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记
第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记
陈财
原名陈凤山,男,汉族。1913年5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宾县十区摆渡河村。他从小家境贫寒,6岁给地主放猪,12岁就给地主扛活。1930年2月间,参加了赵尚志领导下的抗日联军第7队(当时称为姚旅),同年3月,曾随同部队在佳木斯同国民党干部军队打了三天三夜,1931年3月至5月,在朱合县(今尚志县)大沟沿同日军激战。1946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12师336团3营机枪连,直至1952年8月转业,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于四平四次战役郭家屯战斗中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二次,1948年南下时带病行军,坚持。工作,曾获艰苦奋斗奖章二枚,战斗奖章二枚。1950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德川战斗中勇敢阻击敌军坦克,立大功一次。1952年4月份转业到开源县干部学校学习,同年8月任松江省梧桐河劳改支队中队长。1955年5月,他随同黑龙江省公安厅新建勘测设计队,第一个进入嫩江农场进行查定工作,后任嫩江农场十分场中队长。1972年12月27日退休,1990年2月16日晨5时35分病逝于嫩江农场。
侯凤岐
生于1915年,工人出身。1945年9月入伍,转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公安厅二十四管教支队(音河农场),历任工作员,看守所长,科长等职。1955年6月调嫩江农场任副场长、场长,支部书记、总支书记等职务。
他是嫩江农场第一任场长,是嫩江农场的建场元勋。
1957年6月15日调离嫩江农场。
侯清亮
汉族。1918年2月13日生于山东省郓城县十三区杨集。1939年6月参加革命,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1949年曾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1956年6月转业到嫩江农场任副支队长,良种站党支部副书记,嫩江农场委员会常委、副场长。
1980年11月24日下午6时,因患肺病逝世于哈尔滨市省人民医院。同年12月4日上午9时,场党委在场俱乐部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权成郁
朝鲜族,原籍朝鲜江原道洪川郡瑞石面丰岩里,1921年9月16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老头沟老杨洞,曾用名安元长松。
1930年春,就读于延吉县裕庶区市立中心学校,五年级时曾参加过反抗教师侮辱学生的罢课活动,平日目睹日伪的残暴行为使他十分痛恨,并耳闻了不少东满抗日联军的事迹。1936年3月毕业后随家迁到延吉县八道沟上舞凤村的矿山,他当了矿山工人,维持全家生活。1939年正月到舒兰县,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历史和文学,有些诗稿曾在当时的《朝光》杂志上发表。1943年秋上山伐木时,遇见一位从图门来的名叫崔岭的人,据说曾因参加朝鲜地下工作而被判刑十余年,如今想在鲜光部落安家。两人相谈甚是投机,崔便落脚在权家,晚上给权讲了社会发展史的有关知识,对权影响很大。
1945年11月,权成郁被选为蛟河县拉法区民主同盟青年委员,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和组织青年参加运动,领导群众防匪等,工作积极,肯吃苦。1946年1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加入蛟河县警卫连,参加了拉法战斗。7月调蛟河县民主联盟任下乡工作组长,10月份参加了武装工作队。1948年,任江蜜蜂区组织委员。1950年8月,调东北局13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随军赴朝,作了不少翻译工作。1951年7月调到开城停战代表团,1953年1月调西海政治部保卫科任助理员,其间曾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4年4月到政工部,1955年9月到南台教导大队学习。
1956年1月转业,到齐市公安学校学习,1956年4月来嫩江农场任管教科科长,1957年6月任场党委组织委员,1958年1月任一分场党支书,9月任四分场党支书。他任四分场党支书期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食品紧缺,有一次食堂管理员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从外地买来几坛子豆腐乳,一一地分送给几位领导。晚上他下班知道了这件事,当即责令爱人把腐乳送回食堂,并对爱人说:“咱凭什么要这个特殊待遇?这样干,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1961年6月,曾被场党委评为“七好”党员。1965年春任场医院院长,同年秋任学校党支书。1966年8月28日晚,在场文革组召开的点火大会上第一次被揪斗,1968年5月24日,在场部办公大楼前又被“大联委”揪斗,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多次被游斗,精神和肉体上受尽了折磨。
1970年夏,任场基建队指导员。1971年秋,任场直中学党支书,其间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带病坚持工作,经常深入班级听课,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
1978年12月27日,嫩江农场党委下发[78)22号文件,做了《关于给权成郁同志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981年3月26日退休,1985年2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嫩江农场去世。
黄永福
满族人,1924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三区正兰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8岁就给地主放猪,17岁开始扛活,受尽了压迫和剥削。1946年上半年参加了本村农民会武装队,5月参加灵山区中队,6月份任班长,区中队在张金店驻军时,地主邓三怕清算,拉拢黄永福想把马匹放到黄家隐蔽起来,并且吐口要把妹妹白给他,黄永福一口回绝,马上报告给区政府。1946年10月,黄永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在黑龙江剿匪时打王家围子,上级叫他带一个班阻击土匪逃路,当时全班只有150发子弹,硬是坚持了一个多小时,胜利完成了任务。1947年8月,受绥化军分区教导队党训班培训后调望奎县大队一连任班长,以后分别在东北军区某部队任排长,1948年9月曾参加包围长春的战斗。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他率领一个排搞运输,一年未发生任何事故,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52年6月到东北军区防空部队文化学校学习,其间学习认真,训练刻苦,1955年被授子解放奖章,同年转业,于12月份进黑龙江省劳改局公安干校学习。
1956年4月分配到原三岗农场,同年12月,他担任了原三岗农场五分场的农业生产员,在五分场党支部的领导下,克服了人力、物力、资金不足的困难,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使六分场的农业生产从建场第二年开始,连年盈利,成为三岗农场的先进单位,他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记功一次。1959年两场合并。1964年以后,历任副大队长、副主任、主任、分场场长等职。1965年,他所领导的嫩江农场六分场被评为黑龙江省造林先进单位。这期间,他始终保持部队的光荣传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了带头学大寨,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头学习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还在总支会议上提出要加强计划性,要成本核算,劳动要有定额,费用要有指标,勤俭办场,杜绝浪费等有效措施,并且以身作则,领导全分场职工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良土壤,增施农家肥,推广良种,适时早播,提高耕作技术,大胆支持机务人员的农机具改革,还注重搞好经营管理,做到了资金周转率高,内部流通好,逐年为国家做出了贡献。1972年,他率领全分场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上交国家粮豆5000万斤,上交利润23万元。六分场15年中平均每年上交粮食360万斤,有13年盈利,共上交纯利润364万9千元,等于国家对分场投资总额的4.4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扭转亏损会议上,黄永福到会并在中心会场上介绍了嫩江农场六分场抗灾夺丰收、勤俭办场的经验,受到了代表们的赞扬,他本人还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接见。1973年1月18日,黄永胜偕同潘忠光荣地出席,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首届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委员。在会上,他代表嫩江农场六分场做了题为《艰苦奋斗夺丰收,勤俭办场多贡献》的报告,受到中央农林部、农垦局局长景明远的肯定,省总局党委书记张双成在大会上表扬嫩江农场六分场“多年来高产盈利,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场的革命精神”。
1978年6月28日,黄永福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翌日,场党委在场部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各级干部群众近300余人参加了追悼仪式。
孟晓
1926年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原名孟宪忠,194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方正县城关区委组织委员、组织部长、区委书记,1951年任方正县委组织部长。1954年到呼兰县工农干校学习。1956年始,先后调任龙镇、花园、格球山、科洛河诸农场任场长、政委。1958年来嫩江农场,历任支队长、政委、场长、党委书记,中共嫩江县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共嫩江地区劳改分局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共产党员甘为人民公仆的精神。工作中,他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抓第一手材料;生活上,他一贯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搞特殊化。1964年春,为了改进后进单位的面貌,亲自蹲点调查,并始终与群众坚持“三同” (同吃、同住、同劳动)。1966年6月12日下午1时50分,终因积劳成疾,肝病发作,在嫩江县人民医院去世,被全场职工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李树连
1941年生于山东省阳信县温店双庙柳村。10岁丧父,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靠寡母供养到初中毕业。1960年,因家乡水患突发,难以为生,不得不扶母携妹,投奔到嫩江农场四分场的姐姐家中。此后,在老畜牧师陈礼的悉心栽培下,从师学艺达12年之久。起初从事马的人工授精工作,1975年至1982年,担任了嫩江农场二分场五队黄牛改良点畜牧技术员,专心从事黄牛改良的配种工作。他不怕脏不怕累,对每头发情牛都亲自配种,受孕成活率达98%。平时他还抽空和牧工一道放牛,赶上变天,他怕牛迷失方向,就赶紧骑马去圈赶牛群。有一次刚出生的牛犊放牧时不慎丢失在草甸子上,他心急火燎地亲自骑马去找,直到找回来为止。春天开化,牛圈厚达50公分,他穿上水靴子和工人一块起圈,一天就拉出15车肥。他还和牧工一道开荒种菜地,生产自给。他的小孩来牛点玩,别人让孩子吃饭或给孩子吃的用的,他都不允许。李树连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黑白花牛的改良繁殖上。1979年,在九三农管局科技大会上宣读了自己集22年实践经验的学术论文《加速黄牛改良,提高三率的几点体会》,博得了同行的一致赞扬,被编入当年九三局畜牧学会年会资料汇编后,又曾多次在总局所属畜牧系统推广使用。
1980年,在拉运饲料豆皮时,车打压子,为了救出辕牛,不幸车身压在他的头部,几乎丧命。1982年,因胃癌在嫩江农场去世,年仅41岁。
臧立杰
原籍辽宁省金县,1967年8月1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国营嫩江农场八分场(现第十四生产队),初中文化。1987年6月份在嫩江农场三分场五队(现第十五生产队)参加工作,1987年11月13日应征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81173部队81分队,上等兵军衔。
立杰在校学习期间,勤奋刻苦,积极上进。毕业后参加工作才4个月,就给大家留下了好印象,工作中他不怕脏,不怕累,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有一次在场院装车,车下4个人装,车上就他一个人摆,他二话没说,出色地完成了劳动任务。他住单身宿舍时,总是主动承担全舍的各项工作,如担水、打扫卫生等,还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志、职工、家属种甜菜、土豆、义务打扫场院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国家征兵时,他毅然放弃了工作,应征入伍。在农场召开的新兵入伍座谈会上,立杰发言说:“我到部队后,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党委、各级领导和家乡父老对我的希望,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组织和各级领导的关怀”。立杰入伍后,在紧张的新兵训练中,表现十分刻苦。在一次单兵战术训练时,他正在快速跃进,班长下达卧倒的口令,他毫不犹豫,迅速卧倒,由于惯性大,身体在地上滑出3米多远,左边的胳膊,臂部和腿都抢破了皮,鲜血直流;班长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说什么也不肯。一天下来,晚间上床睡觉都很费劲,脱衬衣时,皮肤破口处的血和衬衣都粘连在一起,由于他成绩突出,曾两次代表全团新兵参加师里考核,均获优秀,并两次获得营嘉奖,被团里树为“优秀新兵标兵”,编入所在部队的尖子连队红七连,步兵第113师345团7连2排2班。在部队里,立杰努力使自己尽快实现由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除了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政治教育课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毛泽东著作选读》(战士本)、《辨证唯物主义》、《伟大的军队,光荣的战士》等书藉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汇编,积累了三大资料,写下了近6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1988年3月17日,团里举办了“话家乡风貌谈改革成果”演讲会,他第一个报名参加,用三中全会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事实,紧密联系自己的体会,做了《改革使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的演讲,赢得了在场官兵的热烈掌声。入伍仅一年多时间,立杰先后六次见义勇为,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88年,他在大庆市喇嘛甸执行军农生产任务之时,主动协助地方搞好治安保卫工作。夜间连队组织巡逻队,他积极参加,经常“蹲坑”,抓坏人每次都走在前面,一干就是大半夜。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他和地方人员一起抓获了4名小偷和两伙赌徒,缴获赃款赃资达4400多元。同年9月5日,天气突然变化,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农场晒好的商品粮需要马上装袋入库,连里要求一排派15人在1小时之内装完300袋,共计54000斤小麦,劳动时,立杰专挑“打撮子”的累活,—干就是半小时,谁也替换不下来,仅45分钟,全班就提前完成了100袋的任务,战友们都称他为“拼命三郎”、“四排的半拉天”。由于住处偏僻,治安秩序较乱,一些外出的群众如下班的工人经常在夜间不敢回家,立杰曾10余次亲自护送l0多名群众安全到家。12月14日,他请假去大庆市,在喇嘛甸通往让湖路的9路公共汽车上,发现身边一名行窃分子正在掏一位姑娘的腰包,他猛地一把抓住小偷的手腕和群众一起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姑娘非常感谢,当即拿出30元钱送给他,立杰笑着说:“我是军人,保护群众安全是我的职责,钱,我不能收”。198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9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大庆石油学校的女学生甘宝霞到她舅舅家串门。在喇嘛甸下车以后,由于天色已晚,加上刮风下雪,她找不到舅舅家,便求助于部队门卫。立杰看到后,主动和另外一名战士承担了护送任务,顶着风雪在喇嘛甸镇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帮助她找到了舅舅家。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小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又特意在大庆市广播电台群众点播节目里点了一首《献给亲人解放军》的歌曲。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还为战友洗衣服、被子、床单390多件,替战友站哨20多次,资助经济困难的战友3人次,40元;节假日到炊事班帮厨100多次;5次照顾有病的战友,战士们都说:“他待我们象亲兄弟一样”。1989年3月在担任巡逻任务时,班长李文彪家因父母离婚,妹妹出走,家中无人,连队给他请好l0天假,让他回去处理一下。正当连队愁人员紧张时,立杰就主动对指导员说:“班长家有事,白天的哨由我来站”。指导员问他:“你晚上巡逻半宿,白天再站哨能行吗?”立杰笑了笑说:“没事”。就这样,他没白没黑地坚持了10天。战士徐启德患病,连续几天都起不了床,立杰每天帮他取药、端水、洗衣服,临牺牲那天,出发前他还问徐启德:“吃没吃药,要不行就不要挺着了。”
1989年5月份,部队进京执行戒严任务前,立杰找连长和指导员说:“到那儿后,一定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请连里放心,我绝不会给咱‘红军连’丢脸,争取扛回一面红旗,和咱连在‘军博’ 挂的3面锦旗汇合,再照上张彩照”。5月21日,部队进行集结地域,立杰抓住休息时间,积极学习中央首长的讲话,学习北京市政府和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表的有关文电、通告,并把团里组织学习的5个专题的主要内容都详细地摘记下来。指导员张玉峰在检查每个人的学习记录时,发现他有这么一段话:“农民贡献的是汗水和粮食,工人贡献的是辛劳和产品,科学家贡献的是知识和智慧,军人贡献的是热血和生命。在这场斗争中,我要用青春和热血来填写我人生的履历表。”其间团里组织分煤,他主动上前,让战友把200多斤重的煤袋给他抬到背上,鼓足劲,一袋一袋背回炊事班,一口气背了1200斤,煤面子从领口往下淌,也不在乎。当部队从集结地域往北京行进时,连队考虑要留一个责任心强、素质较好的同志留守,立杰担心把自己留下,马上到连部找到连长、指导员,递交了一份请战书,明知道有危险,也恳切地要求到前面去。连长、指导员见他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在行军途中,部队遭到暴徒和不明真相群众的围堵,汽车被暴徒破坏,不能行驶。团里决定徒步行军,并要求7连2排隐蔽地将弹药按背包打好。背弹药既沉重又危险,随时都有被坏人抢走的可能。连长担心2排出事,命1排挑几个战士去接应。立杰第一个报名,跟随连长跑到弹药车前,背上就走,一直冒雨走了5公里,才到达指定位置,而他自己的行李却被暴徒烧毁了。
1989年6月7日早9时零5分,集团军政治部摄像组的同志到北大窑在录制暴徒焚烧军车现场的罪证,要7连派战士跟车警戒。当时只让1、3班去,没有2班的任务。他坚决要去,没等别人把衣服穿好,他已把枪拿在手中了。连长一看没办法,只好同意他去。他第一个登上车,站在车右前角最危险的位置。当汽车刚行至建国门立交桥时,突然发现左侧外交公寓楼内发出两发红色信号,之后,在五、六楼内立即有四、五个窗口的枪一齐开火,紧接着右侧华侨公寓三、四层楼内也从不同方向朝录像车射击,两侧公寓至少打了400多发子弹。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战友,保护录像机,立杰当机立断,一面喊录像人员蹲下,一面被迫奋起还击。当枪中的30发子弹打了6个点射11发时,从他右侧射来的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部,他仍还击一枪后,便壮烈地献出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时值上午10时15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黑龙江省九三垦区的铮铮硬汉,仍身靠护栏,身体挺立,紧抱冲锋枪,双目怒视歹徒。
1989年6月26日下午4时,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他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革命烈士。同年7月27日,臧立杰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荣誉称号。江苏省青年联合会为中央军委命名的14位“共和国卫士”塑造了放大的半身胸像。1990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臧立杰烈士的半身胸像被存放于军事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