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综述

第一编 改革

综述

综述


农场建场以后的前30年,即1955~1985年,基本上是处在计划经济时期。1970年由劳改农场改为国营农场后,农场由原来的以改造犯人为主转变为以生产粮豆为主的粮食生产企业。它的主要特点:一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二是铁饭碗、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形式;三是完全的公有制体制;四是单一的粮豆生产。人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了一种完全依赖企业的思想,企业机制不活,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一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经营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在农场逐步得到落实,人们旧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经过1980~1984年这几年的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和改革试验,为农场全面实行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985年农场干部职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按照中央、省和总局的有关部署,加快了改革进程,历经大大小小的成功与失败,使农场的改革不断深化,并在改革中得到较快发展。
  农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1988年,从兴办家庭农场、组建十大公司开始,改革进入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89~1993年,农业、工商运建服、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取得经验阶段。第三阶段是1994~2000年,深化改革取得成果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干部职工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中彻底摆脱出来。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创新,谋求发展,使农场在20世纪末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985~1988年,这一阶段正是农场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职工收入低,不能按月发工资,吃粮油靠打借条,生活处于困难状态。
  农场改革的第一步,成立家庭农场,组建十大公司,首先对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铁饭碗”、“大锅饭”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提出了挑战。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制,家庭农场、工商运建服的十大公司全部实行自负盈亏;二是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取消等级工资制,实行按劳动量和生产效益进行分配。这样就将企业或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收入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过去的“出工就拿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铁饭碗被联产计酬所代替。
  在第一阶段中,虽然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有了很大突破,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思想解放的因素:一是建立的机械化家庭农场还属于集体经营。这样就存在打破“大锅饭”保留“小锅饭”的问题;二是由于经营机制问题,经营自主权不能得到落实,经营责任的划分不十分明确;三是由于一些干部职工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心存疑虑,怕乱、怕变、怕担风险。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思想解放还不到位。
  1989~1993年是改革的第二阶段,也是解放思想历程的第二阶段。1989年开始实行场长负责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场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同时工商运建服企业也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领导体制的改革,对其它各项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家庭农场由原来的大机械化集体经营向相对责任制较强的联户经营、独户经营发展。工商运建服企业一改过去“定指标、定责任、定工资”的办法,引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实行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企业成为独立的二级法人,完全自负盈亏。企业的厂长(经理)通过招标产生,厂长(经理)对企业经营成果负主要责任,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经济责任进一步落实后,职工认识到经营成果与个人收入的关系。1989、1990年连续两年农业获得了好收成。五队、一队、七队等独户家庭农场的利润大幅度增加,个人收入超过本人工资的几倍。工商运建服企业由于实行了计件工资、定额工资、包工工资等多种形式后,工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修造厂、砖瓦厂、基建队等单位工人工资比过去增加了30~50%。人们有了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用自己的能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从土地分离出来的职工、工商运建服单位下岗职工,纷纷搞起了个体工商业、养殖业,各自谋求致富之路,不再靠在企业等饭吃。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解放思想向深层次展开。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引导,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增加油菜、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农业效益;二是鼓励发展以养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利用农场和农业资源开辟致富新路;三是大力发展私营工商业,为下岗职工开辟经营门路。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私营业发展受到限制。
  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在改革的推动下,人们对发展私营工商业有了极大的热情。一个做豆腐的业户年纯收入可达2000~3000元,开小卖店的业户年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采集大户年纯收入也在500 元左右,奶牛养殖户,每头牛的纯收入在千元以上。个体经营的效益要比固定工资高出一倍,所以养殖业和个体工商业像春天发了芽的新枝一样迅速生长起来。人们不再怀念“一天8 小时,工资几块钱”的时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又推动了改革的进展。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承包形式。农业生产队的家庭农场发展到独户、联户,以机带地、股份制等六七种形式。工商运建服企业核算到班组、车间、个人,出现了个人承包班组、个人承包机械、个人承包工程等多种承包形式。个体工商业、服务业、餐饮业更是多种多样,竞相发展。场部地区的饭店最多时达到13家。
  第二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标志:一是干部职工彻底抛弃了依赖企业的等、靠、要思想,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发挥自己的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企业发展,职工致富;二是彻底消除“左”的影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更多的人走上富裕之路;三是人们开始树立市场经济意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四是在经营中开始重视信息和人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1992年,农场组织基层领导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吸收了最先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使干部思想受到很大启发。从此,市场、信息、人才、竞争、风险、流通、股份等新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不断创造出农贸一体、工贸一体、牧工商一体、农牧一体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在第二阶段的思想解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按发展要求上还是不够的。安立枫场长在总结前一段的解放思想问题时提出了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破除目光狭窄的地域观念,强化大市场意识;二是克服狭隘的功利意识,谋求更大发展;三是破除闭关自守观念,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四是破除“温饱即安,小富则满”的观念,大干快上,大富快富;五是克服求稳怕乱、恐资怕变思想,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六是破除依附农场的管理方式,放权搞活,推向市场,求得新发展。这6 个问题为农场干部职工继续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放思想的第三阶段(1994~2000年),正是经历农业“两自”改革和工商运建服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变革时期。其间经历了艰难与转折。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在先,超前谋划,勇于实践,坚定了改革的方向。在全面推行“两自理、四到户”的租赁承包时,有的职工不理解,有的职工包地资金有困难。机务工人对机械卖给个人后的管理、收入等问题心存疑虑。有的人怕担风险、怕乱怕变。面对这些问题,场领导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分片包干,深入基层,深入家庭农场,召开60多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反复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促进职工的思想观念的转化。通过教育和引导,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场214 万亩土地一步承包到位。承包的前三年,全场家庭农场利润年平均达到3100万元。工商运建服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租、卖为基本形式,将原场办工业企业进行所有权的改造。产权制度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真正把企业推向了市场。干部职工在这两次重大改革中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转变,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改革,搞好改革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才能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一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了主体意识。过去是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现在是由职工自己投资包地或购买机械,职工成为投资的主体。过去农场种地是按照上级的计划指标执行,现在家庭农场种什么、种多少、怎样种、管、收,直到选择销售都由家庭农场自己定,职工成为经营的主体。过去农业风险都由国家承担,如今经营风险的承担和化解都由家庭农场自己负责,职工成为风险的主体。过去农场职工拿着死工资,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职工种地收入除交够国家和农场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职工成为利益的主体。“两自”改革以后,职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感。职工已从狭小的被动经营走上了广阔的主动经营空间。
  二是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家庭农场生产的粮食、经济作物与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再不像过去那样由国家或农场包销,而是必须由家庭农场和企业自己去打开市场。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因而,人们逐渐地把目光转向了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生产自己的产品。人们不断地捕捉市场信息,探索市场经济规律,以提高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家庭农场根据市场信息制定自己的种植计划;工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自己的产品,开发新产品。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面对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三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初期职工的思想还保留着一些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不求进取的思想比较浓厚。改革深化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不断谋求发展的重要性。
  职工包地挣钱以后想的是扩地承包,购买新式农机具,通过加大投入,获取更大效益。人们将手里的闲置资金拿去投资入股,开办产业、经商,将资金变为投资经营的资本。一些懂管理、会经营,经济效益好的家庭农场,通过扩包土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四是冲破“单一国有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是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新观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股份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政策。1994年以后经历两次重大改革,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职工在承包土地和参与股份制经营,搞个体工商业方面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在人们心目中完全消除了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想法。
  五是破除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惟一分配方式”的旧观念,树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同样可以参与分配的观念。建立股份公司后,职工投资入股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1995年成立绿色食品开发公司时,参股人员不但有干部职工,还有社会待业人员。1997年乳品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时,参与入股的除乳品厂职工外,还有各队的管理人员、奶牛养殖户,他们投入资金并参与红利的分配。资本参与分配被人们所认识。另外,科技成果的有偿使用,花钱引进新技术,高级技术人员可以得到高报酬,所有这些在以前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如今变得合情合理了,既搞活了经济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六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思想的解放使职工的思路拓宽了,经营的路子也宽了,在改革和生产经营中不断创出新的形式和内容。其一是抛开单一经营思想走农牧结合之路,农牧并举。农场、生产队及家庭农场实行农牧结合,使生产、生活资金有了保障;其二是建立市场情报系统,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其三是粮豆作物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实行优势互补;其四是建立以农促牧,以牧养工,以工拉动农牧的产业链发展形式;其五是建立现代微机核算制度,科学管理财务业务。
  这三个阶段的历程充分体现了农场干部职工思想转化的过程。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解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1984年,有的小生产队开始偿试承包土地,形式是全队分成几个承包组。1985年农场正式下达了《兴办家庭农场方案》、《专业公司实施方案》和《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改革的前一阶段即1985~1988年,尽管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还是“坚持以改革为中心、解放思想、端正经济工作的方针”,使农场“在经历了30多年的起落之后,终于摆脱了陈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僵化封闭的模式,走上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管是改革刚刚起步,但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农场昌盛,职工富裕的新气象”(引自1986年场长工作报告)。广大干部职工经过学习和改革的实践,在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上迸发出新的思路。
  第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旧的传统观念,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解放。全部取消了等级工资制度,实行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职工在利益的驱动下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由于经营权的下放,使企业的经营机制活了起来。改革以后,对家庭农场及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办法。农场对资金、指标、计划实行统一管理。经营权下放给家庭农场或工商运建服企业,使他们“经营自主、人员自选、分配自定、盈亏自负”。这对于家庭农场和工商运建服企业搞活内部经营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机制活了就有了增加经济效益的机会。19 88 年在严重春涝的重灾下,全场有四个家庭农场利用增播大豆和油菜,加强田间管理,在绝大多数家庭农场亏损的情况下他们取得了盈利;基建队因农场内活少,组织人力到大连承包工程;砖瓦厂提高砖瓦生产量后积极组织外销;粮贸公司广泛联系各地客商销售国家订购外的粮豆产品,为农场盈得了更大利润。
  ———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多种经营,摆脱了单一粮豆生产的过死局面。农场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粮经并举的方针。1987年将油菜种植面积调整到6 万亩,鼓励职工种植甜菜、黑豆果、瓜菜类等经济作物。逐步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既合理调茬又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自营经济(1988年称为双体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农场1987年制定了《发展家庭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和个体服务行业的有关政策》,让职工放开手脚发展自营经济,脱贫致富。到1988年全场从事个体经济(包括家庭经济)的户数已达1201户,个体经营项目达40多项,年经营收入达1844万元,人均副业收入198.70元。在全场不能按月发工资的情况下,补充了职工的生活来源。
  ———各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农业除1986、1988年两年大灾造成亏损外,1985年盈利17.57 万元,1987年盈利50万元。工商运建服企业盈利从1985年的6.8 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33.9万元。
  1988年农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当年全场亏损125.3 万元。家庭农场挂账243.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农场坚定改革不动摇,决心以改革为动力扭转困难局面,提出了稳定大局(改革的大局);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稳定,四提高”的方针。同时,进行深化改革的调整工作,调整了经济效益差、经营水平低的家庭农场;消灭“花花田”;重组适合大机械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试行联户、独户、股份,机带地等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让他们各显优势。工商运建服企业引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工人实行优化组合,实行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放开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第二阶段思想解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有了后劲。1989年农场经济发展有了转机,当年盈利256 万元。1990年农场偿还债务819 万元,减少专用基金赤字138 万元,处理遗留挂账116.9万元,减少银行贷款323 万元,新增固定资产416 万元。到1990年底,生产费用自理率达到43%,生活费用自理达到83%。农场在这5 年连续盈利的基础上,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农机具等投资1 618 万元,夯实农业基础。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变了高负债经营状况,农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各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9~1993年的5 年中,实现企业纯利润584 万元,家庭农场利润1952万元,工业企业利润188 万元。粮豆亩产平均187 公斤,总产10.68 万吨,年均2.14万吨,比前四年年均数增加7272吨。到1993年,畜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奶牛头数增至1400头,其它畜禽存栏23647 头(只),畜牧业年产值468 万元。双体经济全年完成产值915.7万元。全场人均收入达1396元。各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使工业企业、家庭农场的经营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为农、工、牧、林、渔、自各项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搞活流通领域,拓展了市场。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改革以后,农场的主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要面对国内外市场进行销售。农资市场也全面放开,使购销工作全部面对市场。农场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及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农场分别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连、上海等地建立办事机构,组织市场调查,开辟市场信息网络,搞活农副产品的议价销售,积极组织大豆、油菜出口。工业产品奶粉、面粉的销售也拓展到南方城市和省内外销售,完全走出了等待国家收购或自产自销的小圈子。
  ———成功地完成了两个改革试点工作。1993年,以十四队为试点,实行“两自理,四到户”的家庭农场承包,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全队实现盈利43万元,全队43%的包地职工家庭收入达万元,为农业实现“两自”改革取得了经验。原乳品厂将畜牧站,饲料厂及奶牛户统一组织起来成立牧工商总公司,奶牛户作为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受到公司的保护和服务,公司将利润的一部份又反哺给奶牛户,促进奶牛饲养业的发展。1993年牧工商总公司创产值529 万元,占全场工业总产值的50%。
  ———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同步发展。在改革时期,农场党委加强了思想教育,系统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带头致富、带领职工致富。农场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分解落实到基层,对各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实行“一岗双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抓好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建设、职工思想道德建设。1989~1990年在职代会上通过了《农场企业精神》、《场歌》和《文明公约》。通过树典型大力宣扬勇于改革、带头致富、发展个体经济等模范人物的事迹,鼓舞人们的改革斗志。
  1994~2000年,这一阶段成果比较显著。1994年顺利地完成了农业“两自理,四到户”的租赁承包。1996年开始又顺利地完成了对工商运建服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工农业改革的同时农场又抓紧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农、工、牧、自四大支柱产业并行发展的格局。彻底摆脱单一经营的体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使农场经济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更加深入。农业“两自”改革一步到位,工商运建服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19 94 年在农业生产队全面实行“土地到户,机械到人”,生产、生活两费自理的租赁承包。全场除十四队外的17.5万亩土地全部承包到户,建立大小家庭农场共1013户。当年家庭农场筹集生产资金1600万元,生产费用自理率达到85%,生活费用自理率达到100 %。全场230 台农机具全部转让给职工个人。在“两自”改革实施过程中,又适时地调整、巩固、完善家庭农场承包形式,引导职工加大投资力度,改变旧的经营理念,使“两自”后的租赁承包获得了丰厚利润。1999年顺利地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稳定10年不变。实行“两自”租赁承包经营以后,职工家庭农场成为经营主体,农场职能从经营型逐渐转为服务型。1994年开始,农场先后对水库、砖瓦厂、修造厂、运输公司、面粉厂、乳品厂、制油厂、制酒厂、商店、基建公司、医院等几家场办企业或单位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有的一步到位,有的分两步走,到2000年末全部完成。其中实行租赁单位一家,股份企业3 家,私营企业8 家。
  ———产业结构调整到基本合理状态。在改革初期农场就已提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987年首先进行的是种植结构的调整。但当时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和旧观念的束缚,调整的步子不大。进入改革的第三阶段,农场抓住机遇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首先在种植结构上打破单一粮豆生产的旧格局,实施粮豆、经济作物、饲料饲草同步发展的战略。1996年将小麦、大豆、油菜、玉米、经、饲杂作物的种植比例分别调整到44.1%、34.2%、7.1%、5%、9.6%。在“九五”
  期间农场将调整种植结构工作作为重点,通过市场信息和农场实际加大经、饲作物的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白瓜籽、甜菜、瓜类、饲料饲草等项目。到2000年,小麦、大豆总面积控制在65~70%,其余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农业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大豆、小麦时提高了30%。农场制定了以发展大豆、小麦为主的农业,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和以职工种、养、加、商、服为主的自营经济这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发展的战略方针。使农场经济多头并进,也使职工有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到2000年,种植业、工业、畜牧业和自营经济这四个产业的产值分别占社会总产值的48%、21.8%、15.8%、14.4%,使产业结构达到基本合理状态。
  ———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1994、1995年经济就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年均4340万元,比1993年增长18%。企业利润两年达到839 万元,家庭农场利润两年达到513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867 万元,比“七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的总和增加7351万元。
  1994~1998年这一承包期的5 年中,经济发展较快。国民生产总值年均达到5910万元,比前5 年年均增长269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11000 万元,比前5 年平均数增长了175 %。5年中工农业总产值以13%的速度递增。种植业、工业、畜牧业、自营经济这四个产业的产值分别以7%、9%、23%、26%的速度递增。粮豆总产5 年累计15.5万吨,比前5 年累计增加4.8万吨。家庭农场利润累计11300 万元,人均收入年均3675元。企业利润累计2502万元,资产负债率由1993年的67%下降到1998年的48.1%,所有者权益由1993年的1663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5584万元。5 年农机更新总投入3100万元。这5 年发展最快的是畜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1999~2000年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呈现慢增长。从1994~2000年这一段里,企业总利润达到3811万元。家庭农场利润累计14533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累计42846 万元,年均6120万元,比改革的第二阶段年均数翻了一番。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比1993年增加了2804元。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公越是社会主义的旧观念,积极发展股份经营、合伙经营和个体经营多种所有制经营形式。仅这一阶段累计由个人向股份企业投资达200 多万元。个人购买企业的投资达160 万元,个人向个体行业投资达1450万元。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95 户,从业人员387 人,年营业额1300万元。餐饮、个体修理、个体运输、小作坊样样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