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报道

第四节 报道


新闻报道工作,最初主要是对内报道。一方面场内各级通讯组织以农场的生产、生活内容为题材报道开发创建农场过程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通过广播、小报进行宣传,激励广大职工家属热爱农场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地在生产建设中做贡献;一方面通过场通讯组向东北行政委员《机农通报》投稿,报道农场先进人物事迹,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技术革新成就。王荫坡、丁振乡、陈世富、聂蕙兰等都担任过农场通讯小组的组长,也是向《机农通报》经常投稿的通讯员。他们的许多稿件内容,对开发建设东北国营农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对外报道主要从1950年开始的。《人民日报》特派记者田流,于这年秋天来农场采访,写下了《草原上的拖拉机》这篇通讯,发表在195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2版上。一时间第一个国营农场轰动全国。1952年,根据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指示,农场组织了农机具检阅大会,附近县乡领导和农民代表应邀前来参观。《东北日报》记者将这次大会采访到的新闻配有大幅照片,很快在报上发表,为东北各地以至全国农民向往机械化开阔了眼界。
  1958年以后,转业官兵给农场宣传报道工作带来了生机,不仅《赵光报》办的丰富多采,而且对外报道也打开了新局面。1959年,在举国上下普天同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的时候,《嫩江日报》10月10日4版在“农业机械化之城——国营赵光农场”的通栏标题下,刊登了《草原上的新城》等6篇报道。在此前后,嫩江地委农工部,甚至地委书记也连篇发表文章。地委书记薛兰斌的《国营农牧场在阔步前进》的报道中写道:“早在1947年正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树立旗帜和摸取经验,就在这里筹建起我国第一个全民所有制机械化生产的国营通北农场(赵光农场前身),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一望无边的粮仓和牧场》的文章中,在记述垦区自然风光后写道,“1947年国家在嫩江专区的北安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通北农场,电影《老兵新传》就是描写这个农场创立经过的,当时有12台拖拉机,第一年开荒播种19815亩。”《黑龙江日报》也连篇报道通北农场的业绩。
  50年代末开始,《黑龙江日报》、《嫩江日报》和《北安日报》经常刊登赵光农场的新闻报道,如1959年《黑龙江日报》的《养猪能手》、《嫩江日报》的《省农业厅在赵光农场召开麦收准备工作现场会》,1960年《黑龙江日报》的《赵光农场改装拖拉机增大马力》、《北安日报》的《赵光麦播》、《我区派出15台联合收割机支援湖北、河南麦收》及《黑河日报》的《光辉的历程——记国营赵光农场的发展》,1963年《黑河日报》的《麦收时节谷仓忙》等大量报道文章。业余通讯员杨树萱经常向一些报纸投稿,他的摄影稿如1959年《黑龙江日报》的《严寒地带的赵光土地上,同样是花香果甜》,1960年《赵光农场培育的良种猪——红星花猪》、《北安日报》的《赵光农场创建成功的麦场自动化烘干塔》影讯对外都产生一定影响。
  1968年以后,七团各级都成立通讯组,以下乡知识青年为骨干发表不少新闻稿件。内容报道也发表了不少批判“旧农场”的文章。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新闻稿件明显减少。进入80年代后,农场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一批熟悉通讯工作的积极分子,《黑河日报》、《农垦报》、《黑龙江日报》每年都登有赵光农场的新闻消息。1984年,副场长王喜云热心于通讯工作,经常投稿,被评为北安农管局优秀通讯员,同时聘为《黑河日报》社通讯员。
                部分新闻报道情况表
  表4—18


  续表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