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婚嫁

第四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婚嫁


由于农场干部、工人,思想觉悟较高,早已废弃了包办和买卖婚姻的残余势力,形成了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社会风尚。
  男女青年由自己或“红娘”牵线开始结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后,他们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发展为恋爱关系。双方父母为了接受和公开他们的关系,男家或女家家长便请来对方父母,邀来亲友和同事举行“定亲”礼。“定亲”礼多在男家举行,也叫“会亲家”。“定亲”礼上互相结识,热情称谓“亲家”、“亲家母”。双方父母要向未来“媳妇”、“女婿”赠送礼品。然后,举行酒宴祝贺两家结亲之喜。
  男女双方经过结婚登记后,便选择节庆日或星期日举行婚礼。也有的择双月双日的,以示吉祥。
  传统的婚礼一般男家、女家都要操办酒席,亲友也要向主人表示心意,也叫“随礼”。第一天为女方结婚日(也叫“出门子”)。这一天女方父母以酒宴招待来客。宴毕,由家长邀好送亲人,送亲人都是致亲好友,人数不限,多达几十人,老年、中年、小孩都要有,但人数必须是去时为单,回来为双,还要有“代东”人,主持“送亲”一切事务。至晚准备好送给新娘的陪嫁物品,包好衣物。包袱要成双,包内放上钱,多少都可,表示一生富贵。第二天是男家结婚日,一早新郎官胸戴红花,由8至10人陪伴乘车去女家“迎亲”。女家以糖、烟、茶招待“迎亲”客人。新郎官在长辈人的指引下,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岳父、母要拿出钱来送给女婿,作为改口钱之后,新郎、新娘在男女宾相的陪伴下上车,新娘的弟弟或侄子有一人坐在旁侧,为“压轿”。送亲人拿着陪嫁物品乘车一起到男家。迎亲车一到,鞭炮齐鸣。男方父母和亲友涌上前去热情接待,问寒问暧,一派热闹景象。给了“压轿”钱,新娘走下车,头蒙红纱,与新郎相携走进“婆家”家门。然后。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对行三鞠躬礼,交换礼物,还要向毛主席像和来宾致礼。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主婚人讲话。新娘要向公公婆婆称爸爸、妈妈。公婆也同样拿钱赠给儿媳,为改口钱。婚礼结束新郎、新娘在五彩缤纷的纸屑漂洒中走进新房。新娘由陪亲姊妹帮助重新洗脸、梳头、整妆,以表示做新人的开始。婚礼结束后,男家以丰盛的酒宴招待送亲客人和本家客人,新郎。新娘至席间为客人敬酒,客人们不论尊长,起身祝福、饮酒。席间,笑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晚间新郎和新娘的同辈友好到新娘住室闹洞房。新郎、新娘满面含羞地以各种形式满足大家提出的要求,人们以歌声笑声再一次把结婚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直到很晚,婆婆给新人送来“合心面”,人们才渐渐散去。
  婚后第三天(有的七天),新郎、新娘拿着礼物去岳父家回拜,也叫“回门”。为了预兆一对新人一生诸事顺利,生活充裕,还要带上大葱、粉条等物,但岳父家不能留下,还要加半让新人带回婆家。
  上面所记述的是农场一种常见的传统婚嫁形式,其规模随着不同的家庭和年代在发生着敬妙的变化。50年代和60年代,一般家庭只要购6、7百元的物品和2、3百元的操办费用就可以为儿女完婚。而到了7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一般家庭则需要2—3千元左右,才能为儿女完婚。特别在大操大办上较为严重,其操办费用已经是过去的4至5倍。在接送“财礼”上,也由过去的每人几元钱增长到十元,甚至几十元。正像群众所说的:“酒席上鸡鱼满桌饱口福,回到家衣兜空空度日愁”。对此,人们十分反感,引起了农场党委对婚事大操大办的重视,并狠煞了这股不正之风,提倡参加“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的新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