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幼儿教育
  农场第一所幼儿园于1962年创办。当时只有20几个孩子,3名保育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放妇女生产力,根本没有系统的教育计划,设备也是极其简陋的。
  随着幼儿的增多和职工家属开始走向田间参加生产,农场从均72年开始,有的分场,生产队也办起的幼儿园,但那时生产连队幼儿园都是季节性的,农闲停办,主要是为生产服务。到1985年全场有幼儿园26所,比1980年增加18所,全场幼儿教师46人,入园儿童 516人,入园率达97%。幼儿园都有专用房舍,有栅栏,有设备,并有8个单位处成为全日制幼儿园。
  场部幼儿园于1979年扩建,有砖瓦结构房舍300平方米,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有文体活动用品几十种100多件,床120张,坐椅126个,并实行日托,孩子们可以在园内用餐。全园有入园幼儿173名,分别在大、中、小三个班里。幼儿园有了比较系统的幼儿早期教育计划,幼儿们在教师的辛勤哺育下,他们读、说、仿、画,在早期智力开发上收到了明显效果。
  每逢节日和大型集会,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为观众们献上精彩的歌舞节目,他们天真浪漫,活泼可爱,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农场党委非常关心儿童们的健康成长,安排医院大夫按季度到幼儿园为孩子检查身体,“六、一”儿童节,场领导率领农场工青妇慰问组到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带去了儿童们喜欢的慰问品。每年“六、一”节,全场都向幼儿园捐赠资金和慰问品。
  二、小学义务教育
  引龙河农场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于1957年8月创于场部。校舍为土木结构,面积有 360平方米。有教师4名,学生45人,开设一至六年级课程,一共四个教学班,其中一个复式班。
  1962年,为了方便职工子女就近入学,完成小学普及义务教育,仅在1、3、4、6分场建立了分场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课程,仍以复式班教学为主。全场共有小学生500多名,教师21人。小学普及率达到了98%以上。到1964年,7、8、9、10、1l、12也办了初级小学。1970年分场学校都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并含有初中戴帽。13分场生产队也办起了初级小学或小学低年级教学点。但由于事业发展的迅速,给办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校办在仓库、马棚内,缺桌少椅现象也十分严重,教师多来源于场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教学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1972—1978年是全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兴旺阶级。1978年,全场有小学23所,其中,完全小学16所,初级小学7所。生产队学校完全是砖瓦结构校舍,办学条件基本得到满足。小学生1458人,小学教师1 34名,教师中有70%以上为下乡知识青年,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文体素质较强,是农场学校的骨干力量,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居北安管局上游水平。
  1978年末至1979年上半年,知青大量返城,使教师队伍发生巨大波动。有的小学教师被提段到初中任教,小学教师几乎是重新换了一茬,致使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中小学生外流寄读现象十分严重。1979至1982年。农场先后招进农村小学教师27名:还招有合同工教师,使教师队伍成分复杂化。1982年统计:全场小学教师139名,其中,正式教师18名,占总数的12.9%;以工代干教师84名,占总数的60.5%;合同工教师37名,占总数的 26.6%。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含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人,仅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9%。
  农场党委对教师素质低无法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这一严重问题十分重视,经场党委研究,以五万元的资金用于师资培训上。经过场内外等多种培训途径,使教师的文化业务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学校教育开始走向恢复阶段。1985年全场小学发展到22所,109个教学班,小学生1,539人。1985年小学普及率达99.6%。及格率87.1%,优秀率45.2%升学率84%,与1980年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初中教育
  1965年以前,农场初中学生都在北安前卫中学龙镇分校就读。
  1965年北安劳改工作局在引龙河农场设农业中学,学校走半耕半读道路。学校名称是“北安前卫中学引龙河分校”。学生来自北安、龙镇、襄河、龙门、尾山和引龙河6个农场。1965年学校第一批招收新生104名,两个教学班,教师8名,第一任校长胡建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师生走向社会扫“四旧”,揪斗“牛鬼蛇神”;学校也就停止了对外场招收新生,每年只招本场学生,学校也就自然变成了引龙河劳改支队中学。 1967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并有工宣队进驻管理学校。
  1968年引龙河农场中学有了第一批初中毕业生,毕业两个班,83名学生。
  1970年开始,分场小学实行初中戴帽,实行九年一贯制。
  1972年秋,农场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学,全场初中合并为两处中学。场部为引龙河农场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含高中班,附设小学;十三分场设引龙河农场职工子弟第二中学,附设小学。到1979年全场中学发展到初中13个班,高中2个班,中学学生686人,教师42人。
  1980年11月,引龙河农场自筹资金57万元,建成了三层教学大楼,面积为3000平方米,占地10,000多平方米。教学楼由一中、场部小学共同使用,场部小学独立。
  遵照北安农管局教育处指示,1980年秋,农场停止招收高中班,1982年秋,最后一属普通高中毕业。
  1985年全场15个初中教学班,有学生662人,教师52人。初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1人,大专毕业12人,占总数的25%。教材过关的22人,占总数的42.3%。由于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相对稳定,中学教学质量也明显好转。1985年升入重点高中11人,中专 1人,升学率为15%,比1982年提高了10%左右。
  四、中专教育
  1980年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中,为了培养农场生产发展需要的技术劳动者,农场于 1980年6月开始建引龙河农场职业高中,9月开学上课,招收学生150人,三个教学班,专职教师7名。第一任校长虞连和,教导主任崔德荣。开设的课程有动力、液压、运用、电汽、农业机械、金属工艺、机械制图七门课程。并分农机、农学两个专业。
  1983、1934两年实行北安管局赵光、龙镇、二龙山、五大连池、引龙河五个农场联合的专业对流招生。引龙河农场职业高中设两个畜牧班,每期招生80人。
  1984年引龙河职业高中已经发展10个教学班,学生393人,教职工52人。
  到1985年秋,引龙河农场职业高中已经有五期学生毕业。其中,农机班毕业生280人,多种经营班35人,林业班47人。他们已经成为农场生产的骨干力量。截止1985年统计:职中毕业生已有132人为机务三级工人,有65人成为生产的班组长,有8人成为革新能手,有5人当了队级干部,有46人被送到大学深造。
  农场职业高中的发展道路是十分艰苦的,农场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全场职工的热情支持,学校毕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为建设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有专业技术的职工队伍,这也充分展示了职业高中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五、成人教育
  农场1985年有职工、干部4289人。其中,干部535人,工人2,693人,合同工1061人。文化程度:小学毕业1,112人,初中毕业1,906人,高中毕业1,073人,中专毕业101人,大专以上97人,现有不足小学文化程度的文盲、半文肓865人。45岁以下文化双补对象1,535人,占职工总数的35.8%。
  农场于1982年成立引龙河农场职工教育办公室。主任1人,干事1人,负责全场职工教育工作。
  1981—1984年,全场共有职工夜校24所,4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24个,初中班 4个,高中班1个。主要利用农闲期和晚间进行文化学习。教师均由本场小学教师兼任。通过学习,职工们的文化水平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1983年、1984年两次文化双补合格考试已有1,270人领取初中合格证,占双补人数的82.7%。
  1980—1985年6年间,农场投入26万多元进行职工智力投资,选送干部、职工离职代培或在职函授学习。截止1985年末,已有37名职工、干部大专毕业,39名职工、干部中专毕业。现在仍有112人参加大、中专离职学习或在职函授学习,将分别在1986、1987、 1988年毕业。
  每年冬、春季节、生产科、机电科、计财科等业务部门,都组织业务技术训练班,对全场农业技术员、统计、会计和机械工人进行业务技术学习和考核,受训人数占全场技术工人的93.5%。
  教育科于1980—1982三年间,组办了中学英语教师学习班一期,21人;小学教师训练班两期80人。
  由于农场狠抓了全场职工的文化学习和业务技术训练,使职工们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扭转了过去那种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差的落后状态,基本上满足了农场生产发展的需要。
  附:教育行政领导一览表
                 教 育 行 政 领 导
                                   1985年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