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

第二节 职工


一、职工来源:
  1、外地招收。1955年农场初建,除随队来场的管教干部、解放军外,根据劳改农场当时生产的需要,于1955——1957年末在北安、克东、克山、拜泉、明水等地招收了百余名基本工人。他们有的赶车、跟车、有的在生产关键岗位上工作。后来,有许多人成为农场基层领导及骨干力量。
  2、垦荒队伍在农场安家落户。1956年秋,黑龙江省公安厅垦荒大人引龙河分队在李忠祥的带领下,一行30余人来场垦荒。后来,这些人大部分留在农场安家落户,成为农场机务工作的骨干。
  3、劳改就业。1956年劳改犯刑满在农场就业(统称农工)40人,以后逐年增多,截止1969年劳改农场改为国营农场时,共安置就业农工1,622人。
  4、林场工人改业。农场16队力朝阳林场旧址。1965年朝阳林场迁出,有40余人林业工人(有的是合同工)留场改为农场工人或农场长期临时工,于1975年前分两期转为正式工人。
  5、知青下乡。从1968年开始,农场接收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市下乡知识青年 8,126人。1964年9月哈尔滨、北安青年一行29人来场参加工作。
  6、部队转业。部队复员、转业官兵是农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安置部队复员转业的干部和战士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1969年冬至1970年春,安置复员转业官兵120余人,
  ②1968年初解放军来场实行“军管”,1969年留场工作30令人。
  ③根据省(1980)266号文件精神,农场每年接收与农场女青年定婚的复员军人共86人来场结婚落户,并安置工作。
  7、系统内调入。1965年从连江口农场调入32人;从绥化农场调入10人;1968年从阎家岗农场调入97人;1969年初从北良调入3人。
  8、外系统调入。农场于1979—1981年间,为了解决师资严重不足问题,从海伦、青岗、望奎、五常等地调入国家正式中小学教师27名。另外,也有少数地方干部调入农场工作。
  9、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1979年前分配来场的人中专毕业生6名;1981年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11名;1987年后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3名。他们是农场建设的骨干力量,大都在文教、卫生、机务和各生产领导岗位上工作。
  10、临时工改固定工。根据龙农总(79)75号和黑劳计(79)18号文件规定,1979年有241名临时工转为固定工。
  11、自然增长。1963年9月23日国家劳动部、农垦部联合发出“关于国营农场安置农场职工子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居住在农场或居住在城市的农场职工的子女年令在16岁以上不能升学,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国营农场可以自行根据生产的需要安置他们在农场工作。吸收安置农场职工子女的工作,要纳入劳动计划。根据上述精神,到1985年共安置职工子女就业2,147人。其中特殊情况照顾一个子女就业169人,双退职工子女接班 359人,历届职高毕业生分配220人,死亡职工子女接班7人,照顾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子女就业14人,农场复员兵100余人。
  另外,农场于1979年招收亲属工1,117人。这部分人为农场临时工,工资按每日1.80元支付,并享受其它各项补贴。
  二、职工分类:
  1、农场各单人员分类有生产工人、管理人员、文教卫生人员、服务人员。
              1980年以来各类人员统计表           单位:人



  2、农场各业人员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它行业。
  从1980—1985年间,农场各业人员大致情况是:农业(即种植业)2334人,占职工总数的56.2%;林业150人,占职工总数的3.6%;畜牧业116人,占职工总数的2.8%;渔业 9人,占职工总数的0.22%,工副业997人,占职工总数的24%,其它各业745人,占职工总数的13.2%。
  农场从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开始下降,而从事工副业生产的比重逐渐上升。
  3、农场职工文化分类。截止1985年,全场职工队伍中,大专文化程度的97人,占职工总数的2.33%;中专私高中文化程度的924人,占职工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 1,353人,占职工总数的32.6%;小学文化程度的912人,占职工总数的22%;文盲半文盲 865人,占职工总数的20.8%。
  三、职工队伍变动:
  1、精简职工。从1961年1月至1965年6月,农场精简职工约100余名,改为职工家属。1969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农场把部分就业农工清退回原籍624名。
  2、青年返城。从1971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知识青年被推荐上大专院校学习,从1975年开始,下乡知青根据政策规定病退、困退返城,但人数较少。1979年知识青年返城达到高峰,至1982年末,返城知识青年7,988人。
  3、职工调出。从60年代开始,农场有少数职工调离工作,近几年调离职工开始增多,仅1985年就有136名职工调离农场到外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