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一、组织沿革
建场初期,团员极少,到1958年底全场团员也只有一百余人,这个时期团的工作均由政工干部兼职负责。
1959中,引龙河农场与龙镇农场合并,在引龙河(龙镇农场第二作业区)设团总支委员会。团的干部仍由政工干部和有关人员兼职,直接受龙镇农场团委领导。
1962年春,引龙河农场从龙镇农场分离出来,成立了引龙河农场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第一任团委书记左元文。并于1962年3月20日召开了农场第一届团代会。
1966年3月25日,农场召开第二届团代会,选举李庆为团委书记。
1967—1973年,农场团组织和其它组织一样因“文革”而处于瘫痪。
1973年1月11日,引龙河农场第三届团代会召开,由九名常委组成场团委。应培仪任团委书记,李万全任副书记。全场组建15个团总支、52个团支部,共青团工作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5年5月3日,农场第四届团代会召开,应培仪继任团委书记,孙绍昌任副书记。全场重新组建3个团总支,49个团支部。
1981年5月,1983年3月,农场分别召开第五、第六届团代会。团委书记分别由王进喜、崔福森、任晓静担任。
1985年,农场重新划归省劳改局领导,团委办事机构撤消,团委工作隶属政治处负责管理。团委书记由政治处主任包福财兼任,副书记由政治处青年干事李福春担任。
二、共青团活动
建场初期,农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此,在团员和广大青年中进行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号召共青团员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党的助手,并在青年中广泛开展青年突击手活动。
1959年,引龙河作业区团总支成立。在龙镇农场团委领导下,团总支紧紧围绕农场生产环节,开展以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青年“争三手”和“四过硬”活动。“三手”即技术能手、优质能手。节约能手。“四过硬”,即技术操作过硬、掌握工艺过硬、对付难活过硬、维修设备过硬。
1962年,在全场青年和学生中开展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同时组织广大青年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青年的理论水平,也增加了青年自觉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
1963年12月,为了增强全场团、队工作的领导水平,团委利用冬闲三个月的时间,举办了四期团小组长以上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训练班。通过训练,基层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领导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全场团、队工作的开展。
1965年,“社教”运动在农场展开。为了使广大青年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各团支部积极开展了“忆苦思甜”教育,增强青年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同时也较频繁地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在全场掀起了学习新高潮。
“文革”期间,共青团组织瘫痪。
1968年三市知青下乡进场,全场共青团员猛增到1,500多人。1970年7月,农场根据中共中央整建团的通知精神,在农场重新组建各级团组织。通过整建团工作,使共青团组织获得了省生机,给广大青年带来了活力。整建团后,先后有47名共青团员入党,2093人加入共青团组织,49名青年被选拔到连队级做领导干部。
1975年2月,团委为了配合农场党委向下乡知识青年进行扎根边疆的思想教育,向全场下乡知识青年提出“学农、务农、爱农、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号召发出后,全场知青热烈响应,纷纷向党、团组织表决心。农场水利队下乡知青团员304人联合发出倡议书,表示一辈子屯垦边疆的决心。他们以实际行动组成“青年突击队”,冲杀在最艰苦的劳动生产中,赢得了农场党委和群众的赞扬,为广大下乡知识青年树立了榜样。黑河地区团委发出全区青年向他们学习的号召。
1975年,团委在农场党委的支持下,向各团支部提出建设“三校一室”的要求。仅一年时间,全场建夜校20个,图书室25个,有可用图书二万余册,充实了青年业余文化阵地。
1982年,团委认真组织全场青年和学生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为了开展活动,全场在青少年中成立学雷锋小组、贴心人小组、为您服务小组,助残小组等624个。他们为军烈属,困难户、老职工和在公共场所服务。仅1982年末统计,全场做好事2,583件,拾金不昧680多元,收到各种表扬信43封。全场涌现出“五讲四美”先进集体16个,先进个人 117名。10队团支部、职业高中团支部,分别被省农场总局,北安农管局授予 “五讲四美”先进集体。
1981—1983年连续3年开展以“百分竞赛”为内容的创优活动。在全场青年中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热潮,为全场生产、学习和开展活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983年在青年中开展“三史三热爱”教育。团委举办三史学习班,培训了50多名理论宣讲员。采取学习和演讲相结合,出刊征答和寻找答案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在青年中展开热烈讨论,使青年受教育面达到96%以上。
在重大节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节日中,农场团委,各支部都认真组织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969—1979年间,三市下乡知识青年在场,文体活动开展的更为经常和活跃。
各团支部开展种植活动,如青年林、青年田。这不仅充实青年们的活动阵地,也增加了团支部的活动经费。
1983—1984年,团委响应团中央“采种支甘”的号召,动员全场4000多人次,采集树种 1000余斤,超额完成下达指标任务,受到上级团委表扬、奖励。
从1982年开始,以团支部、少先队为核心,和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在劣迹青少年中开展帮教活动。团、队组织坚持正面疏导,热情关怀,使一部分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改正了恶习,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0队团支部被群众誉为“不挂牌子的工读学校”。
在青少年中开展夏令营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仅1981—1983年就有1500多名青少年到五大连池旅游观赏,深受广大青少年喜欢。
场团委在农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和上级团委的热情关怀下,工作开展得生龙活虎一派朝气,多次受到上级团委领导的好评和嘉奖,1981年9月27日,团中央第一书记韩英同志亲临我场观察共青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农场团委多次受到省、地和管局团委表彰。
三、历届团代会
第一届团代会,1962年3月25日召开。左元文被选为团委书记。
第二届团代会,1966年3月25日召开,正式代表40人,列席代表3人。选举出团常委 9人,李庆任团委书记。李庆在会上作《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教育下,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一代》的工作报告。
第三届团代会,1973年1月11日至14日召开,正式代表127人,列席代表10人。选举出团委常委9人。应培仪任团委书记,李万全任副书记。应培仪在团代会上致开幕词,李万全在会上作《沿着毛主席的革命青运路线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
第四届团代会,1975年5月3日至4日召开,正式代表126人,列席代表10人。会议选举产生23名团委委员,9名常委,应培仪任团委书记,孙绍昌任副书记。应培仪在会议上作题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进一步做好共青团工作》报告。
第五届团代会,1979年5月30日至31召开,正式代表109名,列席代表15名:会议选举产生了15名团委委员,王进喜当选团委书记,崔福森为副书记。会议上王进喜作了题为《跟上伟大转变的新形势,为实现“四化”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
第六届团代会,1981年5月12日至13日召开,会议代表120名,选举产生23名团委委员,崔福森当选为团委副书记主持团委工作。农场党委副书记兼任团委书记。崔福森作题为《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安定团结,引导青年在农场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工作报告。
第七届团代会,1985年3月18日至19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0名。选举产生9名团委委员。李福春当选团委副书记,政治处主任包福才兼任书记。会上李福春作了题为《投身经济改革,加强自身建设,引导青年做富场富民的先锋》的工作报告。
四、少先队工作
1957年在场部建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仅有小学生58人,没有少先队组织。1959年开始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第一批少先队员34名。以后逐年增加,到1966年底,全场有少先队员376名,11个少先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停止活动,学校建立了“红小兵”组织。
1978年,学校又重新恢复了少先队组织,“红小兵”全部转为少先队员。全场有22个少先大队。
主要活动
1964年少先队组织在少儿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新风尚在少年中蔚然成风。
1982年少先队组织开展“学雷锋”和“五讲四美”活动。少先队员组成学雷锋小组助人为乐小组、拥军拥属小组、为您服务小组、擦脏字小组287个,参加人数达1400多人。涌现出助人为乐和拾金不昧等好事1,867件。
1980年开始在少先队中开展“争三好”和“红花少年”活动。每年学年末评选红花少年、三好学生近百名。
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为了加强少先队工作,于暑期培训辅导员25名。1980—1982年农场派一名辅导员参加北安管局、黑河地区举办的辅导员学习班。
1980—1982连续三年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去五大连池渡夏令营生活,参加人数达280多人。
1978——1985年少先队组织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