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随着农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场职工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也相应地发生着巨大变化。
一、衣着:
建场初期,农场职工、干部大都着青、兰、灰三色棉质中山装,也有的着吊兜制服。冬季棉装多为对襟棉袄,有的着毡绒领黑、兰两色棉大衣。帽子为貉壳、貉绒、狐俚、羊剪绒、狗皮软胎长耳棉帽,脚穿棉胶鞋、大头鞋,也有少数人穿毡疙瘩、牛皮靰鞡。1958年开始,在一些干部、职工中曾一度着苏式棉上衣。夏季多穿解放胶鞋和球鞋。
在女性家属和儿童中,多着棉质花布上衣,多数为右大襟布扣款式。25岁以下的女同志及女孩都愿梳两条辫子,辫梢系着红、丝、粉等颜色彩绸。冬季多扎苏式围巾,中年妇女留着齐肩短发。老年人着青色右大襟布扣青上衣,裤子为上腰便裤,下扎腿带。
武装看押人员着武装警察服装。
劳改犯夏季着灰色对襟布带上衣,冬季着紫红色对襟布带棉上衣,下着便裤。头戴灰布面狗皮软胎长耳帽子,脚穿黑色棉胶鞋。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场职工、干部,特别是青年人和中小学生,多着用草绿色棉质布料仿制的军服,几乎常年一色。女同志留齐耳短发,年轻姑娘多梳两个上翘的发角,人称“造反”头。基本劳动工人多着兰灰色劳动布做的三紧式工作服。
70年代,随着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市知青进场,吊兜中山装筒式裤子、火箭式皮鞋等新款式服装开始盛行。服装颜色也由单一的黄色发展到青、兰为主的多种颜色。女同志和儿童也开始着花色衣服。
80年代开始,职工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明显提高,特别是人们受对外开放的影响,青年衣着发式开始西方化、港式化。在一部分男青年中留长发,梳大髦角,穿牛仔裤。一部分女青年梳马尾头,披肩发,衣着鲜艳的蝙蝠衫,短衣裙等。特别是近几年受他们的影响,在中青年干部和职工中也开始着西装,系领带。女同志衣着款式更为讲究,时髦。冬季,羽绒服开始盛行。
1983年以后,农场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先后按统一规定着装。
农场职工在70年代中期以前衣着以棉质衣料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衣着布料开始以化学纤维代替。80年代衣着布料则以化学纤维为主,并有一部分人开始衣着毛质服装。
二、饮用水:
本场住户人口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
地表水(泡泽水、河沟水、泉水、冰水、雪水)。在建场初期和部份建点单位,春、夏秋三季饮用泡泽水、河沟水,冬季饮用冰水和雪水。
地下水(旧式井水,机井水)1956年在场部打出农场第一眼旧式井,井深24米,用辘轳汲水。人们开始饮用地下水代替了饮用地表水。截止1985年,全场仍保留旧式井29眼,仍为人们食用。70年代开始,场部地区和部分生产队饮用深水井,截止1985年,全场有深水井12处。
全场水井水质缺少硒、钙、镁、锰等微量元素,人们开始饮用,有乏困感觉,容易引起儿童大骨节病和胛状腺肿大。
1982年农场拨资9万元在场部安装自来水,1985年场部良种站区安装自来水,因缺少经验均告失败。但农场党委决心大,群众积极性高,职工家庭使用自来水已经是指日可待。
三、饮食:
本场饮食以面粉为主,铺以大米、玉米楂子。副食以自产蔬菜为主,佐以猪肉、蛋类豆制品、粉制品。
1、主食:农场初建时,农场职工、家属、解放军、犯人口粮均由国家供应。1957年,国家停止供应,开始食用自产粮食(部队仍由国家供应)。主食为面粉,一等面粉供应职工,二等面粉供应劳改犯。
1960—1961年是全国自然灾害时期。职工、家属、犯人口粮标准降低,多以瓜菜、糠麸代替。人们营养不足,有的患水肿病,亦有死亡现象。1962年口粮标准提高,并满足了供应需求。
70年代开始,农场各单位自找门路用面粉与外地兑换大米,运费昂贵,损失严重,在农场的禁令下,开始停止兑换。1983年至1984年农场粮食科用豆饼与外地兑换大米,按比例供应职工。后因运费过多,加之豆饼涨价,故停止兑换。现在农场职工多食用议价大米或用粮票到外地购买。有的职工用面粉等量换玉米楂子食用。
本场职工常年食用面粉,因此具有丰富的面食加工经验。平时多以馒头、花卷、发面饼、面条为主,并以水饺、蒸饺、包子、油条、麻花、油饼、馅饼调解口味和改善生活。职工野外作业多以馒头、包子和油条为食。大米仍为待客佳食,小米特别罕见,已成为妇女“坐月子”的用食和鸡雏饲料。
粮油供应标准:
各时期粮食油供应标准
单位:斤
2、副食,农场职工副食以蔬菜为主,佐以肉类、蛋类、豆类、豆制品和粉制品。
蔬菜:职工自留地多种植马铃薯,饭豆和猪饲料。近些年许多职工在自留地种植大豆。马铃薯产量很高,有的外卖,有的兑换粉条,家家户户存室内挖窑储藏,以备冬春两季食用。90%以上的职工住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窝瓜、角瓜和葱蒜等蔬菜,自产自食,但生长期较短,只能用40天左右。室外储存的白菜、大头菜、萝卜和缸腌酸菜是农场职工的常用蔬菜。
1979年以前,场部和各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种菜组或家属“五七”队种莱,并储藏一定数量的白菜、萝卜,冬季供应职工食堂,逢年节供应职工家属。1980年以后,场部仍保留服务连种植蔬菜,供应职工需求。服务连从1980年起建暖床培育蔬菜秧苗,可使蔬菜提早 15天食用。从1982年开始建塑料大棚,黄瓜、韭菜提前上市供应职工。
1983年以前,场部和各生产队都有豆腐加工作坊,常年供应职工水豆腐和干豆腐,价格便宜,职工喜欢食用。
80年代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可以在春节和早春时节购买提早上市的细菜满足生活需求。
猪肉:猪肉是本场职工主要肉食品种之一。70年代以前,各生产队都有养猪场,供应仔猪,在完成上交任务后,猪肉可供应职工食堂和家属。1983年以前,全场仍有许多生产队保留养猪场。1982年农场畜牧科在四队建养猪场。1984年后以家养猪为主,并出现很多养猪承包户和专业户,养猪自产自销,曾有“卖猪难”的现象出现。80年代,农场人口年均食用猪肉15至20斤。
禽蛋:60年代到70年代,农场有许多生产队建养禽场,为食堂供应肉、蛋,并有少数量供应本队职工。80年代,11队、16队仍保留养禽场。1984年出现养鸡承包户和养鸡专业户。由于农场饲料充足,除个别双职工小家庭外,均养大量鸡,鸭、鹅,自养自食,基本上能满足需要。有的住户养鹅几十只,除自用外,还向国家出售。
鱼类:农场有青年水库、13队朝阳水库、良种站水库3座,小塘坝21个,已养渔水面为2,630亩。3个较大型水库均有养渔专业队。向全场各职工食堂和单位职工供应鲜鱼。鱼的种类有鲫鱼、柳根和山胖头。有的年份,春季投放鱼苗,还可出售白鲢鱼、鲤鱼、武昌鱼等品种。另外,农场有许多捕鱼能手,他们在自然河沟和泡泽中下挂子、修鱼亮子、凿冰眼等方法捕鱼,到市场出售。春节,职工可在商店或市场购买各种鱼类。据不完全统计,农场职工家庭年均食用可达30斤左右。
野菜:农场地处半山区,境内有大片的次生林和草甸子,食用野菜丰盛。每当夏、秋两季,人们争相上山采集蘑菇蕨菜,黄花菜。经过晾晒和淹制以备冬季食用。
野味:60年代和70年代有许多职工己备猎枪,每逢冬闲上山狩猎。猎取的动物有山鸡、野兔、狍子、麋鹿、马鹿,还能猎取少量的黑熊和野猪。80年代,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公布后,少数狩猎爱好者,仍可捕猎山鸡、野兔,做为美味佳肴。
四、居住:
建场初期的1955——1956年间,人们居住在地窨子里。地窨子修在易避风雪的朝阳坡下。下面是一米左右的深坑,上面用杨桦木搭成人字架,覆盖泥土和柴草,洞口挖有土台阶,并设有简易小门,从外部看很像瓜窝棚。室内用木头搭床覆草,冬冷夏潮,床下流水,秋季开始设炉取暖,燃料为就地取用的干木材。
从1956年开始兴建简易草房,即“马架子”。“马架子”在地面盖起,有柱脚、小柁、檩橼等结构,墙壁为草泥拉哈辫,单层门窗,室内搭床,也有的搭起土炕。室内虽然四季潮湿,但有较充足的阳光,夏季又可开窗通风,比住地窨子强似百倍。
从1968年开始,在一些居民点开始建砖瓦房,室内墙壁用细砂抹平,刷上白灰。室内设有保温天棚,厨房和居室分开,并有火墙冬季取暖。这个时期也有许多土瓦结构的房屋建起,即“穿靴戴帽”,土房(石头底、拉哈辫墙、小瓦盖)。
从70年代起开始兴建砖瓦结构房屋。1978年场部修建2,600平方米的两层楼职工医院, 1980年场部修建3,000平方米的3层一中教学楼。
在职工住房单元结构上也发生很大变化。60年代一般职工家庭只有一个小厨房和一屋,70年代一般职工家庭都占有一厨一屋或一厨二屋;80年代有许多较大家庭占有一厨三屋。
职工家庭住室冬季取暖主要是砖砌火炉并带有火墙。从70年代末期开始,则有较多的职工家庭安装土暖气。建场的前10年主要取暖燃料为木拌、树根,从1964年农场开始向职工供应元煤作为取暖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