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三章 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引龙河农场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
初创阶段(1957——1964年):1957年在场部创建了农场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1962——1964年又在各分场创立了11所小学。放学形式大部分为复式班教学。教育行政管理属劳改支队政治处领导。办公室秘书王居华兼校长,赵明祥为专职副校长。各分场学校领导为分校校长。
发展阶段(1965——1971年):1965年北安劳改工作分局在引龙河创办北安前卫中学引龙河分校,学生来自北安、龙镇、襄河、龙门、尾山、引龙河6个农场。校长胡建华,干事韩世东,开设初中课程,实行半耕半读。直至1966年末文化大革命开始,只对场内招生。
1970年生产连队办初小班,分场完全小学戴帽一设初中班。1972年,为了集中力量,提高中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全场合并为两处中学。场部设“引龙河农场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它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附设小学,革委会主任张希田。13分场设“引龙河农场职工子弟第二中学”,它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附设小学,革委会主任肇玉章。这个阶段的 1965—1966年归劳改支队政治处领导,从1970始归农场文卫科领导。文卫科科长高忠凡。
兴旺阶段(1972—1978年):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全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教育行政管理也趋于稳定。特别是在这一阶段,以进场知青为骨干力量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有部分师范院校大专生分配来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建场以来教师队伍素质最高的阶段,也是农场教学质量最好的时期。
两处中学都组建了党支部。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徐福林,校长张树清、姚柏林;第二中学校长肇玉章,附属13生产队党支部。
农场设有教育利。科长高忠凡,教育干事张福生、单志贤,教研员赵明祥。
巩固提高阶段(1979年—1985年):这是农场教育事业艰苦而曲折的困难阶段,但由于场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总的趋势还是逐步发展和提高的。
1979年三市青年大量返城,1980年北安局重点高中又从农场抽调7名“骨干教师,造成中小学教师数量奇缺,教师水平急剧下降。1980年6月农场成立了第一所职业高中,又给农场教育缺少师资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农场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在充实师资力量上采取了三项应急措施:一是在全场各生产单位抽调具有初、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职工到学校任教;二是到农村商调、招聘正式教师和民办教师;三是在农场现有教师队伍中逐级提高使用。虽然在教师数量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由于教师素质差,队伍成分复杂,远远适应不了农场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
1983年7月,按北安农场局教育处的指示精神,农场普通高中停办,农场两处中学只能招收初中班。
为了尽快提高全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农场教育科于1980——1985年间先后组办了三期学期—年的教师学习班。其中,初中英语教师学习班21人,小学教师学习班两期80多人。同时农场投入46000元进行智力投资,选送中小学教师参加离职培训学习或函授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有21人离职进修中师毕业,有46人中师函授毕业,有12人离职大专进修毕业,10人大专函授毕业。截止1985年,小学教师中师(含老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占小学总教师数的63.4%,中学教师大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占27.5%。由于教师政治、文化、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保证了农场办学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农场教育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农场教育科有正副科长2人,教育干事2人,教研室4人,其中,小学教研员3人,中学教研员2人,职教办2人,会计、出纳各1人。从1982年开始建立了全场中、小学教师业务档案。1983年、1985年成立了教育总支,有专职总支书记1人。截止1935年发展教师党员18名。
学校后勤有总务主任1人,行政管理员1人,食堂管理员2人,学校有30型胶轮车2台,马车2台,水车1台,后勤用房220平方米,共有锅炉工、木工、瓦工、炊事员、勤杂人员53名。一中、二中各有学生食堂1个。全场有住宿生314名。职中、一中设专职舍务教师各1名。住宿生每逢假日,由农场客车免费接送,车费由农场支付,为了减轻职工对入学子女的经济负担,农场按月对住宿实行生活补贴。补助标准初中每月5元,职高生每月8元。
农场教育经费除国家下拨26万元左右,农场每年还要自投教育经费25—30万元。农场党委为了解决教师烧柴不足,从1984年开始,每年以每吨煤8元收费标准,向全场户主教师供生活用煤两吨。
每年全场中小学都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学校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1985年,全场勤工俭学种植面积450亩,少年林25亩,纯收入19,650元,人均收入7.86元。3队小学、10队小学、15队小学,对学生书费、杂费实行了免费。
在开展“五讲四美”和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中,全场中小学生共组成各种活动小组 146个。1982—1984年活动最为活跃,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仅1983年统计,全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性劳动18,000人次,涌现出好人好事521件。从1981年开始,教育科每年都进行全场性表彰先进活动。
在创建文明校活动中,截止1985年末,已有职业高中。10队小学、8队小学、2队小学,1队等6个场级文明校。
1981年,1984年农场教育科对全场中学教师进行了两次整顿,对不胜任做教育工作的 37人进行了精简,调离教师队伍改作其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