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着服饰
第六篇 社会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衣着服饰
第一节 衣着服饰
1955年建场初期,一直延续到60年代末,公职人员均着中山服或四平兜制服,裤角不挽边,宽八寸至一尺,瘦者六至七寸。武装看押人员均着解放军服。多数人曾一度着黑色对襟纽扣上衣,下穿便裤。家属下身穿着不分前后的白色裤腰黑面便裤, 裤角扎黑色裙带;上着对襟(男性)和右大襟(女性)布角扣拌棉单上衣,多青、 兰、黑三色。青年女子喜着素色上衣。青年多穿香港裤子,裤角宽六寸五分至七寸。
春、夏、秋三季男性普遍戴解放单帽,分草绿、兰、青、灰四色。女性多围扎苏式布纱头巾。冬季男性多戴羊剪绒帽、毡绒苏式平顶带耳裳棉帽,分草绿、兰、黑色。犯人都戴灰色狗皮、兔皮软胎带耳裳棉帽,大车老板喜带软胎带耳貉皮、狐狸皮棉帽。军人冬季脚穿军用翻毛大头鞋,夏穿解放式单胶鞋。公职人员多穿解放式单胶鞋、皮鞋和水靴子。职工家属喜穿园口纳底无跟布鞋,纳底高腰棉布鞋。大车老板喜穿牛皮乌拉 (用牛、马、猪皮缝底,平底尖翘,后跟有两个铁钉,头部纳拉抽脸,帮上穿皮耳,内装兀拉草)和高毡疙瘩,偶见穿 “奇克密”者(一种兽皮缝制的高筒靴子,系鄂伦春族人穿的冬季用鞋,非常保温)。冬季野外工作人员多穿毡疙瘩和皮大哈,(羊皮缝制的无布面、衬的白槎大衣)。女子多扎三角形苏式头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场军事管制,军服仿制品充斥市场。特别是1968年以来,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时都发棉帽,大衣,均为黄色或草绿色仿军服制品。此时,此地男、女均以穿军服为荣,形成军服热。多数人一年四季一身黄。基本工人多着劳动布做的三紧夹克式工作服。
同时,上海的瘦腿裤子、火箭式皮鞋、涤卡布做的吊兜中山服,哈尔滨的二棉鞋、天津的筒式裤子,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此地人亦逐渐改变服装款式。七十年代以后,本地中青年妇女中,多喜穿兰色、浅灰色,春秋两用衫。
冬季盛行便服式花袄罩,花色多呈大花纹雅素色,至八十年代不衰。纽扣种类很多,有琵琶式、蝴蝶式、花式。制做精巧,美观大方。男性服装以一身灰,一身兰延续至八十年代初。1978年以后,外国影视片大量流入中国,外国留长发、大鬓角、烫发和穿喇叭裤之俗,逐渐为少数青年男女接受,烫发有增无减。
1983年后出现了 3家烫发店,还有业余冷烫一家。生意兴隆,发型多变。起初,烫发是青年女子做新娘的标志。后来逐渐发展到未婚女子,中年妇女烫辫梢,烫流海,大小波浪式。剪发女子亦烫荷包卷发式,儿童偶有烫发者。这种易梳省事,头型发式不变的造型艺术,已为广大妇女们接受。
八十年代后,留长发、披肩发、大鬓角又在少数青年男女中流行。衣着鲜艳,款式新颖,男女高跟鞋盛行。穿西服系领带,着套服逐渐增多。每年春季体育运动会是观看奇装异服的最好机会。目前,青年穿筒式裤,间有着牛仔裤的男女青年。中老年仍着一身灰或一身兰的老式服装。少数老年人仍保持剃光头,挽发髻。青壮年男人则留西式分发头。少女则留短发、披肩发,留发辫子逐渐减少。中青年妇女多烫发和留剪发。在部分青年女子中,曾流行 2年运动员发式,自然消失。本场干部多数着普通制服。1984年开始着西服,不系领带,少数着中山装或套服,是年底部分干部着苏式棉警装。翌年少数领导干部外出开会着新警装(均佩带红领章)。1979年后,交通、工商管理、政法、公安、电业均有标志服装。
农场衣着,以棉布为主。六十年代后化学纤维品逐日增多,而且质量逐步提高。由于美观耐用,人们才从以棉麻制品转到锦伦、维棉、涤纶、涤棉制品。至八十年代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化学纤维制品。毛料服装时有穿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