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教育 1986年9 月8 日中学楼竣工剪彩,结束了农场初中分散网点办学的历史,实现了初中集中办学。由七星泡场直中学和分场下设的一中、二中、三中四所中学合并,命名为七星泡中学。
一、教学教研
(一)教学教研活动
七星泡中学合校后,学校进行了集中办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实验,改革教学模式,迅速转入健康的教育教学轨道。
1988年进行语文“导读教学法”课题研究实验。根据九三教育处“关于举办新体育教材学习班的通知”精神,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教育处5 月20日至24日举办的韵律体操学习班。1990年2 月26日,设置了英语、数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实行教研组、学年组、备课组组长评估制度,大练基本功,规范教师教案、板书,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1991年学校确定了加强“双基”、改进教法、促进教学的工作思路。中学教研室进行了语文“导读教学法”,生物“四步程序教学法”,英语“听说读画”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实验。实验周期分别为语文三年,生物二年,英语三年。6 月25日,在全国初中化学联赛中,学生王福增获省级二等奖,王瑞斌获省级三等奖;学生刘晓燕、夏冬杰分别获得总局初二英语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1992年至1993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了两次大型的全校性公开课教学活动,开展优质课备课月活动,组织了各具特色的学科课外活动小组,手工制作了刺绣作品。1993年9 月12日,组织初一工具学科听评研讨活动。9 月21日,组织语文教材教法工作研讨。10月21日至年底,组织开展了一次全校性大规模公开课活动。进行了地理课、政治课、生物课、数学课、语文课公开课教研。
1994年至1995年开展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备课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拟定了11个专题研究课题。成立了8 大学科,14个课外活动小组。1994年5 月10日九三教研室马主任一行来校,进行录像课教学观摩指导。1994年7 月10日学生宋世辉、苗青、郑芯蕊获首届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国家一、二等奖。1995年中学教研室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业务考核,确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管理与常规教学”课题:“探索数学目标管理教学的途径”课题;英语“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听说能力”课题:“三环教学法”语文课题;物理的“开展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生物“四程序教学法”课题;历史课的“加强基础教育,掌握熟悉运用历史义务教育教材”课题;地理课的“搞好‘谈、想、做’练习,提高学生对新编地理教材学习兴趣”课题。成立数学“档次活动小组”,语文“手抄报活动小组”,劳技“秋收活动小组”,生物“兴趣活动小组”,英语“情景会话小组”,音乐“竖笛活动小组”,物理“制作演示仪器小组”,体育球类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赵子强、马丽娜、苗跃辉、顾家恩获得1995年度全国数学联赛及省竞赛优胜奖;李强、苗青、孙亮、韩冰、李永强、李锐、李淼分别获1995年全省初二、初三生物竞赛三等奖;学生苗跃辉获1995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省级三等奖;学生蔚衍俊获全省初中化学竞赛省级三等奖。张玉华获辅导教师奖。
1996年6 月29日,英语教师参加农垦教育学院岗位培训。同年11月,开始进行教师任职资格过渡的考核工作,51名教师通过认定。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强化教师素质,进行了“快速作文教改实验”、“学习‘青浦’数学教改经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生物的识图教学”的课题实验。并于9 月15日—10月9 日,举行四制初一教师教材研讨会,三制初一学生座谈会。4 月10日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竞赛中,学生张姣获一等奖;宋峰获二等奖;王湛、李明分获三等奖;陈艳、刘阳、韩云波、丁敏成、刘丹、苏妍获“垦区奖”,同时辅导教师获得二、三等奖和垦区奖。1997年学校开展了教师“四项基本功”技能训练,实施骨干教师培训的“名师”工程。9 月27日制定“师德建设工作计划”、“教师培训计划”、“四项基本功训练方案”。10月29日至31日举办了校内说课大赛。制定“初中教师基本功训练方案”。11月10日开始对教师进行口语、写字、教具制作使用、简笔画训练。寒、暑假语文和英语教师集中参加了农垦教育学院举办的岗位培训学习。
1998年寒、暑假期间,数学、地理、音乐、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参加了第二个五年一期岗位培训。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成才、函授的途径在职提高学历。教师新获本科学历7 人,专科5 人。1998年度中学组织教师论文撰写指导、学科竞赛、教研活动。6 月至年底组织参加场、局、省各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有12人被评为分局学科带头人,7 人被评为分局骨干教师。同年学校成立音乐特长班。1999年寒、暑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参加“二五”最后一批岗培。组织参加了分局和总局的教师“丰收杯”基本功大赛,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了音、体、美教师基本功大赛分局团体总分第一名、总局第二名的好成绩。1999年中学成立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各种体育训练队。成立音乐特长班、美术特长班及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
(二)教材改革
1989年3 月17日,省教委征订省编秋季教材,中学根据上级意见未订。同年开设劳技课。1992年秋季初一历史首先使用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1992年3 月26日,九三教育处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督导系列。从1993年秋季开始各学科统一使用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因没有四年制初一教材,初一四制仍使用三年制教材,与三年制异步教学。1994年8 月,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减少周课时总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初中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课本进行了调整。根据1995年3 月10日教育局印发的《黑龙江中小学乡土教材,劳动技术教材,计算机教材,青春教育教材》通知精神,秋季征订并开始使用。中学开设礼仪常识课。1996年秋季开设活动课,将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1997年秋季征订《香港中学生读本》。2000年秋季中学初一的英语、语文、数学新教材进行了改版,并组织了学习。
(三)学制改革
1990年秋季,七星泡中学撤销高中。从秋季开始不招收高一新生,初三毕业生除报考重点校外,可报考二中、场职高。经1994年8 月1 日校班子会研究决定,砍去四年制两个班,将其中成绩较好、年龄大的编人三年制初二;年龄小、成绩差的留级到新初一。原四年制中比较差的学生作为编外生,结束了四年制过渡实验。
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学制改革向“五。四”制过渡要求,1986年秋季新生实行三年制初一和四年制初一的两种学制。招收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三年制初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升入四年制初一,形成了“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并存的过渡局面。截止到1999年秋季完全过渡为“五。四”学制。
(四)改革方案
1986年,中学继续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入学习、宣传、讨论阶段。这一年七星泡中学实行初中、高中合一的完全中学办学体制,执行六.三.三学制。因高中实行隔年招生,1986年7 月只设有高一和高二两个教学班。这时的高中分文、理科教学管理。同年底,学校制定出台了《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987年中学分设政教、教学两位副校长,分别负责政教、后勤和教学工作。3 月18日,依据场教育科《关于调整教师奖金分配方案》,决定执行年终按考勤、教绩评定分配年终奖(年终分别提取各校全年工资总额的8%一10%)。
1988年依据农场《八八年教育改革方案》精神,中学制定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打破了大锅饭和铁饭碗,集中对工资制度、奖金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奖金分配与德、勤、能、绩考核挂钩,采取1000分考核的分配方法。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毕业班奖惩标准:高三、初三快班升重点超标一个有关人员加奖80元,升小中专超标一个加奖30元,升大专超标一个加奖50元,在教育经费结余部分列支。同年8 月14日,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政职责分开,发挥校长法人代表作用,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中层行政干部实行主管领导聘任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进人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阶段。
1990年依据场教育科《教育改革方案》制定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同年七星泡中学被列为管局示范化初中试点单位。1991年制定了《学校管理兴校方案》、《校务工作手册》。11月6 日,七星泡中学被九三局命名为首批基本合格学校。1992年年初,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总体改革方案实施细则》,领导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政教管理实行千分考核月分析制度,开始实行楼层管理。8 月,根据“社教”第二阶段工作要求,三校一院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中学制定实施《三项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实行全员合同制,定岗定编,优化组合。校长、书记由组织部门任命,副校长及各处主任、教职工由校长提名聘任,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1993年年初制定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实施细则》。中学经多方联络,与东风、宝山农村建立教学关系,收取农村生寄读费,增加创收。
1994年年初,制定通过了《七星泡中学教育教学实施细则》,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三岗制”动态管理。校长聘用副职以下人员,签订上岗劳动合同书,有效期为1994年2月21日至1994年8 月31日。制定通过了《中层领导岗位定标管理试行方案》,打破教研组管理体制为学年组管理,学年组设主任3 名,实行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财务上直接对教委,校长统管,采取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方法。分配制度上设教绩工资。用奖金中的三分之二,即每人平均200 元与勤工俭学纯收入的30%合并,由校长统一分配。1994年编制了七星泡中学《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1995—2000年教育教学五年发展规划》。1995年2月8 日制定实施《1995年七星泡中学整体改革方案实施细则》。恢复教务处、政教处职能,分管学年组,实行双层管理。教绩工资:每人每月拿出25元加勤工俭学收入的30%,由校长统筹使用奖罚。
1995年9 月七星泡中学晋升管局合格中学。食堂实行个人承包,工人工资由承包人支付。
1996年年初,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中学《1996年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及《第二套奖惩方案》,实行定岗、定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校中层以上领导岗位7 人,教职工93人。同时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工资采取活化一块,固定一块的方法,一年按10个月计算,每月拿出100 元,共1000元活化,教绩600 元,目标400 元。
1996年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素质教育五年长远发展规划》。8 月19日,实行议价生收费350 元。1997年3 月26日教职工大会讨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细则》,结果51人参加,14票同意,17票反对,17票弃权,三人未表态,举手表决未通过半数,《细则》未通过。经讨论征求意见,矛盾焦点集中在教绩奖金分配、教绩定标及活化工资的比例上。经场社区、教委研究决定不设教绩奖。依据关于增发教师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的文件精神,争取到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实行双向选择,尾数下岗。
1997年3 月20日学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3 月31日学习人民教育《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文章,开展素质教育研讨,掀起素质教育学习月活动。4 月11日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汇编》。
1998年定岗、定编教职工人数100 人。后勤工人定岗、定编21人。8 月20日,七星泡中学被总局首批命名为“两全”先进学校,晋升合格学校。16日根据九三分局教育初三分流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初三学生分流工作,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先修班。
1999年在1998年改革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制定《1999年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细则》。4 —6 月,学校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实行招聘制度,5 名绥化专科大学毕业生受聘到中学任教。
2000年学校在农场总体教育改革方案的指导下,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定员。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
1987年5 月,中学团总支创办《追求》报,校内发行。
1988年8 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党支部主抓变为校长抓德育1988年12月,中学成立团委。
1989年4 月10日至5 月10日,开展共青团活动。6 —7 月开展学习藏立杰英雄事迹活动。
1990年10月5 日,中学制定《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实施全员德育管理。根据6 月28日全国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认真实施升挂国旗制度。学校实行《团员证》制度,开展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持团证活动。学校团委、政教处组织开展“学雷峰、学赖宁”活动。
1991年3 月4 日,中学学雷锋先进人物周向东老师,在农场“学雷锋”先进事迹表彰会上,受到农场党委的表彰。4 月28日,农场团委号召全体共青团员积极参加支农爱国储蓄活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学共参加支农爱国储蓄1.33万元。4 月,组建六人铜管乐队。5 月4 日,开办“校园之声”广播站。全年在《九三报》、《黑河日报》、《农垦报》、《农垦工人》发表文章16篇。9 月25日,老干部“三下六讲”报告会在中学举行。
1992年为患尿毒症的孙家信老师捐款1051元;为北京中华女子学院捐款210 元;开展“两史一情”教育活动;6 月全校开展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活动。
1993年9 月9 日,举办庆祝教师节篝火晚会,表彰优秀教师。9 月14日,老干部到校进行“十个一”系列活动。12月25日,学校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读书知识问答”活动。
1994年2 月6 日首次开展北大荒青年志愿者活动。3 月开展学徐洪刚事迹活动。5 月10日至6 月30日开展“讲、守、争”活动。
1995年,实施“两基”宣传迎检准备工作。制定方案,签订义务教育合同。8 月27日初一新生首次军训。9 月8 日庆祝第十一个教师节文艺演出。9 月14日为董玉成老师捐款1 550 元。10月10日全校师生700 余人挖光缆沟2000延长米。11月9 日听取管局党委“北大荒精神报告团报告会”。11月14日配合“国旗教育”举办“国旗在我心中”演讲。
1996年4 月1 日中学全体教职工为小学楼建设捐款10882.17元。6 月20日为北大荒基金捐款188 元。9 月3 日举行第二届新生军训活动。6 月28日举办建党75周年“踏着历史的足迹走向21世纪的明天”文艺庆祝活动。
1997年3 月12日,统一订校服。3 月25日举行成立中学少先大队建队仪式。5 月27日开展“献爱心为贫困母亲捐助”活动,捐款二百余元。6 月14日梁斐菲同学参加九三教育局“迎回归”演讲大赛获三等奖。6 月21日吴晓芳、张荣楠同学参加九三教育局“迎回归”征文展评活动。8 月24日至31日举办首届全体中学生军训活动。
1998年8 月举行第二届军训活动。8 月7 日举办新生军训活动。8 月18日至9 月8 日三次为灾区捐款6900元。
1999年8 月举办第二届中学生“绿色与生命”环保夏令营。8 月举办第三届新生军训活动。8 月21日,举行了野营拉练活动。
2000年学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开展创新、“减负”的素质教育活动。
三、后勤和勤工俭学
(一)就餐
1986年9 月8 日,七星泡中学实现集中办学后,后勤工作集中力量搞好教职工、住宿学生的就餐及保障服务,进行大规模的建校劳动。对学校环境进行了统筹规划,除草、修路、植树、绿化,形成了初步的生活区、运动区。1986年6 月,对原中心校食堂进行了扩建改造,建成可容纳400 人的餐厅,满足了师生就餐的需要。1986—1990年,学校利用校田地、小菜园解决学生食堂蔬菜。实行排队就餐制。1991年为了进一步改善食堂条件,重新维修了食堂,自创经费购置了馒头机、远红外线消毒柜、绞肉机、土豆去皮机。食堂服务条件和水平得到相应改善。1993年利用食堂的小餐厅加以改造开办了中餐厅,对校内外有偿服务。1994年中学食堂实行集体承包,节余10个人工资。10月中学住宿生实行集体就餐制,一个月后恢复买餐。1995年5 月15日至8 月15日,投资15万元拆建中学食堂526.8 平方米,配套水泥舞台。本年度食堂实行个人承包,工人工资由承包人支付。1996年9 月29日学校解除食堂个人承包形式,恢复学校管理。1997—1998年学校先后购置了和面机、冷柜、馒头机、消毒柜。1999年学校利用自创经费和农场拨款购置了蒸汽箱、饺子机、豆浆机、切菜机、绞馅机、冰柜、消毒柜、面条机。2000年学校为适应“两基”达标建设的需要,对食堂进行了改建装修,食堂内部卫生条件达到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标准。
(二)住宿
1986年9 月8 日集中办学后将原四栋办公室、教室、宿舍维修,改建成学生、教师宿舍,另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借宿场配种站宿舍,冬季采取火炉供暖。1987年秋季宿舍安装了暖气,实现了集体供暖。1988—1990年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宿舍维修,改善住宿条件,加强住宿管理。1991年暑假期间改建宿舍一栋,解决了学生住宿困难。1992年随着高中最后一届毕业生离校,校内住宿条件得到缓解,住宿生全部住进校内宿舍,实现了集中管理。1994年由于宿舍暖气漏水造成地基下陷,墙山开裂,报农场鉴定为危房。1995—1998年学校在宿舍维修的基础上,加强住宿安全管理,同时申报兴建宿舍。1999年农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兴建2248.87 平方米宿舍楼一栋,采取地热供暖,并接通了上下水。
(三)教师待遇
1986年实现集中办学后,原一中、二中、三中教师集中到七星泡中学任教。农场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为无房教师优先解决住房。学校利用福利车为教职工拉秋菜、沙土、烧柴,解决生活问题。在每年的教师节期间,通过勤工俭学创收支出为教职工搞好生活福利。农场按月为教师发放工资。1988年实行教师职务职称聘任制度,提高了教师职务工资,1996年农场进一步落实教师政策,将教师纳入“三老”系列,年底一次性兑现所欠教师的全部工资款。1997年农场兑现教师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年底全部兑现所欠教师工资。1999年农场兴建开发楼对教职工实行优惠政策。2000年农场在经济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对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在银行建立了教师工资账户,教师可持卡到银行开支。
(四)勤工俭学
1986—1989年学校利用校田地养猪开展勤工俭学。1989年勤工俭学项目有养猪、小菜园、饭店、胶轮车承包和种植甜菜,创收1.3 万元。1990年创收2.56万元。1991年,中学勤工俭学项目有:校田地种植200 亩黄豆,创收1 万元。养猪30多头,创收1 万元。开饭店承包给王凤海创收1 万元。共计创收3 万元。1992年中学勤工俭学项目有开办中学饭店、承包胶轮车、承包木工房、承包小卖店、种植20垧校田地、养猪30余头,共创收4 万元。1993年中学勤工俭学项目有:开办中餐厅,对校内外有偿服务创收;校田地种植大豆、甜菜;养猪;承包木工房;承包胶轮车;承包小卖店;收农村生寄读费。1993年创收4.85万元。1994年创收7.25万元。1995年新增项目有租赁中学服务部,木工房对外承揽加工、装璜业务,共创收11.6万元。1996年扩建猪舍,扩大养猪事业。养猪和木工加工总计创收10.89 万元。1997年勤工俭学项目:承包十二队10垧甜菜,创收3 万元。养猪30头创收2.5 万元。木工加工维修创收1 万元。纯利润创收3 万元。1998年中学勤工俭学养猪创收1 万元;甜菜亏损1.1 万余元;年底新增加了印刷创收项目,总收入8253.75 元,纯收人3549.11 元;总计创收不足万元。1999年学校种植校田地20余垧和印刷共创收约4 万元。2000年学校养猪、种植及菌房创收8 万元。
四、其他
(一)校园环境建设
中学教学楼自1984年秋季破土施工,开始了一期基础建设工程,1985年续建进行二期主体工程的施工,1986年9 月8 日竣工剪彩,建成了一座占地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同年对中学食堂进行了扩建改造,建成可容纳400 人的餐厅,学校建筑面积达到63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40000 平方米。1986年秋季,在场林业站的支持指导下,从五队移栽松树,培植了榆树墙,绿化、美化校园,使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整齐划一。1989年学校建筑面积6363平方米。1991年学校投资3.3 万元,改建宿舍一栋,重新维修了食堂;修建楼前水泥甬道120 米;自制、维修车棚4 个;植树5000株。1992年装修医务室30平方米;新建木工房60多平方米;改建车库一处;制作较标准的旗杆、旗座;学校建筑面积达6423平方米。1993年学校投资兴建水泥篮球场2 个;修建中餐厅1 个;铺设甬道30余米;建文化景观“智慧门”、“健美门”2 个;装备小会议室购置靠背椅70把,制作椭圆型会议桌1 个。1995年8 月至9 月,投资8582.96 元,进行采暖增项。1996年重新规划楼前景观的布局,搬掉了假山,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升旗座;修建楼前花坛;铺设300 平方米水泥砖甬道;修整了近两万平方米的运动场;装饰了四块图版;布置了教室黑板上方的国旗、国徽、标志;装修三大实验室准备室。1997年5 月至7 月,拆建标准化深墩位厕所,农场投资11万元;修建排水沟投资17万元。1998年农场对中学楼实施基础维修加固工程及辅助排水工程,总计投资180 余万元。翻修了主楼平台,挖掘了楼后渗沟渗井集水设施,换上了塑钢窗。1999年农场投资为中学兴建宿舍楼2248.87平方米,室内体育馆1 244.66平方米。维修了篮球架、单双杠、床架,并重新喷了漆。自制了爬梯。2000年根据“两基”建设要求,对生活区进行了改造,拆掉废弃的原平房宿舍,修建了草坪、雕塑和电动大门。
(二)仪器设备
1986—1988年学校有初具规模的理、化、生实验仪器和音、体、美教学设备,基本满足一般的教学需要。1989年秋季学校购置了大型联合器械。1990年九三教育局拨给中学一台价值5000元的福日20英寸彩电。1992年4 月6 日学校购进野马音箱、电子琴、鹿牌录扩音机各一台,总价值6000余元。1994年教育局拨2.5 万元,教委拨1.5 万元,购置4 万元理化仪器。1996年学校购置了生物标本、体育器械。3 月农场将法庭微机、打印机拨给中学。1997年4 月购置了价值3000元的体育器械。1998年初购置了总价值为13万元的摄像机、照相机、录放机、录音机、影碟机、舞台音响、彩电、投影仪、印刷机等电教和办公设备。同年购置了体育、美术、理、化、生教学设备。1999年农场投资购置了多媒体计算机45台,装备了微机室,实现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2000年农场投资为学校装备了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和多媒体现代化语音教学系统,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中学中层以上干部一览表
表7—9
中学历届班级设置及学生人数一览表
表7—10
(三)图书
1996年中学有图书累计5400册。1997年11月29日,购书200 册。2000年农场为学校筹集捐赠和购置新图书共计—万余册,实现了生均20册的标准。
(四)文体卫生
1986年底学校组建了校管弦小乐队和文艺队。成立了校卫生室,负责全校学生卫生防疫工作。1989年认真贯彻执行8 月省教委、卫生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防近视、驱蛔、防龋齿工作。按照1989年8 月15日,省教委、体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体育工作标准,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做到体育不合格者不能当选三好学生,不能升级、毕业。1990年5 月14日,实施国家教委、体委《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6 月4 日,实施国家教委、卫生部《关于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2月10日,实施省教委《黑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细则》。1997年9 月28日至30日参加九三分局中小学生文艺汇演。1999年5 月10日至13日在九三分局教育局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上,学校女篮、女排、男排分获团体冠军,乒乓男团获季军,戴京南同学获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在2000年的分局中小学生“三球”运动会上,男子篮球队获第二名。
中学教师队伍情况统计表
表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