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一、自然建置
  (一)地形区划和地貌概况
  赵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7°54′~48°12′,东经 126°26′~127°1′。东与冰趟子林场、三○三林场和部队农场毗邻;南依通肯河,与海伦农场接壤;西入克东县境内与幸福林场、自治林场及玉岗、新农两乡接壤;北接乌裕尔河与北安市东胜、胜利等乡为邻。南北长80多公里,东西宽60多公里。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部,是走向松嫩平原的丘陵地带,属丘陵漫岗地类型。全场总地势南高北低,逐渐倾斜。海拔高度240~330米之间,高差为90米,平均坡度1~3度,东部区域在0.5度以下。土壤主要为森林草原地带的典型灰色森林土。 土壤类型大致可分为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四种。黑土占最大优势,土壤丰腴肥沃,有机质含量为5~7%,PH值在5.5~6.5。
  (二)水、土地和物产资源
  农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1985~2005年,年平均降水量为 2.86亿立方米,有70%蒸发和渗入地下,30%形成地表径流。全场天然水资源总量为 11 0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地拥有量258立方米,每人占有水量4 195立方米。
  2005年,农场拥有土地面积45 555公顷,其中耕地面 积29 824公顷,草原面积7 485公顷,林地面积6 121公顷,水面2 125公顷,有 11个农业管理区,配套农机具2 000余台,农机总动力5.5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95%以上。农场拥有设施一流的机械厂、种业公司、粮食处理中心和铁路专用线。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并集畜牧养殖业、工、商、学于一体。2005年农场构建起了 13 004公顷双高大豆、7 194公顷优质小麦、2 336公顷大麦、665公顷玉米、1 409公顷杂豆、4 000公顷绿色食品、2 060公顷亚麻的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滨北铁路和绥北公路横穿农场腹地。
  (三)气候特征
  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寒温带大陆性的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差异大。冬季漫长、干冷,夏季多雨、湿热,春秋两个过渡季节过程频繁,气候变化剧烈。光、热、水气候资源丰富,适于豆麦等多种农作物栽培和草、木本植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
  根据气候特征划分的四季是:春秋两季短促,春季包括 4、5月份;秋季包括9、10月份;夏季较长,包括6、7、8月份;冬季最长,包括11、12、1、2、3月份。
  气候冷、凉是本地区的特点。据农场气象站1985~2005年20年的气温记载,≧10℃年有效积温在2 237℃~2 300℃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2℃左右。
  (四)农时物候
  农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期,小麦大都在清明前后下种,素有“2月清明麦在前,3月清明麦在后”的谚语。大田作物多在5月初开始下种,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谚语。6月是大田作物除草、中耕管理的关键季节,7月是作物生长旺季,正值暑天,故有“有钱难买5月旱,6月连雨吃饱饭”的经验谈。 8月立秋前后收割小麦,9月大豆等大田作物在秋分前后也开始收获。
  田间杂草和其他野生草木,随着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物候特征。一年生杂草一般在 4月开始返青,5月上旬开始出土,7月下旬开花,8月上旬至9月中旬成熟。多年生杂草一般在 5月上旬至6月初出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开花,8月中旬至 9月中旬成熟。金秋十月,天高地远,秋风瑟瑟,草木开始凋零,将进入冬眠。但近几年,受大的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的年份,10月还温暖如春。遵循草木生长对季节的反映规律,掌握好农时,搞好农业生产是农场近几年来关键。
  (五)建置沿革
  赵光农场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是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乡。原名为“通北机械农场”,后为纪念开辟通北县工作而牺牲的赵光改名为“赵光农场”。
  50年代,赵光农场包括现在的红星、建设两个农场,共9个分场,100多个生产队,直属单位50多个。当时的赵光农场可谓人口众多,农、工、商、学、副业齐全的大场。
  1947年 3月,黑龙江省省主席、省委副书记、省军区副政委范式人委派省军区供给部部长张觉去一个能种粮食又能种药材的地方办一个农场。张觉带领一批人经过考察,选定了通北县柳毛青(现红星农场二分场)和李家附近(现赵光农场第七管理区)这个地区。这里是伪满时期开拓团遗址。范式人令张觉亲自去建场。供给部在北安接收了伪满留下来的一台完整的轮式兰斯拖拉机。张觉部长带着这台拖拉机和40名战士,创办了柳毛青农场。他们又从开拓团遗留的破拖拉机中修复了2台,共3台拖拉机作业,当年开荒当年种,当年就获得了丰收。
  1947年冬天,张觉调走。第二年3月,省委派李英贤任场长(任林源炼油厂党委书记时病故)。李英贤到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不再种药材。由于场部交通不方便,便把场部搬到了距离火车站比较近的五福堂(伪满时期俗称“老街基”),并改名为赵光农场。
  1948年4月进口纳齐拖拉机,分给赵光农场5台,加上原有的3台,共计8台拖拉机。
  1958年,省委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地区办事处,辖 8个农场,即通北农场、赵光农场、黎明农场、东方红农场、建设农场、和平农场、红星农场、红光农场。
  1959年,成立赵光农场总场,统管除红光农场(已并入红星农场)以外的 7个农场,原各农场均改为分场。
  1962年3月,根据省委国营农场会议 《关于调整国营农场场队规模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撤销赵光农场总场,成立省农业厅赵光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辖 6个农场,即通北农场、黎明农场、东方红农场、红星农场、和平(建设)农场、前进农场(后并入通北农场)。
  1962年 9月,黑龙江省成立农垦厅后,省农业厅赵光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省农业厅赵光农垦局,辖通北农场、黎明农场、东方红农场、红星农场、建设农场。以后建立的共青团农场、晨光农场、双丰农场、涌泉农场都隶属于赵光农垦局。这一体制到1968年 6月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时结束。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以后,赵光农垦局更名为一师七团,有 9个营,即一营通北,二营黎明,三营东方红,四营涌泉,五营建设,六营双丰,七营红星,八营共青团,九营晨光。
  1970年8月,一师七团分建为3个团。一、二、三营组建为七团,四、五、六营组建为六十八团(后改为四团),七、八、九营组建为二团。
  1971年七团又组建了四营,营部驻地是现在的赵光农场三十六队,后并入赵光农场三分场。
  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一师七团又恢复原来的农场建制,即名为赵光农场。农场场部坐落在北安市赵光镇,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全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设有5个居民委。场区内有北安农管局直属的工、商、教育、粮食、运输等8个单位(1987年以后除教育以外,其他单位有的并入赵光农场,有的撤销)。 农场下辖三个分场。一分场场部位于农场场部北部的赵光镇前进村。面积 138.47平方公里,9个农业生产队和学校、工副业队、修理所、砖厂、奶粉厂等。二分场黎明,在农场场部的西部,面积约81.54平方公里,有6个农业生产队和学校、工副业队、修理所等。三分场东方红,在农场场部的东南部,面积约174.11平方公里,有10个农业生产队和学校、工副业队、修理所等。
  1979年福安农场并入赵光农场,成为赵光农场的第四分场。在农场场部的西北部,面积约102.71平方公里,有6个农业生产队和工副业队、农建队、修理所、学校等。
  至此,赵光农场即形成今天的这个版图,下辖4个分场。
  1996年初,农场原4个分场撤销,成立4个服务站,由三级核算变为二级核算。
  1997年初,4个服务站撤销,农场变为二级管理。
  2003年初,农场撤销生产队,成立11个管理区,实行二级管理。
  建场50多年以来,赵光农场的体制和建置发生了很多次的变化,总场、分场、农垦局等,但不论叫总场,还是叫农垦局,“赵光”二字始终没有变化。
  二、经济改革与发展
  自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里,农场党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坚持科技兴场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管理,农场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建设、科教文卫建设都在以不断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场经济走上了空前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农机改革
  1985~2005年,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路程,耕地、农机具使用和管理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5年初,兴办家庭农场标志着农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序幕拉开。当年,兴办家庭农场2 575个,承包土地面积349 163亩,按承包形式分为独户和联合家庭农场两种,其中独户家庭农场2 087个,有机联合家庭农场488个。农场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分离部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家庭农场对耕地、农机具具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承包耕地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农场的活力,全场上下到处充满生机。农场尽管接连遭受了雨涝、雹灾、霜冻、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8月份麦收期间降雨量达480多毫米,为历史少有,但是由于政策对头,人心向上,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拼搏,大大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这一年,农场虽然在兴办家庭农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波折,但同时许多家庭农场场长上任后,经过学习、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农场以后的发展储存了宝贵人才,也为农场农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10月,农场将 2 200台件农机设备一次性保值并经评估后转售给农场职工,产权归职工,按农场“六统一”的措施进行管理。15台加拿大进口机械实行租赁承包、费用自理、定额上缴。经过实践,有机户与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由原来的协作体变成了统一体,无机的家庭农场变成了有机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在促进家庭农场实现持久性规范经营,推动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2001年,农场开始实行土地长期固定的政策,耕地承租期限为10年,提出“一固定、两自理、三不准、四到户”的要求,签订10年长期合同。土地长期固定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他们买进了整套的先进农机具,做到了生产耕作全部自主。
  农场农业、农机经营体制的巨大变革,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统一劳作、平均分配的经济模式,实现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良性发展格局,增强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了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自觉精打细算、增收节支、艰苦奋斗的风气,促进了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2.畜牧业改革
  1985年农场实行奶牛经营公养,1988年开始转为个体养殖,其他畜禽也由公养全部转为个体承包,并逐渐转为个体经营。1995年以前,农场畜牧业为三级管理,1995年,农场取消分场,分场兽医所解体,房产转卖个人。1994年开始,农场对畜牧科实行差额补贴,兽医院采取集体承包办法。2000年,畜牧科被农场机关收编,自此畜牧科与兽医院彻底分离。
  3.林业改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农垦总局《森林保护条例》,农场下发了赵场字〔1985〕7号、赵场发〔1995〕12号文件, 明确了扶持家庭林场和个人造林护林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林权改革,大力兴办家庭林场,鼓励职工造林护林。农场规划内的新增造林面积可以由个人承包经营,林权100%归承包人,承包经营的承包期可以固定30年,林地可以继承,土地权属不变,林木有收益时,农场与个人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凡是兴办家庭林场的个体户,农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
  1985~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和精神的要求,农场对工商运建服 7家企业实施了全方位的改革,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第二步是股份制租赁承包经营,第三步是股份制改造转制。其特点是从下放管理权力,既统又管,到放手管理,自主经营,周到服务,依法监督,政策指导。企业从“死亏”到“活盈”到健康发展,有效拉动了地区经济大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场的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科技兴场的发展战略
  原有农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村经济而非城市经济,农业经济而非工业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而非现代市场经济,落后经济而非发达经济。农场发展农业经济,坚持了科技兴场的发展战略。
  1.树立现代化农业科技理念。1985年以来,农场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转型的阶段,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农场于1990年、1999年分别召开第二、第三届科技大会,《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场经济》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实现农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个工作报告,为农场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农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表现在一方面可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减少研究试验成本,少走弯路一步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取发达国家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农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一是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建设。二是对计划经济时代不利水土保持的某些工程,从长计议,切实进行改造,甚至不惜推倒重来。三是发展经济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心上,放在首位。
  3.树立职工增收是核心的理念。职工增收意味着农场人均收入的增长,是财政增长的前提,是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职工增收是农场稳定的基础,农业积累的源泉,农场现代化的前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宗旨的具体体现。
  4.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搞好科研课题的研究,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农场科技科每年都按农场科技规划布置科研课题,直接下达到农业、工业、畜牧、文教、卫生、林业等部门。其中农业课题较多,每年都有40余项。科研课题有上级科研部门和业务部门下达的,有自己部门引进或自订的,也有与外单位共同联手研究的。有的课题是自己单位或科室独立完成的。1985年以来,农场按土地面积每亩提取1.5~2元作为科研经费,每年由农场划拨到科技科 7.5万元,在资金上给予了保障。20年里归结起来农业课题主要包括新品种、植保、肥料、栽培试验、低产田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等 7个方面。工业课题项目主要包括新工艺的设计应用,新产品的开发两个方面。农机科研课题主要是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革新两个方面。教育课题主要是教法及学法研究。卫生课题主要是地方病、传染病的预防。有的课题当年结题,有的课题实验多年,通过引进、内化、升华、锤炼,成为自己的成果。据统计,课题完成率达 90%以上,获得分局以上科研成果近百项。针对农场的实际,“十五”期间,农场坚持以发展现代科技农业为方向,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重点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畜产品基地。继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就业、发展产业、引进资金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建工业企业,拉动基地建设。以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方向,切实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三)不断深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1985年的改革之初,农场畜牧业、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5%和11.2%左右,种植业占相当大的比例。1986年农场提出产业调整的发展战略,到1995年进展缓慢。1996年以后,农场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1.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比例。以市场为导向和加工业带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粮食生产继续推进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走内涵挖潜的路子,提高集约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着力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加快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农场草地、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在畜牧种类上,根据农场畜群结构和优势畜种情况,以奶牛、肉牛、羊、猪、家禽及特色畜牧业为主。在养殖方式上,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专业小区方式为主。保持并扩大奶牛良种优势,为农场畜牧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立足现有基础,发展杂粮、杂豆、薯类、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采用新技术,加快品系改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特色养殖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特色资源,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
  4.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农业结构横向调整的重点是做强主打产品和发展特色农业,纵向调整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工业,奠定农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基础。
  5.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农场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6.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市场上需要什么经济结构就往哪里调,就发展什么、生产什么。认真研究市场,预测市场的真正走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用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去扩大和开创新的市场。
  1996~2005年近10年里,农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两大步,种植业、畜牧业、工业、自营经济四个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达到了基本合理的状态,农场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不断强化管理
  1985年开始实施改革至2005年,农场不断强化企业管理,概括起来说,一是刚性预算管理逐步加强。二是逐步强化成本逆控效果管理。三是妥善处理“统”、“分”结合的关系,完善“统”的功能。四是不断改革用人机制,引进人才,优化队伍。五是加强农业、农机布局规划管理。六是以科技为突破口,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七是不断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八是依法治场,加强决策管理。九是逐步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这 9项措施的实施,使农场20年改革有序进行,经济稳步发展。
  (五)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农场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农场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52个基层党支部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要求,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0年,农场开始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实施“六项工程”建设。其中包括:1.实施理论武装工程。2.实施精神塑造工程,以评选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作为培养干部、职工成为“四有”新人的标杆。3.实施文明窗口工程。通过公仆杯评选、文明窗口评选、承诺制等一系列活动,树立机关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4.实施创建活动工程。5.实施环境建设工程。6.实施优化细胞工程,加强文明家庭建设和十星级文明户建设,优化家庭这一社会细胞。
  (六)经济发展
  1985年,在经济处于低迷的情况下,农场艰难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开始试办家庭农场,其他产业也在开始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初步实行经营成果与职工利益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实现了上缴农业税每亩 2.73元,劳保基金每人100元。管理费农业单位每亩上缴5.80元,工副业单位按人数每人上缴90元。到1990年农场实现纯利润180万元,上缴北安农场管理局利润92万元。
  1991年“八五”计划开始,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农场的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生机,农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各项改革的力度,到1995年,农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7 150万元。其中农业4 500万元,工业及建筑业850万元,服务业及其他业体1 800万元。实现利润990万元,其中农业617万元,工业285万元,其他业体88万元。粮豆油总产68 226吨,畜牧业产值1 300万元,工业总产值2 129万元。
  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农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连续的困难。1997年,因1996年小麦品种品质差,无市场竞争能力,销售不畅,致使小麦积压1万多吨,亏损260万元,工业生产因销售市场不景气、产品滞销、原料积压,严重影响了场办工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短缺、供求紧张的矛盾仍十分突出。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16 8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24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9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 150万元,人均净收入 3 700元。当年的土地租赁费分两种形式收缴,一是按赵垦发〔1997〕4号文件规定,每亩土地租赁费平均为 125.53元。二是按赵垦发〔1996〕35号文件规定,土地租赁费缴纳一律实行实物地租的办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从事种植业租赁经营的职工除缴纳土地租赁费外,还必须按本人档案工资总额3.5%缴纳的工会、职教经费;从事养殖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职工,自行负担本人档案工资总额16%的退休养老金和 1%的待业保险费,自交自用,不交者,按单方违约处理。事业单位要按照总局和分局改革方案的要求,严格定员定编,以1996年经费包干标准为基数,当年增加了两项开支,一是初中教学楼的折旧费,二是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卫生系统增加了基层卫生员费用。农场1997年的基本建设计划投资额控制在 1 145万元之内。1999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家庭农场上年挂账1 980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845万元,经查核实潜亏因素还有2 000多万元。到2000年,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加之销售市场价格严重下跌,家庭农场挂账已达到3 050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2 243万元。两家场办工业,面粉加工厂年末亏损指标50万元。为此,农场做出部署调整,严把费用收缴和使用关,实施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尽管如此,2000年末家庭农场挂账已达到1 746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2 564万元。
  2002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二年,通过农业改革和加强预算管理,实现扭亏为盈 331万元。“一固定、两自理、三不、四到户”的农业改革政策不变;实现生产财务全口径利润 2 550万元,其中家庭农场利润2 200万元,企业利润3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4 3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 6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4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 235万元;人均纯收入3 250元。机关科室实行经费包干,场领导包分管战线、包科室,做到差旅费、餐费、办公费等年初砍块一次性包死,超支部分由个人工资扣回,节余部分按 30%的比例归个人。2003年,是农场全面推进富民强场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农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第二年。当年实现全口径利润5 950万元,其中家庭农场利润5 500万元,企业利润4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16 8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 320万元(包括畜牧业增加值2 0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6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 900万元;人均纯收入4 200元。
  2005年,全面落实农场十二届二次职代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做大做强两个优势产业、发挥三个功能、实现四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思想顺利实施。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 8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69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15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 000万元,实现全口径利润6 600万元,其中企业利润600万元,家庭农场利润 6 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 650元;资产负债率下降至60%以下。
  农场20年的改革,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20年的发展,也使农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农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也得到逐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