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技人员的带头人——张俊山

科技人员的带头人——张俊山


张俊山,现年49岁,现任引龙河农场党委书记,畜牧师,中专文化,1957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兽医,兽医院副院长,畜牧科副科长、科长,助理畜牧技师,畜牧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畜牧师、副场长党委书记等职。
  张俊山于1957年中等专业毕业分配农场开发建设“北大荒”。在畜牧战线上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根据自然规律法则,伴随着日月的穿梭,“北大荒”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各条战线指明了方向,为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农场畜牧工作在1981年以前,由于分散管理,曾出现四种倾向:一是重农轻牧;二是领导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三是产、供、销脱节;四是科学技术无法推广,形成畜牧生产大幅度下降,畜牧工人转业,技术人员发挥不了作用,导致农牧业比例严重失调,结果使畜牧业仅从畜牧公司成立前四年,占农场亏损总额的25%。在这种情况下,张俊山认为:成立畜牧公司,变多层分散经营形式为全场畜牧业经营管理一体化,试行产、供销一条龙,实行少环节,多渠道,产、销见面的方法。畜牧公司成立后,首先调整了畜牧生产布局,建立生产责任制,划小核算单位,落实包定奖,独立核算,公司下设5个单位,对全场12个养殖单位改为承包组,牛、羊、鹿3个饲养场由公司直接管理,人、财、物统一调配。党、政由生产队负责,公司对各承包组的生产指标、技术措施、饲料供应、产品购销,经济效益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上二体化,公司既是联合生产单位,又是组织指挥机构。公司成立当年经营盈利13,000元,扭转了农场20多年来的畜牧业一直亏损的局面。其次:抓精简,分离人员,针对3个饲养场有干部职工173人的情况下,按牲畜数,实际只用职3281人,从牧业分离人员达46人。决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心中燃烧着理想的烈火,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每个承包组、饲养场,常是早晨6点走,晚上看不见而归,必要时住在饲养场,经过磋商,居然在半个月将人员安排妥当,自办采石、修路等。紧接着,组织落实畜牧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实行包定奖,上下挂钩、联责计酬,实行独立核算,经营盈亏,按比例扣发浮动工资,盈利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国营养畜采取一种是分群饲养,包养到户,一种是分群饲养,包养到组,责任到人的两种办法,同时执行两种计酬,一是阶段奖,利润分成,亏损按比例扣发浮动工资,二是定额上缴利润,超利润全奖,全罚,打破了分配形式上的“大锅饭,铁饭碗”。
  其次,立下军令状,畜牧业上不去,亏损党委免去其职。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兽医院前面地势低洼的土房里,冬天冷,夏天潮,一大家人挤在一起,科级住房别人都搬进去了他不服气,一心朴实在工作上,直到不能再维修了才搬进新房。他十分注重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在畜牧技术人员中先后选拨16名有组织工作能力的人担任了基层承包负责人,同公司签订合同,按成活率、畜产品产量、经营利润三项指标做奖罚依据,把经营成果同科技人员工资联系在一起,促进提高管理水平,钻研业务,关心经营效益,使科技人员有职有责,同时又做为考核技术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上,还表现在注重培养畜牧技术人材上。1970年初,随着农场体制的变更,由事业单位的劳改农场转为以农业为主的国营农场,面对畜牧技术贫缺的情况,经农场党委同意,在知青、职工子弟中招收学员,自己开班办学,没教材查资料,自己编,自己讲,边工作,边教学,边实践,既是教堂上的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又是实践中的良师益友,共办班8期,培养初级畜牧技术人员54名,现都已成为畜牧战线的骨干和其它岗位上的领导力量。
  1981年,张俊山被省农场总局评为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他所在的畜牧公司被省农场总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人们很难想象,当时中年的科技工作者张俊山是怎样在艰苦条件下,排除万难给国家做出贡献的。
  ——旺季卖不出,淡季无人要,肥猪压圈,职工无肉吃。场部三千多人口,由于商业部门杀猪亏损,向农场要倒挂,除年节外,平时不供应肉,职工要吃肉,就得到20里甚至百里外的龙镇、北安市购买,有肥猪卖不出,职工很有意见,深感“交肥猪难”,“买肉难”;当时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张俊山亲自出马收、杀猪,带领一名技术人员杀猪,用了 3天时间,杀了五头猪,一算帐每斤毛猪挣9分钱,扣出税金,净挣七分二厘,屠宰猪的底摸清了,上交一头猪运到黑河,克山县是盈是亏,他就亲自布置,并对大家说:为减少中途死亡,少掉称,装完车马上起运,中途不准食宿,押运人员要连续工作16小时左右。人们为他的做法捏一把汗,商业职工个别人说:别看他们这么有劲,看死了几头猪就得赔上,到时这项工作还得我们搞。张俊山把这些话当做动力,鞭策自己,他带头在前,一个春秋过后,“挣了”。人们部说:“公司这帮人真行”。
  ——公司兴旺发达的秘密一个重要原因除其本人以身做则以外,是张俊山善于选贤任能,办事公道,指挥得力,在职工中有较高的威信,叫一号拉一号,他说:咱们要干番事业,就得让能人人尽其才,如果搞帮派,拉杆子那套腐败的东西,这样的队伍就不能兴旺。公司虽多数人都很年青,但个个都是精通本职业务贤能之士,没有一个“南郭先生”。
  ——张俊山到公司下面检查工作,他从不要车,他采用两仲办法,一是搭车,二是骑自行车,到生产点最远的往返140华里,硬是骑自行车。公司有屠宰场和饭店,他家买肉当面过称付钱,从不赊账;饭店成立了两年多,从来未到饭店吃过一顿饭,20多年他从未占过公家便宜,在当基层领导时,他还是义务烧炉工,公司一栋房二年多来不设烧炉工,为让同志上班时屋子暖,他早5点钟到办公室烧炉子;日历上的“红字”与他无缘,让同志们愉快过节假日;每逢年节他都放弃“休息,亲自值班值宿,”同志们深有感触的说:“咱们的领导是闲不着的人“好当家人”。
  他由普通的畜牧技术人员走向了基层领导岗位,又山畜牧师担任厂农场副场长党委书记,多年一直是农场先进工作者,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奖励,但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改革的春风又给他增添的青青活力——开拓——进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