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器具
第三节 生活器具
一、交通工具:
雪橇分人力、畜力两种。主要为建场初期的冬季远距离行走和运货工具。人力雪橇家家户户备有,用来拉水、拉物。
驭马:建场初期到60年代初期,农场机关和各生产队都有1—2匹驭马,供领导、通信员外出骑用。
花轱辘畜力车,建场初期使用牛、马牵引的花轱辘车,主要用于生产和短距离交通运输。
畜力胶轮车:从60年代开始,大量胶轮车取代花轱辘车。至今在各生产单位仍保留少辆使用。
手推车:手推车分单轮、双轮两种。单轮手推车多在晒场、砖厂和建筑工地使用。双轮手推车多在一些单位和家庭用以推水和家庭用以推水和运送小件物资。
汽车,1962年农场从龙镇农场分离出来,分得进口旧汽车4台。有波兰车2台,“达目天”1台。1963年开始购进解放牌汽车。1977年农场办公室购进天津吉普1台,1969年购进大型客车1台,中型客车1台。截止1985年末,农场有解放牌载重汽车32台,东风140型载重汽车9台,油槽2台,客车2台,小北京6台,大北京1台,武汉大型吉普1台,救护车1台。
自行车:农场自行车从1963年开始进入,主要用于通讯。从60年代末期开始在职工中盛行,70年代末期在全场基本普及。截止1985年末,全场有自行车1468辆,平均1.7户占有 1辆。农场自行车主要牌号有凤凰、永久、飞鸽、金鹿、白山、红旗、野马等十几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有凤凰、永久、飞鸽,红旗等牌号,但在国营商店很难购到。80年代,“二、六”型女式坤车很为女同志喜爱,女性纷纷购买。
摩托车:80年代开始,农场机关重要科室和生产队开始购进摩托车,有的职工也购买驾驶。1985年末,全场有各种摩托车24辆,农场摩托车的利用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二、生活用品:
50年代的建场初期,农场职工和家属很少,人民生活极为朴素。他们住在简陋的草房里,室内没什么大件家具和摆设。有的有炕桌,有的摆放一对木箱,就算很不错的了。
60年代,随着支边干部、青年的来场和文化大革命支“左”官兵的留场,农场职工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农场生产的发展,促进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们开始在家庭中置办小柜、木箱、三屉桌等日用家具。生活水平略高的职工家庭也有的添置坐钟、收音机、自行车和手表。
70年代,由于受三市知青进行安家和农场职工子女结婚新组建家庭的影响,职工家庭中的家具用品开始向大衣柜、高低柜,写字台单人沙发方向迅速发展,旧式家具在一些职工家庭中匿迹。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风行一时,数量可观。
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职工收入的增多,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职工们对高档商品的要求量越来越多。职工们购买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轻便摩托、电饭锅、电风扇多彩吊灯等现代日用家具形成热潮。结婚家具也开始向大型组合柜、三人沙发床方面发展。
1984年底统计:全场2,496户,职工家庭购买黑白电视机721台,彩色电视机243台,平均2.6户拥有一台;洗衣机632台,平均3.9户拥有一台:收录机349台,平均7.2户拥有一台;缝纫机863台,平均2.9户拥有一台。另外,手表7,496块,平均1.5人拥有一块:自行车l,468辆,平均1.7户拥有一辆;各种轻便摩托车17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