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党的建设

第四节 党的建设



                   第四节 党的建设
  一、组织机构沿革
                 组织部人事更迭编年表



  二、干部工作
  1、干部状况
  1955年至1967年,农场干部队伍主要由转业军官、省公安厅、广东劳改局、沈阳劳改局、呼兰、绥化、齐齐哈尔工农干校农建二师干部构成。中、青年约占80%,党员约占55%,女党员极少,文化程度偏低。
  1968年至1976年,本场陆续接收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分连建点,扩大经营规模,生产皆按军队(陆军)建制组织(1970年犯人调出,干部稍有减少)。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多时达700余人),青年干部超过半数,党员干部约占 75%,女性渐增至20%,平均文化程度略有提高,受高等教育者极少。此间新启用干部皆为以工代干(非干部编制)。1976年至1978年改为农场体制,取消军队编制,实行常规企业管理,调整干部队伍,又值知青返城,青年干部陆续离职返城,故干部数量逐减至六十年代初期状态。
  1979年,对以工代干人员予以考核、转正、定级。以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干部队伍,为使干部队伍向革命化、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将部分送入各类院校培训。
  1982年至1985年底,部分老干部退居二、三线,又一次对青年干部考核转正,又有目的选送几批青年干部去各类干校学习、培训。
  干部队伍不断扩大,素质有所提高。1985年底,干部总数361人,党员干部占71.2%,妇女干部占32.8%,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占 91.9%,30岁以下干部占27.4%,31岁至50岁的干部占68.4%。农场党委对干部的选拔、教育、考核工作,历来是十分重视的。
  1955年至1958年,开荒建场时,干部配备不足,又多忙于改造、生产工作。每年冬闲时,集中学习劳改业务和整顿思想,全员进行冬训。平时只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1959年至1962年,干部考核、教育均由永丰农场政治处主抓,为适应农场大发展的需要,农场党委大量审查调配、选择、培养干部,在当年“反右派”、“拔白旗”运动中,一部分干部受到残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
  1963至1965年,逐步建立健全了考察和管理干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干部工作步入正轨。这期间以“政治可靠、思想先进、作风正派、有工作能力”为选拔干部的标准。干部培训以在职培训和离职短训为主,干部素质提高较快。1965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使全场职工干部受到了教育。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农场大多数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977年至1979年,党委注意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注意知识和专业水平。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79年底以前代干的工人转为正式干部。1979年底,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干部数量减少。在此期间,主要是进行清“左”除“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此期干部进行考核、审查已结束,并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昭雪。落实了政策、安排了工作,并以“五条”和“三条”标准为依据,选拔和调配了连队和机关干部 200余人,并逐步对这些干部用举办学习班和以会代训的方法进行培训。
  1980年至1985年根据上级精神,党委按照“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有13名专业人员提拔为中层领导干部。
  2、老干部工作
  1981年始,部分老干部离、退休。
  1982年,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并指定专人管理。在组织部内设专职干事 1人负责老干部工作。对离、退休的老干部,实行“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优先”的原则,使他们欢度晚年。
  3、科技干部工作
  1979年8月,党委决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和考核制度,使科技干部工作步入正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后,科技干部遭到冲击。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对在“文革”中受到不应有打击的科技干部平反昭雪,并逐步归队工作。
  1980年,农场根据国务院《工程技术干部职称暂行规定》和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关于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复查工作的安排意见》成立科委和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 (评定委员会成员:黄玉才、贾群、韩承愈、何根祥)。对有学历的大、 中专生和无学历的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套改职称(详见科技志)。
  1981年始,工程师以上的科技干部,每月补助 1斤豆油,享受住房45平方米以上,装有土暖气、小围墙的住宅。
  1983年5月1日根据上级规定,对凡是国家正式干部,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向上浮动一级,补贴12元(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并享受报刊杂志费补贴 (中专10元、大专20元、工程师30元、助工20元、技术员10元)。
  截止1985年底,全场共有各类科技人员38 1人(包括无技术职称的在内)。其中自然科技人员66人、会统人员64人、医疗卫生人员46人、文教人员12人、其他科技人员12人、大、中专毕业生28人。
  三、组织工作
  1957年,各级党的组织不够健全,只注重抓现有党员的教育,未发展党员。
  1958年开始发展党员。
  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强调迅速扩大党员队伍,积极发展生产第一线的党员,并注意发展妇女入党。要求20人以上的单位要有党小组。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发展党员的标准降低,少数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了党。
  1977年至1978年,虽然强调坚持发展党员的标准,但由于“左”的路线仍在影响,故未能真正扭转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党委总结了以往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的经验教训,对吸收党员十分慎重。从1982年始,对准备吸收入党的非党积极分子建立“考察表”,严格把关。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人员入党。
                 党员发展状况编年表



  1955年至1965年,党内相继建立“谈心、交心制度”,“定期评比制度”,“请示汇报制度”,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发现缺点,纠正错误、解决矛盾、加强团结、统一意志和行动。采取定期听取党外人士对党的组织和个人的批评意见,以改善工作作风。坚持党员半月、支部每月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以增强组织观念。1962年10月,党委对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考察评比:好的为85%,比较好的为10%,差的为5%。
  1966年至1975年,逢“文化大革命”党的组织生活停止。
  1976年至1985年,党的生活制度得到恢复,组织生活内容得以改善。定期安排活动内容,设“三会一课”活动情况汇报表(由各支部填报),订立评比条例,开展竞赛活动。
  党员教育
  建场初期,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培训党员。只是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由各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
  1962年底,党委举办党员培训班二期,党小组长和部分党员参加了学习。学习内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怎样当好一个称职的党的小组长》。
  1963年至1965年,党委对党员的教育工作抓的比较紧,历年皆有计划的培训党员。
  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党员培训工作中止。
  1972年底,党委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的具体规定。
  1980年6月至7月培训党员 4批,培训党支部书记、党员34人。学习内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冬至1983年春,党委组织了各党支部学习“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党章”等。
  1984年至1985年,党委又强调组织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四项基本原则。并于1985年开展了整党工作,使全体党员受到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再教育。从中也发现了一些党风不正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有计划的集中对党员进行培训外,党支部还坚持每月一次党课,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对党员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