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1.作物的布局与轮作:
  
  (1)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是根据本地区自然特点和国家计划要求制定的。建场三十年,始终以种小麦、大豆为主,辅之种一定数量的玉米、杂粮等作物,1974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甜菜。
              各时期作物布局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场粮豆种植面积一般占总播种面积的88~97%,五十年代(建场初期)。麦、豆、杂作物比例近于7:2:1,粮豆亩产159.7 斤;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 以后,麦、豆。农作物比例近于6:3:1,粮豆亩产182.4 斤;七十年代(兵团时期),麦、豆、杂作物种植比例近于5:3:2,粮豆亩产上升到219.8 斤。
  作物比例年际之间变化幅度较大,一是根据国家指令性种植指标的变动,二是根据粮食经济政策而变动,三是根据当年自然情况的影响而变动。尤其是从经济效益及管理上影响作物比例较突出。1980年以后,玉米种植越来越少,农场只能外买玉米解决饲料。
  (2)轮作形式:
  
  合理轮作是充分发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减轻病虫害和杂草繁殖的主要措施。五十年代(建场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中耕作物比例少,杂粮也少,轮作受到限制,一般小麦重茬占35~40% 或稍多一些,更严重的有连种三年小麦的情况。建场初期,小麦的面积占70%,大豆占20%。到了六十年代,小麦面积降到60% 左右,大豆提高到25% 左右,由于作物布局不合理而妨碍了轮作,造成因小麦重茬、大豆迎茬而减产。从1973年到1982年调查资料看,小麦重茬要比大豆茬减产15~18%,或更多一些。“麦、麦、豆”是建场初期主要轮作形式。1968年兵团时期,对作物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玉米、杂粮等作物,当时城市青年大量来场,劳动力很充足,增加中耕作物面积有利条件较多。种植“麦、豆、杂”比例基本近于5:3:2,实行“麦、豆、麦、杂、麦、豆、麦、杂、麦、豆”的轮作形式,重茬小麦由过去的35~40% 降到30% 以下或更少一些。到了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以后,为了适应麦、豆、甜菜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均衡增产关系,减少了小麦,增加了大豆、玉米、甜菜,本着不重不迎有利增产,作物种植比例和轮作形式又进一步调整,小麦占50% 或少一些,大豆占33% 或稍多一些,甜菜由4%增加到6%,玉米面积在兵团以前种植面积很小,增加到4%以上,玉米种植最多的1976年,占15.3%。一般实行麦、豆、麦、杂四区或麦、豆、麦、豆、麦、杂六区轮作。
  第二、第三生产队,由于轮作制坚持得好,小麦、大豆单产,一般都居于全场首位。
  
  2.耕作制度的改革:
  
  建场初期,由于耕地大都是初耕为主,需要加速熟化,沿用苏式耕作方法:连年耕翻、耙耢、整平、平翻的土壤耕作制度,方法简单、作业方便,在当时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生产进一步发展,这种耕作制度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连年耕翻形成的犁底层,使土壤通透性变劣,草籽全层感染;作业遍数多,从种到收,作业次数最少10~12遍,最多的要15~18遍,这不仅加大了作业成本,也恶化了土壤理化性状;农时紧迫适耕期短,有时被迫湿耕、湿整或失墒作业,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抗灾能力,地表春冬长期裸露,加剧风蚀、水蚀程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对连年耕翻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加上当时我场列为重点机械化场,机械化装备有了加强,机械综合灭草、特别是从1963年小麦航化灭草技术的应用,以及大豆的机械收获、耙豆茬种小麦技术和大豆平播后起垄逐步推广,纳入耕作体系之中,形成平垄作物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抗灾能力大大加强,粮、豆单产也有明显的增长。据1965年,我场遇到了特大旱灾,春播以来有七十多天没有降透雨,由于对豆茬,玉米茬采取了耙茬种小麦,对保墒、保苗、促进生长和增加产量均收到了显著效果。当时调查0 ~50厘米的土层土壤水份,耙茬地比春翻地多3%。耙茬地保苗率及成穗率比秋翻多4%,比春翻多10%,出苗早1 ~3 天,株高比秋翻领先5 ~10厘米,耙茬比春翻增产14.7%。
  我场地处高寒区,多数耕地分布在丘陵漫岗地上,年降水量较少,平均476.9 毫米,而且春风大、次数多、素称“十春九旱”,在耕作上要立足于长年保墒,而且大豆等中耕作物多为小麦前作,采用耙茬播种,具有防风、保土、抗旱、保墒、保苗、增产、早熟、高效、低耗等好处。1976年,在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调查秋耙大豆茬种小麦平均亩产371.4 斤,春耙大豆茬种小麦平均亩产323.1 斤,而秋翻豆茬种小麦平均亩产276.3 斤,耙茬播种小麦亩增产46.8斤到95斤。
  进入七十年代末,为了彻底解决耕翻存在的矛盾,又逐步推广,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耕作以平翻深松为基础,翻、松、耙相结合,以少耕为方向,以培肥地力为核心的原则,采取翻、松、耙耕作方法向少耕方向过渡,深浅交替,苗期垄沟深松,翻耕交替,垄平作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逐步使轮作耕作趋向合理,轮作、耕作、施肥相结合。尤其从1978年开始,作物比例又进行了调整,逐步实行麦茬松耙或耙麦茬种大豆,纳入耕作当中,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据调查,耕层水分比秋翻增加2 ~5%,一般增产在10% 以上,亩成本降低1 ~2 元,粮豆单产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灾、早熟、高产、低耗、培肥地力。
             轮作、耕作农艺流程表
  一、麦、豆、麦、杂四区轮作农艺流程



  备注:
  
  (1)麦茬为100%、翻50%、松耙40%、耙茬10%。
  
  (2)全田耕作100%,平翻25%,松耙70%,绿肥5%。
  
  (3)实行两耙一翻。
  
  (4)三年培肥地力一次。
  
  二、麦、豆、麦、豆、麦、杂六区轮作农艺流程。



  备注:
  
  (1)全田耕作100%、平翻30%,耙茬42% 、松耙23% 、绿肥5%。 (2)实行两耕一翻。(3)三年培肥地力一次。
  3.主要作物种、管、收方式:
  
  (1)主要作物的栽培:
  
  我场农作物是一年一熟,主要栽培的作物有小麦、大豆、甜菜、玉米等四大作物。其次为大麦、谷子、高粱、麻类、油料等作物,在不同年间都种过。1970年,试种水稻,因没有成熟而告终。
  这里无霜期短,多春旱,易秋涝,春霜结束晚,秋霜来得早,适时早种,缩短播期是非常重要的。在播种期上,要严格掌握好小麦播种的上限和大豆、玉米等中耕作物播种的下限,甜菜最好种在大豆前。小麦和大豆、玉米播种发生矛盾时,小麦要服从大豆、玉米。严格控制播种深度,以免因苗弱或出苗不齐而减产。
  三大作物栽培都以机械平条播为主、中耕作业相结合,中耕管理起垄,这叫做平播后起垄。田间管理水平,随着栽培的方式改变而逐步提高。
  小麦是我场主要栽培作物,一般年份占播种面积50% 左右,建场以来一直采用窄行密植,行距以15厘米为宜,正常播种深度3~4厘米,亩保苗由建场时30~38万株(垧保苗450 ~550万株),逐步提高到目前的亩保苗38~43万株,垧保苗(550 ~650 万株),为摸索高产途径,曾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采用过7.5厘米行距条播或少部分交叉播,1958年到1961年最多达到小麦播种面积的40~45%,由于增产幅度不明显,而且播种工作量大,影响农时,没有继续推广。
  从建场至六十年代前期,大豆栽培,采用宽行距“60~70厘米”条播或部分地块随播随起垄的播法采用耢、耙、综合灭草措施。当时播用的黑龙江41号早熟大豆品种,亩保苗2.7 ~3万株,垧保苗40~45万株,播深4 ~5 厘米。到了六十年代后期,通过几年实践,发现大豆随播随起垄播种出现了问题,由于平播随起垄复土厚出苗弱,有时夹馅,机械不好管理、不好收、播种工作量大等原因而终止。到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化学药剂灭草的应用,逐步向窄行密植方向发展,多以60厘米行距为主和逐步推行50厘米窄行距条播。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栽培水平的提高,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大豆普遍采用播前、苗后化学药剂灭草,大豆以缩垄增行扩大绿色体面积,推广30~45厘米行距平播后起垄,拖拉机两链轨间播三行、播种同时拉好墒沟,有利防风、抗旱和植株的分布,群体和个体日趋协调。随着行距的缩小,生长条件、密植程度略有提高,亩保苗达3 —4 万株,垧保苗45~60万株,对我场大豆产量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从1978年到1985年,八年平均亩产210.7 斤,是建场前二十二年平均亩产145.3 斤的145%。1980 年是大豆亩产最高时,达248.2 斤。
  据场科研站对大豆不同行距生理与产量性状调查,30厘米行距叶面积系数为13.3,45厘米行距为13.5,60厘米行距为11.8. 净光合效率;30厘米行距为4.4 克,45厘米行距为4.9 克,60厘米行距为4.2 克。亩产量:30厘米为309 斤,45厘米为315 斤,而60厘米才279 斤。实践证明:缩垄增行种大豆,容易控制播深,有利保墒保苗,更有利于药剂综合灭草,而且对防风、保土和防霜都起到一定作用。
  为摸索大豆高产途径,除了推广缩垄增行播法外,在1978年,对杂草少、早期秋翻麦茬,利用早熟品种北乎豆,采用30厘米窄行距播种,持续几年因生产条件限制而中断,未能继续推广。
  我场从1974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甜菜。1980年以来,通过大面积调查总结经验,根据甜菜生物学特性和我场气候条件,改大垄稀植为小垄合理密植,由开始70厘米行距改为60厘米和55厘米行距,还有少部分50厘米行距,亩保苗株数由3 千株增加到4 ~5.5 千株。1984年,又在二、三、五、九、十二、十三队大面积机械点播,遗传单位粒种生产示范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种好甜菜,就要做到:一缩(缩垄增行) 、二早(适时早播、适时早定苗) 、三防(防风、防虫、防草) 、三肥(施底肥、施种肥、施追肥) 、四及时(及时搞好消毒拌种、及时打安全药、及时铲除和拔大草、及时收贮)。
  玉米:建场初期多采用机械起垄、人工埯种、行距70厘米大垄。1978年以后,以机械60厘米和条播后起垄。
  总之,建场以来在栽培上还存在着小麦成苗率较设计的低、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度差、玉米保苗不足,有待今后逐步解决。
  (2)主要作物的田间管理方式:
  
  农作物生育期的管理,主要抓保苗灭草,抗灾促进生育,为作物创造良好生育环境,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小麦生育期主要以红星2.4 型钉齿耙灭草。灭草效果一般达到60~70%。压青苗以促进小麦生育。进入六十年代,从1963年才开始大面积用2.4 ~D 丁酯航化灭草。据调查,对非禾本科杂草灭草效果达到60~80%,小麦增产在20~30%,草荒地效果更为明显,亩增收4 ~6 元。航化灭草一直用到1969年,到了七十年代,又全面推开机械地面药剂灭草,取代了小麦航化灭草,效果好、方便适用。据几年的应用,地面机械药剂灭草,不仅适时效果好,而且成本低。作业费每亩地要比用飞机作业降低三倍多,作业方便、减少药害、不受时间限制,可做到适时主动,还可根据地段杂草的多少用机车调速控制用药量增大灭草效果。
  为了弥补小麦生育期营养不足,从1964年开始,对小麦缺氮的地块,尤其是重茬麦田苗期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明显。据1968年调查,重茬小麦垧追肥100公斤硝酸铵,增产14%,千粒重提高1 ~1.5 克。1983年开始,结合2.4 ~D 灭草,全面施用稀土微肥。
  大豆的田间管理,以灭草为中心,按着“一灭、二蒙、三中耕,人工除草不放松”进行田间管理。从建场开始,人工锄草、机械中耕一直在进行。1978年开始,大豆的田间管理以药机为主,药、机、人相结合,综合灭草,用药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0% 以上。
  用过药剂有氟乐灵、拉索、百草枯、立古隆、拿扑净、灭草猛等化学除草剂。采用播前土壤处理和苗后喷洒,氟乐灵和拿扑净灭草效果较好,对禾木科杂草尤其对野燕麦、水稗草灭草效果达到80% 左右,为消灭漏网杂草,视情况重点蹚蒙头土,灭草效果可达90%以上。
  1964年,在大豆花期,示范航空喷钼酸铵微肥,共飞行26架次,历时5 小时24分,共喷洒6,690亩,垧用钼肥50克,比对照增产6.9 ~26%,百粒重平均增加0.15克。1965年,又喷洒6,600亩、拌种搞了18,600 亩,增产幅度在4.5 ~29.4%,近几年,大豆食心虫发生越来越严重,虫食率一般在10~20%,1980年严重,达30%。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上交,不防不行。在六十年代航化灭虫和叶面施肥的基础上,1984年,又开始大面积航化灭大豆食心虫和航喷大豆叶面磷酸二氢钾,下表为1984年、1985年两年施用情况:



  (3)主要农作物的收获:
  
  收获,在农业生产中一季关两年,是既紧张又艰巨的“战役”,关系到当年经营成果,也关系到下一年生产。
  小麦是我场主栽作物,历年占播种面积60% 左右。在建场初期,多以机械联合收获为主,辅以人工收割。实践证明,麦收处于多雨季节,常因收获不及时,造成丰产不能丰收。1961年,开始试行小麦分段收割,效果良好。1963年,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兄弟场运用小麦分段收获经验之后,全面铺开“小麦早期分段收割”,战胜了不利的自然条件,加快了麦收进度,加速了粮食处理,减少了损失,增加了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小麦进场水份低(16~18%),减轻了晒场压力,克服了由于杂草多不好收等困难。例如1964年,小麦全部采用分段收获方法,从七月二十七日开始,到八月二十七日历时三十天,完成87,377.7 亩小麦收获任务,占小麦收获任务的99.6%,比1963年提前了14天,比1962年提前了33天。在损失上,分段收获比联合收获由5%降低到1 ~1.5%,小麦分段收获一直在采用。为了防雨生芽,随割随散薄铺,或割晒放大片。分段收获,符合本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育规律,每亩地可比联合收获减少损失10—15斤。
  小麦分段收获,不仅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对粮食质量和种子质量的提高也很明显。据调查,分段收割比联合收获容重高7 ~15克,千粒重高1.5 ~2 克,发芽率高5 ~8%。
  “实践出真知,困难锻炼人”。这里气候特点是春旱、夏涝、秋少雨、麦收期正值雨季,尤其进入麦收后期,有一段连雨天,麦收就要“龙口夺粮”。1966年到1986年气象资料,七、八、九各月平均降水日数:



  从上表看,麦收多雨,天气变化复杂,不利因素较多,即使能割晒也还存在陷车打误的问题。从1972年开始,用前悬吊割晒,当时,改装和购进前悬割晒机18台,加快了割晒进度,但常常由于多阴雨,割倒的麦铺子生芽严重,为了防止麦铺子生芽,从1979年开始,随割随散薄铺子。近年又随割随放大片,大大减少了麦铺子生芽。
  大豆主要以联合收割为主,人工收割为辅,进行收获。联合收获主要突出“净”字。早动手,适时抢收,防炸荚损失,进行低刀联合收割,还要定人定段拣净粮。1976、1979、1980年,大面积不同收获方法,平方米损失大豆粒数:联合收获的为57.7粒,折合垧损失98公斤;人工割拾禾为167 粒,折合垧损失266.9 公斤;机械割拾禾的为126 粒,折合垧损失214 公斤。实践证明,联合收割最好。大豆在80—90% 豆粒归圆,小部分豆荚没有摇铃就开始抢收,这样可比常规全摇铃收获提早5 ~7 天。
  过去起收甜菜,用的是五铧犁,损失很大。1979年,研制了双行松动犁起收甜菜,深受群众欢迎。这种犁,制造简单,使用方便,可随切削随拔。防止块根风吹日晒,减少水份蒸发,又防冻化和变质后的损失等好处。1981年试用了4TW ~2 型甜菜挖掘机,起收效果较好,1983年又试用了4TW ~312 型挖掘集条机起收,经过一年使用,起净率达95% 以上,并能除掉块根上的大部分泥土,工作效率高,损失少,起后地表碎保墒。
  4.各生产阶段农时活动
  
  农业生产贵在适时。根据我场自然条件,无霜期短,多春旱易秋涝,春霜结束,晚秋霜来得早,人力设备不足等条件,严格农时质量要求,实行标准作业,贯彻到整个生产活动中去,这是增产的关键。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设备力量的加强,在总结历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主要农时活动归纳如下:



                                    续表



  总之,在农时、农事活动上,一定要不违农时,严格质量,在保证农时作业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度。在播种上要适时早播、抢墒播种、缩短播期,要严格质量标准,严格掌握好小麦播种期的上限和大田播种期的下限,按质量要求进行作业。在夏管上,药、机、人相结合,综合管理,以保苗灭草为中心,促进作物生长;在收获上,要贯彻一个“抢”字,争时间、争主动,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要加快收获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