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其他先进人物

二、其他先进人物



  王英文
  
  王英文,男,汉族,1952年8 月23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61年随父母到七星泡农场。1968年7 月初中毕业于场中心校并参加工作。1971年2 月做教师,1989年9 月嫩江进修校中师函授毕业。历任农场十七队小学校长、第三中学教务主任、场工会文化干事、教育科普教干事、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教委督学等职。1999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王英文自幼爱好文艺,热心参与农场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坚持自学,自觉提高文化水平。1985年,王英文创办早春诗社,旨在组织场内外文学爱好者进行诗歌创作,丰富农场文化生活,培养文艺创作新人。1988年,黑河地区文学爱好者联谊会和九三垦区文学联谊会成立,王英文分别在其中任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1989年,王英文加入北大荒作家协会,并出席在佳木斯召开的北大荒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90年9 月,农场征集场歌、场徽,通过评选,王英文作词作曲的《七星泡之歌》被定为农场场歌。1998年,王英文被评选为农场文化先进个人。1999年农场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王英文但任早春文学协会会长。
  王英文的文学作品曾发表于《九三报》、《农垦日报》、《农垦工人》、《黑河日报》、《黑龙江农村报》、《中国农垦》、《拉萨晚报》、《齐齐哈尔晚报》、《教育时报》、《乡土诗人》、《心声歌刊》、《杂文报》、《诗歌报》等报刊。其中部分诗文和作者简历已被收入《中国青年诗人三百家》(新加坡热带出版社)、(90年代短诗选)、(香港现代出版社)、《袖珍诗千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当代青年散文、散文诗一千家》(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精短诗文选读》(重庆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四川辞书出版社)等书。王英文创作的诗歌《老水井》,1989年获中国首届微型文学作品大展三等奖。散文《你也是世界之最》,1989年获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鼓励奖。歌词《敢来北大荒》,1994年获农垦总局“国庆杯”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歌词《情洒沃土》,1997年获得北大荒开发建设五十周年“富硒杯”文艺比赛二等奖。小小说《诀窍》,1997年获“亚华杯”全国精短诗文大赛一等奖。
  朱哲生
  朱哲生,男,汉族,1987年入党。出生于1947年12月23日,原籍湖南省双丰县。1957年随父母迁往黑龙江省鹤岗市。1964年8 月下乡到七星泡农场,分配到原三分场机务队(现十二队)当学员。1965年参加了省公安厅举办的会统培训班学习,回场后任六分场小队长兼统计。后来由于受家庭出身影响又回机务队当学员,一直在机车上工作。先后担任驾驶员、车长。1977—1978年车组被评为九三管局标兵车组,作业标准高达18万个标亩。
  1980年他任十二队机务队长。1985—1989年任十二队队长。1985年十二队小麦亩产突破429斤,而成本为每斤0.11元。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连续五年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
  1990年农场为了改变十三队的落后贫困面貌,决定派朱哲生到十三队任队长。工作的第一年十三队获得了大丰收,群众思想稳定。第二年十三队盈利50万元,突破了历史记录。朱哲生被评为九三管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总局抗灾标兵。由于过度的劳累,身体状况下降,因此农场领导把朱哲生安排到机关体改办工作。但时间不长朱哲生主动放弃了机关工作,到了濒临倒闭的综合加工厂去当厂长。1994年农场将综合加工厂以47万元拍卖给朱哲生经营。经过努力,朱哲生偿还了农场全部拍卖款,并办起了“三兴公司”,给下岗职工干部树立了再创业的榜样。
  李海燕
  李海燕,女,汉族,1964年12月9 日出生于七星泡农场。1983年参加工作,1986年受农场委托进入八一农垦大学植保系学习。1988年毕业,回场任科研站技术员,现任种子公司科研站、植保站站长。
  为了能从众多的农药品种中优选出适合本地区的农药,李海燕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多年来从田间划区、播种,到配药喷施,每一个环节都要逐一把关,对照记录。由于长时期接触化肥农药,她常常呼吸困难,露出的皮肤上时常长起疙瘩,吃不进饭,厌食。
  在进行多种除草剂复配试验中,一个试验十几个配方,七八十个小区,需要对不同配方对应的每个小区中杂草种类、叶龄、株高、杂草基数、喷药前后进行对比。而这些对比需要实际的数字,这些数字却要人跪在地下数出来,才能作为证据。做这种工作往往都是烈日当空最炎热时期,几个小时下来人都要头晕眼花,汗水淋漓。1996年她一人完成总局实验课题达15项。作为省农垦总局植保新技术、新农药试验点的研究人员,李海燕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为垦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可靠的化学除草科学依据。在李海燕带领下,课题项目的人员先后对乙草胺、虎威(国产、进口)、豆黄隆、杂草焚(国产、进口)、普施特等23个不同品种新特除草剂,以不同剂量、不同施用方法进行农药混配试验,总结出36种配方。特别是速收、灭草猛、乙草胺、普施特、宝收秋施技术已在全垦区旱作农业上推广应用,年创经济效益近千万元。1994年,农场播种大豆16万亩。其中,6 万亩应用“氟乐灵+ 灭草猛+ 赛克津”混用配方秋施,对禾本科草防除效果达98%,对阔叶草防除效果达97.5%,对大豆安全无药害。凡施药地块只需人工拔大草一次。按每亩节约人工费1.56元计算,共节约资金9.36万元,亩增产10公斤,共增产大豆60万公斤;按每公斤2.2 元计算,当年增效132 万元。1995年,农场9 万亩大豆施用“乙草胺加豆黄隆”,获得很好经济效益,增产达23%,节约人工费16万余元。1996—1998年连续三年,七星泡农场全部应用李海燕提供的化学除草配方,麦田除草效果达95%以上。1997、1998两年,农场种子公司根据她的试验成果,将小麦秋施肥由亩施纯量10公斤降至8 公斤(其他农场有达12公斤/亩)。她采取少施底肥,改用叶面追肥来补充小麦生育期的营养需要。扣除叶肥成本,小麦亩成本降低12.5元,每公顷小麦节省费用187.5 元。公司350 公顷小麦,每年节约6.6 万元。大豆由亩施肥纯量9 公斤,降至7.5 公斤,每亩降低成本15.4元,公司540 公顷大豆,每年节约12.5万元。
  李海燕先后撰写论文61篇。其中23篇获国家及省奖励。1990年以来由她撰写的《速收防除豆田杂草技术研究》等6 篇论文在省农垦总局农学会、植保学会上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并且全部被收集到《植保技术资料汇编》等工具书中。1993年撰写的《多种农药混配防除豆田杂草技术研究》等3 篇论文,在省植保学会上分别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收入《黑龙江省植保学会优秀论文集》等工具书中。撰写的《麦田、豆田健身、防病、促熟、增产研究》、《普施特秋施技术》等4 篇论文先后刊登在国家《现代农业》杂志上。1994年撰写的《甜菜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在全国杂草学会上获优秀论文奖,此论文被收集到《中国杂草学会优秀论文汇编》中。1995、1997年,分别在总局植保学会第八届、第九届年会上当选为理事。1998年应邀在西部五个分局秋施药应用技术交流会上为植保人员讲授秋施药技术。1997年被北安局邀请为生产队长、农技人员培训班讲授化学除草技术和植保技术。
  农场多次授予她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多次被分局授予劳动模范标兵、科技兴农先进科技工作者、十佳青年兴业领头人称号;1991—1999年连续9 年被总局评为植保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团省委评为省级星火带头人称号。
  张新民
  张新民,男,汉族。1953年8 月出生于山东曲阜市尼山乡,199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72年参加工作,当过建筑工人、农业工人、生产队工会主席、生产队书记、队长。
  1995年7 月,张新民从二十二队工会主席岗位上调到十九队任书记。当时的十九队,由于天灾人祸连续多年亏损,职工情绪低落,人心不稳,干群关系不融洽。平均每年上访达50余人次,到1995年底全队挂账96万元,职工人均挂账4000余元,最多一名职工挂账达5 万元。工作没人干,地没人种,两个文明建设排到农场各队倒数第一。
  张新民上任后第一个解决的问题,也是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就是食堂和管理人员骑摩托烧油问题。支部决定取消食堂,家不在生产队的领导自己做饭吃;管理人员骑摩托车烧油自己承担,年终公布油账。仅此两项每年为生产队节约5 万元,减轻了群众负担。几年来领导自己买方便面的箱子摞了半屋子,没有吃过群众一次饭,没接受过群众一分钱馈赠。有一次队里有一个老干部过生日,庆70大寿,张新民去庆祝了,但没留下吃饭,他说:“我做一个书记来庆贺,让老干部得到组织关怀晚年幸福是应该的,但因为我对十九队父老乡亲承诺过,不吃群众一顿饭,我要对我的承诺负责。”
  十九队的群众说:“张书记和时下的一些领导真是不一样,有些干部在群众干‘脏、苦、累’的活时根本找不着影儿。而张书记在生产一线赶上装车跟着装车,赶上卸车跟着扛化肥袋子,环境建设挖沟铲草,群众分一段,干部分两段。有这任班子在,没说的,我们跟着干。”
  当职工李志强为治病借不到钱发愁时,他送去了2000元存折。看到干部的表现,群众的心灵也受到触动,所以1996年春生产队两费自理困难时,李志强拿出5000元交到干部手中。好喝酒闹事挑领导毛病的李×,女儿有病借不到钱,张新民把个人500 元钱送到他手中,孩子病得到了及时治疗。从此李×改掉了自身的毛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1997年队里一名职工病逝,因治病欠了不少债,如果再按过去风俗办丧事一百多人吃喝一顿,真够这家负担的了。所以在埋完死者之后,张新民在坟地当场宣布:“从今天开始,十九队办丧事一律从简。”事办完后群众都各自回各家,他们都支持领导的这种做法。
  十九队因为有了张新民这样身体力行的干部,职工信服,人心稳定。精神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场前列,被评为分局文明单位。物质文明建设,1996年利润112 万元,1997年132 万元。1999年成为规模队,张新民当了规模队大队长。当年第一名完成麦播任务,小麦总产、单产均为全场第一名,盈利52万元,职均收入一万元。张新民从到十九队后,每年被评为场模范党员。1996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分局优秀党员标兵,1998年被评为分局模范党员,总局北大荒好职工标兵,1999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
  单爱玲
  单爱玲,女,汉族。1964年4 月出生于七星泡农场五队。1983年任中学英语教师。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使学生不胜其烦。几年教学活动下来。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的想法占领了单爱玲的思想领域,所以在后来的几年里她开始使用自己的“宽松课堂环境”的教学新路。这种方法,能驱除学生低沉情绪,化沉郁为振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她运用游戏、竞赛、猜谜进行情趣教学。为使学生对《问路》这篇课文产生兴趣,她在教学前画出一张有英语标明的地图,用一只卡通式小猫的运动,让学生判断小猫所在地点的位置。有时用教唱英语歌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采用中国的大家熟悉的曲调,填进课文内容,在欢乐的歌唱中学生熟悉了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单爱玲慈母般的十几年班主任工作,使许多“浪子”回了头。对于那些没有父母而又调皮的孩子,单爱玲像痛爱自己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没有衣服买衣服,衣服脏了要洗洗涮涮。有时还要供他们正常花钱,好吃好喝不落下他们。为了教学,为了学生,为了班级,单爱玲曾推迟过为母亲治病的时间。
  从1993年开始,她所任英语班教学年年名列九三局12所中学的前列。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很早就全局推广了。1994—1997年,她所教的学生十多人次在全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和中国中学生能力测试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1996年全班42名学生,21名升入重点高中,18名考入中专。她所写的教学论文《谈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被评为省优秀论文,获优秀成果一等奖。《谈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被选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来——基础教育的跨世纪思考》一书中。1998年写的《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999年所写《英语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分别获省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00年所写《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和《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及途径》分别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和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优秀奖。2000年所写教案在省级英语骨干教师研修班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一等奖。
  1993年单爱玲被评为总局级教学能手;1994年被评为九三垦区“十佳青年”,总局授予她“垦区中小学教师园丁奖”;1995年在总局中小学外语专业委员
  会上讲的公开课被评为优质课,同年被评为省教学能手;1994—1998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九三分局优秀教师;1996年在总局举办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第二届基本功大赛中获朗读单项第二名,个人全能二等奖;1997年被评为农垦总局教学名师;1998年被评为省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总局优秀教师、总局优秀教研员,同年在第一届“丰收杯”活动评比中获一等奖,还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评选的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提名奖。
  周发祥
  周发祥,男,汉族。1940年出生于山东禹城,1953—1959年在禹城镇读初中和高中。1959年来七星泡农场历任小学、初中、高中教师。1977年被评为省模范教师。1978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周发祥不到20岁来到北大荒,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有时间,他不但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还要制做多种教具,填补农场学校缺少教具和实验设备的不足,因此受到省教育部门表彰。周发祥爱学习,有书必读,涉猎极广,不管文科、理科,都有钻研的兴趣。在知识上不但求广博,而且求精深。
  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并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2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1996年评为研究员,1998年被选为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1999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博士生导师,在这段时间内多次赴英、美、荷兰调查西方汉学研究状况和比较文学研究状况,2000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做合作研究。
  周发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攻国外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二是兼及西方汉学史;三是中西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四种:《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中外文学交流史》、《20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译著一种:《论反讽》。在专业报刊上发表了以《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和《西方唐宋词研究》为代表的译文、评述、论文20篇。在《唐宋词百科大辞典》、《世界诗学大辞典》、《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中国翻译大辞典》中条目注释百余条。
  2000年,周发祥与人合作主持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十本书的撰写工作。主持撰写《中外文学交流史》一书。
  周发祥对于偏僻的七星泡这个第二故乡来说,已经成为名人,而且已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但没有在七星泡孜孜不倦的苦读20年,也没有今天的周发祥。他给今天和未来的七星泡人树立了一种在逆境中求发展的榜样,当机会来临时,以自己平时在困难环境下积攒的知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