内有多处石场和沙滩,有天然的风化花岗岩石,现开采两处采石场地。有的花岗岩石供盖四层楼以上基础用石,碎石可铺路。随着河流弯曲处,可看到自然堆集的河流沙,河卵石,有的河流堆积着小粒白细沙;这些自然砂石,可供人们搞房建、晒粮场和筑路用料。
  引龙河农场现有19个农业生产连队,1个农业科研站,4个工副业单位(七台河煤矿,工建大队,粮油加工厂,砖厂),1个林业指导站,1个畜牧公司,共27个生产单位,32个核算单位,其中:2个劳改大队。
  总户数2,710户,总人口10,918人,其中不包括在押罪犯898人,现有职工4,138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3,021人,长期合同工(临时工)1,117人(现剩1,061人);现有干部607人,技术人员193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2,034人,人均负担耕地面积148亩。
  拥有拖拉机251混合台(折合596标准台),胶轮拖拉机100台,收获机械127台,其中:自走式82台(东德E一512型41台,E一516型1台,“东风”自走40台);牵引式55台,平均每台负担麦类作物面积1,100亩。
  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工农总产值(不变价)76.4%,主产:小麦、大豆。作物比例:粮豆作物占总播种面积88.9%。一年一熟无复种面积。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 90%左右,晒场机械化程度60%。
  工副业生产属自给性生产,从业工人407名,工业产值217.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 12.2%,副业产值9.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0.5%。
  工副业单位有砖厂:年产红砖500万块,产值25万元;制材工业1个:年加工木材 2,000立方米,产值35万元;粮油加工厂:年产面粉2,160吨,豆油70吨,白酒60吨(55°)挂面20吨,酱油50吨;冰棍制作,年生产量500万根;还有粉条、豆付等年产值103万元。七台河小煤矿1座,年产值32万元,年产原煤15,000吨。
  辅助生产单位2个,汽车队:年客货运250万吨/公里,40台汽车,其中有35台载重汽车,年生产值50万元。修配厂:年产值40万元,有较完善的修理设备,可进行大、中型机械检修,并生产部份零配件。
  林业工人150名,年产值49.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8%,主要经营苗圃740亩,果园 182亩和人工造林及抚育。
  畜牧业有2个专业队,其次是各生产队有兼营畜牧点20处116人,年产值142.9万元,占工业产值8%,以养猪业为主,1985年存栏数,猪7,598头,马1191匹,黄牛280,鹿261头,羊583只,奶牛186头。奶牛从1984年以来以家庭饲养发展极为突出。禽类除第11生产队公养部分外,以职工家庭饲养为主,合计:65,893只。
  渔业工人9名,自负盈亏承包3座水库。可养渔水面为5,197亩,已养鱼水面为2,630亩,年产值1.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0.07%。
  场有基建工程队,年可完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同时担负房屋维修任务。
  饮食服务业职工591人,有商店1处,分销店12个,机关食堂,招待所2处(床位150张),俱乐部,客运站,菜队,粮店等,个体经营的有服装,钟表修理,面条加工,电器修理,食杂店等;个人承包的理发照像。各生产队粮油供应由生产队保管员承办。
  有2所完整中学,1所职业高中,六年制小学21所,在校学生2,564人,占总人口 23.4%,教职员32254人,其中:教师224名。
  职工医院有床位100张;卫生所18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98名卫生人员中有中级医务人员4名,初级医务人员64名。
  电力,通讯有35Ky输电线路17公里,配电线路120公里,低压线路104公里,变电所1处。利用转供电,同时有部分是场自发电,有50——120千瓦发电机组14组,年发电量874千瓦。
  通讯线路210杆公里、总机室交换台4台/220门。
  截止1985年场部机关有8个科室,3个社会事业性科级单位(公安分局,法庭,工会),有德都县驻场单位:德都县银行引龙河营业所,邮电支局。
  30年来,建成拥有近32万亩耕地的机械化农场,在荒原上建筑房屋面积164,405平方米(砖瓦结构占70%),职工住宅面积:88,616平方米,其中:家属住宅面积为:78,616平方米水泥晒场总面积144,667平方米。营造500米以上的田间防护林带164条,护路林1,968.5亩,经济林、新碳林面积60,189亩。有的职工家属栽植黄太平,大秋果,李子等树种。架设永久性桥梁5座,涵洞20个。1982年建立喷灌站1处,计划喷灌面积1.5万亩,现已能喷灌5千亩。建有3座中小型水库,21处小塘坝。
  累计生产粮豆36.6万吨,其中小麦26.7万吨,大豆9.9万吨。上交国家粮豆为15.4万吨,商品率为42%,同时出口部分大豆,黄牛等。
  累计上交税金870.1万元,固定资产折旧核销1,797万元,基本建设投资折旧911.3万元;1985年固定资产1,342,5万元,流动资金953.5万元。
  共安置复员转业军人223名,职工子女就业1,740名,接收知识青年:10,271名,现在场的只有141名。在劳改农场时期共接收劳动改造罪犯8,971人,刑满释放留场就业人员为:2,243人。
  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的改善,全员平均工资有很大增长。1985年以工资总额(2,793.64元)及家庭副业收入(每人110.10元)计算,全场职2124,138人,每人均收入365.87元,高于全国平均收入(355,00元)10.87元。职工已无陈年旧帐。1985年全场职工共计在银行存款160.7万元,平均每个职工银行存款270元。
  1979年实行财务包干,节约归场,亏损国家不补贴。
  1984年、1985年在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中,因多种因素,而导致职工挂帐达2,867千元,按挂帐单位全员职工算,平均每人挂帐:988元,最高挂帐1,768元。全场职工累计挂帐3,468千元。
  建场30年中,国家投资87,450千元,累计投资回收额12,387千元,投资回收率14.16%。尚欠国家投资75,063千元。
  建场30年,26年亏损66,326千元,4年经营有利843千元,累计亏损总额为65,483千元,平均每年亏损2,182.7千元,平均每个职工亏损15.8千元,平均每亩地亏损217.7元/亩。
  按历史阶段划分经营状况:
  1955—1969年为劳改农场开荒建场改造罪犯时期,13年亏损为6,815千元,占总亏损额 10.4%,国家投资19,021千元,投资回收22,056千元,回收率10.81%,13年中2年盈利 209千元,11年亏损:7,024千元。
  1969—1978年为知识青年下乡进行劳动锻炼时期,10年亏损44,760千元,占总亏损额 68.4%,平均每年亏损4,476千元,这期间国家投资59,375千元,投资回收4,538千元,回收率7.6%,平均每年亏损447.6万元。
  1979—1985年为财务包干的7年,7年亏损13,908千元,占亏损额21.2%,平均每年亏损 1,986千元,国家投资9,054千元,投资回收5,793千元,回收率64%。平均每年生产粮豆22,796斤。7年中2年盈利614千元,5年亏损14,522千元,亏损年份平均亏损290万元。但另外还有历史包袱3,253千元没计入盈亏,如果加进去,这7年亏损为17,161千元,平均每年亏损2,451千元。
  从这7年看,农业生产虽然遭灾,但还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只是提高幅度不大。从 1985年个别队看,农业产量的潜力确实很大,单产由228斤达到300斤的措施和生产条件完全具备,因此,稳步提高产量是今后主要目标之一。
  1985年经营情况,总收入15,217千元,总成本18,111千元,税金806千元,营业外支出 1,145千元,经营亏损4,977千元。1985年累计包干挂帐16,046千元。
  1985年企业整顿后,组织机构情况。
  场(处)级领导班子平均年令46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7人,其中大专2人,占 20%中专1人占10%,有技术职称的占30%。
  2个劳改大队领导班子平均年令45.8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6人;生产队领导班子平均年令42.2岁,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11人,其中大中专文化程度占6.6%,科技人员占 25.7%。
  场机关科室干部平均年令38.3岁,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69人,其中有大专文化的占 6.4%,科技人员占33.4%。
  建场30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隶属关系的几经变更,再加上“左”的错误干扰,使农场在科学管理,经济效益上受到极大的挫折和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引龙河农场的经济建设,从农场情况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快商品生产,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农场套办家庭农场,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导下,针对农场土质肥沃,土地连片,适于大机械作业。培肥地力,提高麦豆产量,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大办家庭农场,联户家庭农场,使农场经济有了较明显的转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北部以农业生产型转为林业、畜牧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型,退耕还林以林业为主发展牧业,农业自给有余;中部农牧并举,开发经济,南部以农业为主,提高亩产,兼营牧业、副业、全面发展,富民富场。
  二、开发林木资源,大造人工林,保持生态平衡。在277,513亩荒地上造人工落叶松林,将110,932亩林地逐年更新,森林复盖率达40%左右。进行合理木材采集,加工,打破一年一户一车硬杂木,开发木器加工,加强横向联合,为致富创条新路。
  三、综合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快商品生产步伐。充分利用草场,退耕还牧,发展以乳品工业为“龙头”的工副业产品,大养奶牛、猪,禽。利用2个中型水库,21处塘坝的水面,发展渔业,采集山产品,以“龙头带龙尾”开展编织业,副食品加工业,同时要将麦杆豆杆得到充分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