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联一、概况
场妇联组建于1958年引龙河山河乡时期,设有专职妇联主任1人,与龙镇农场合并,时,二作业区(引龙河片)设专职妇女干事1人。
1962年——1966年在政治处设专职妇联主任1人,负责全场妇女工作。
1967年——1972年“文革”期间,有一名兼职妇女干部归政工组领导。
1973年——1978妇联由一名专职妇女主任,兼职副主任2名,常委11人,委员33人。
1979年——1984年在场工会没女工委员会,设专职妇女于部1人、委员35人。
1985年农场体制变动后,在政治处没专职妇联主任1人,负责女工工作。
妇联刚组建时,农场只有4个基层作业区及场直单位,妇女人数也较少,因而只在各作业区设一名兼职妇女干事。随着农场发展,基层单位也相应增多,到60年代已发展到11个分场.6个直属单位。尤其是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妇女人数急剧上升,于1973年、1979年先后召开了二次妇代会,选举两届妇联成员,对基层妇女组织进行重新安排与调整。 1979年建立女工委员会,各基层单位也相应建立了女工组织,女工主任由基层工会和女工委员担任,并设2—3名委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男女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她们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妇女这种社会地位的确定,是靠社会制度的优越,靠自己的力量争取,从深受歧视,虐待,侮辱和残害中成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型妇女。
农场广大妇女绝大多数已从“整日围着锅台转,柴、米、油盐、洗尿布,看孩子”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的地位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在文教、卫生、财贸和服务行业等岗位上,妇女人数占90%左右,有部份妇女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副处级1名,副科级以上16名,同时近年来有部分女科技人员被选送各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广大妇女已成为农场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生力军。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表
二、女工工作
女工委员会是1979年组建的。现有专职妇女主任1人,委员35名,这些委员都在基层女工委员会中担任兼职主任,负责女工事务。近年来,女工委员会针对女职工的特点,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解决了一些女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提高了思想素质,主要作法有两点:
1、在热爱祖国的教育中,对女职工进行妇女解放史教育,目的是使女工了解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以及妇女运动的先驱为争得妇女今天的政治地位和劳动权利所付出的代价,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女工的今天,激发主人翁责任感。
2、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四自”教育,引导她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女工,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处理好恋爱、婚姻与工作,生产的关系,教育子女尊敬和赡养老人,家庭和睦,积极参加本单位开展的“五好家庭”活动,破旧俗,树新风,做计划生育的模范。
建场初期,有妇女党员5人、团员11名,在党组织培养教育下已发展女党员157人,团员 2754人,仅1968—1978年间,就在下乡知识青年中发展女党员117人、团员1884人,截止1985年底农扬共有女党员45名,其中家属党员11人,女团员547人。
在使用、培养妇女干部及皮术人才方面,自1975年以后,共有76人担任过场、科级领导工作,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59人(卫生、教育、行政)。从1979竿起每年都评选一次“三八”红旗子,7年来共评选出291人次。
三、家属工作
各基层单位建有家属委员会,主要任务组织家属参加农场季节性生产劳动和社会性活动,如:参加夏锄、场院晒粮等。“文化大革命”前,还利用农闲给犯人及机务人员加工一些服装,到武警部队给战士缝补、洗衣服等。后又建立了季节性的自负盈亏的家属“五七”生产队,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既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也方便了广大群众。
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上,家属委员会组织妇女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家属有比较明显的正确认识。在妇幼保健工作上做到了定期对妇科病、传染病及儿童进行普查和治疗。对新生儿,防疫部门及时的注射各类疫苗,近年来一些传染病已多年没有发生,妇科病的发病率也明显的减少,同日士,妇女组织还对民事纠纷、调解上也做了一定的工作,20年来,各基层家属委员会恰到好处的配合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解决了夫妻、婆媳、邻里之间的争执,经过耐心的说服、调解,使纠纷和矛盾得以缓和。共调解各类民事案件88起,其中60%以上收到满意效果。白1979年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妇联举办了“五好家庭”活动,7年来共评选出356户“五好家庭”,这一活动的开展,一个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夫妻和睦、夜不失盗、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