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农场卫生防疫工作在建场初期没有专门业务机构。
1965年始设农场防疫负责人,并初步形成了院、所防疫网,加强了卫生防疫监测工作。
1972年9月省局在农场召开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会议。会议期间,芦德威医生在会上做了“灭鼠控制传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专题经验汇报,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流行性出血热虽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但农场总结了治疗经验,从1971年到1978年治疗率达95.6%以上。特别近些年狠抓了这方面的防疫工作,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已经大大减少。
1982年农场成立了卫生防疫站,配备了专职防疫人员。农场投资5万元,加强水源管理,打深水井两眼。对全场28个自来水井和7口老式井做了全面的井水化验和分析。
1983年卫生防疫站又配备了专职防疫员、食品监督员。实现场、队防疫网。
从1982年开始,每年都要进行对3—16周岁少年儿童进行大骨节病检查:受检率达 63.4%。并在3—16周岁少儿中口服亚硒酸钠,防止大骨节地方病发生,收到显著效果。
1983年对7—14岁中小学生进行地甲病普查,受检人率达93%以上。甲状腺肿大人数为1671人,并对甲状腺肿大患者进行碘油注射,口服碘油胶丸。经治疗,地方甲病在农场已基本得到控制。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主要采取药物灭鼠。防疫站把配制好的灭鼠药饵发送各单位和各家各户。
计划免疫工作从1980年开始建卡,儿童建卡率达100%。在疫苗来院后,及时进行接种。对新出生幼儿必保接种卡介苗。适过以上措施,近几年麻疹、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传染疾病基本控制在0.1%以下。
对全场从事饮食加工和销售人员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卫生法教育,加强了食品管理,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渠道。
防疫站在农场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常年坚持检查、指导卫生工作。同时场没有环保队,清除垃圾,畅通路沟,整修道路,为净化场区,加速农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