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活动
第二节 活动
一、电影放映
1952年,电影队成立后,除在场部俱乐部公演外,经常到作业区、生产队放电影。运送放映器材用马车,冬季用马爬犁。没有影院,就在露天放映。1958年办事处电影队的放映工作量加大,每个生产队一年可上演10几场电影,片子不仅是本国的,进口片子也多起来。
1959年以后,添置大影机,农场电影工作开了新生面。电影总队队长董维,主要负责局直单位放映工作;第一小队队长徐德平,负责建设、双丰、涌泉3个农场的电影放映工作;第二小队队长王德才,负责红星、前进、共青团、晨光和赵光机校的电影放映工作;第三小队队长于景和,负责通北、黎明、东方红农场的电影放映工作。电影队在文化宫主任具体部署下,计划公演。年初与电影管理站制订全年租片计划,电影队按季按月安排演出顺序在局文化宫门前公布。并在演出前展出大幅电影广告,张贴海报,提前预购团体票,设零售票口。附近村屯也常来看电影。上座率高峰期一天演4场,中午不休息,常常是座无空席,就连过道也挤满了人。生产队按人口数量规划放映点,确定放映场次。每个小队年放映场次都在一二百场。这期间电影放映工作密切结合形势任务,在电影公演前先演幻灯,进行影片介绍、宣传好人好事或演科教幻灯片等。有时将资料编成快板书当众表演。每次在正式开演前,总是常有加演片子。这期间,无论总队还是各小队的放映工作非常守信用,定时放映,不随便停演。有时下雨观众不多,也照常准时开演。电影小队常年奔波生产第一线,巡回放映,同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十天半月不回家。放映工作制度健全,爱护机器,严守操作规程,放映质量好。1965年,局电影总队被评为北安县电影系统先进集体,有两个小队被评为先进放映队,文化宫机组评为先进机组,徐德平等几位放映员被评为先进放映员。
组建七团后最初几年,影片种类不多,《地道战》、《地雷战》、和《红灯记》、《沙家浜》等几个样板戏影片占领影坛,年放映场次急剧下降。1975年开始,各营部俱乐部添置35毫米大影机后,情况好转。影片大部分由沈阳军区电影管理部门直接发行,不少新片连城市还没上映,兵团战士和农场职工首先看到了。
恢复农场体制后,电影工作队伍增加不少知识青年,放映水平也明显提高。放映员牛崇文,为使生产队职工能在节日里看上电影,连续几个春节没在家过。有的放映员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不误一场电影。1979年,电影队上映场次由 1976年以来的年上映几十场、几百场猛增到3000余场,片子也赶时髦,武打片香港片开始风行。1977年后,场电影队曾连续被评为先进电影队,35毫米机组、分场16毫米机组也荣获先进机组光荣称号。电影队长王金惠和牛崇文、崔继光等放映员被评为先进放映员。1983年,王金惠曾荣获省农场总局和省文化局先进电影工作者称号,获省农场总局电影系统技术革新能手称号,农场授予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3年后,仅一两年时间,电影工作已经十分不景气了。一般电影没人看,多数人在家里看电视,有时影院卖票少被迫停演。1984年开始,只剩下农场俱乐部的大机子放映电影,而且时断时续。
几十年来,幻灯同电影工作一样,做出了成绩。“文化大革命”前,配合电影放映进行宣传工作。1965年在黑河地区公演中,获地区电影幻灯会演第一名,1977年后,曾两次评为农垦系统会演第一名。
二、文艺演出
1948年7月18日为庆祝场工会成立,团员青年首次演出《兄妹开荒》歌剧,又黑又壮的年轻小伙子男扮女装,在一把南胡伴奏下,表演十分生动。12月,为庆祝农场第一个丰收年和沈阳解放,场工会又组织青年文艺爱好者举办工农联欢晚会,演出了《杨勇立功》等精彩节目。从此,这个业余的文工队便宣告成立。
1949年,文工队成员扩大到18名:有过去曾是山西太原京剧院的主要旦角演员张芸生、哈尔滨京剧院的琴师牟其全,还有新生力量杨刚的小鼓、张凯的南胡,都给文工队增添了色彩。9月14日,正值中秋花好月圆之时,到农场视察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参加了农场组织的晚会。在文工队员们演出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别看我们黑》和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之后,张副主席兴致勃勃走上舞台,唱一首扣人心弦的陕北民歌,把晚会气氛推向高潮,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当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特大喜讯传来的时候,全场一片沸腾,文工队再次登台演出,载歌载舞,广大职工群众浸沉在无限幸福之中。
1950年,文工队员增到33名,在新落成的俱乐部舞台上演出了大型剧目《战魔发抖》。1952年,香兰农场话剧团调来农场,他们带来大批乐器和服装道具。这个剧团,可以自编自演、作词配曲,曾排演大型话剧《铁流》和一些京剧节目。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这个由几十件管弦乐器组成的乐队,不仅配乐还单独演奏。1948年到1952年,全场已经组织20多次大型文艺会演。1957年,业余文艺队发展到50多名演员,代表队参加省厅举办的国营农场系统会演,荣获第二名。
50年代末,广州军区下放军官来农场,增强了文艺队伍的实力。他们能编导、善歌舞,吹打弹拉无所不能。1960年,场文艺队排演的大型话剧《年青一代》,拉开了60年代大型话剧频繁走上舞台的序幕。1963年5月,文艺队排演的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文化宫演出10多场,观众达7 000多人次。1965年,文艺代表队参加北安举办的文艺会演后,又在全局巡回演出13场,观众 7 000多人次。同年,又演出四幕大型话剧《永远前进》,20多场,观众近万人次。1963年以来,全局性文艺活动有30多次,其中有3次大型比赛,演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除此,包括生产队在内的基层单位、机关、学校每年也不间断地组织文艺晚会,场直局直单位有时还组织周末舞会,广大转业官兵是活动的主力。当时的文化宫是活动的中心,也是舞会活动的阵地。每当元旦、春节、国庆节,各单位赶排文艺节目,有时还伴有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在文化宫举行演出。春节期间,时常组织东北大秧歌,学校组织学生秧歌舞,走街串巷,喜闻乐见。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的灯火晚会,增强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艺队解散了。1969年元旦,以哈尔滨、天津知识青年为主体,重新组建文艺宣传队。这支队伍年轻有朝气,在“兵团”一师文艺会演中出了名。1973年一师举办的庆祝毛主席“六一”批示3周年纪念会,七团文艺队参加了演出。以后,受戏剧界“改革”的影响,风行京剧“现代戏”,七团文艺队赶排的《红灯记》、《杜鹃山》和《沙家浜》等剧目,在“兵团”一师样板戏会演中,荣获第一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文艺队赶排的《枫叶红了的时候》话剧,先后到北安、赵光糖厂、一师师部等处演出20多场,观众达1万多人次。1979年,文艺队的大型话剧《救救她》,先后到赵光机校、红星农场、赵光糖厂等单位演出11场,观众达8000多人次。在建国30周年的时候,全场上下各单位都排练文艺节目参加庆祝会演出。1980年,举办恢复农场体制后第一届文艺会演,演出两天6场,80多个节目,不久在北安农管局首届文艺会演中获第二名,评上优秀节目6个、创作奖2个、优秀演员6名。1981年,场举办第二届文艺会演,工交、场直、机关、托儿所和4个分场等8个单位200多名演员,共演出9场,90多个节目,评出 3个优秀集体、8个优秀节目、5个创作奖、20名优秀演员。1982年,场文艺队参加北安农管局在二龙山农场举办的第二届文艺会演中,获第2名。1983年元旦,场举办第三届文艺会演,教育总支、基建总支、工业公司和4个分场等7个单位 250名演员,演出两天9场100多个节目,评出9个优秀节目、14个创作奖、33名优秀演员。选出的优秀节目在春节期间,为职工家属演出3天。1984年10月1日,场举办了金秋诗歌演唱会。
几十年来,农场文艺代表队经常到外地慰问演出,到部队农场、林业部门、县镇地方政府,都受到热情接待。有时城市中的剧团、部队文工团小分队和其他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以及马戏团等也常到农场演出,进行艺术交流。
三、书法绘画
利用书法和绘画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进行群众性文化活动,农场广大职工和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业余爱好。在农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分设书法、绘画课程,使学生获得初识书法绘画基础知识和早期接触并练习基本功的良好机会。在教师指导下,中小学校经常组织业余书法绘画展览。70年代末以来,学校和工会、宣传等部门互相配合,在俱乐部门前的宣传橱窗内定期举办书画优秀作品展:有楷、草、隶、篆、行书等各体书法;有山石花鸟国画作品,有人物素描、写生,有水彩画、色粉画、腊笔画和铅笔画。
此外,在60年代的学雷锋运动中,在交通部门的安全教育中,在护林防火工作中都曾绘制过连环画,组织机关、学校和各单位群众参观。1983年,纪念建场 36周年农场举行场史展览,通过大量历史图片再现当年创业的艰苦历程,使人们受到一次生动的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