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业生产一、渔业资源
据初步调查,本区水域自然生长的渔类有9 科30余种,常见的有:鲤鱼、鲫鱼、哲罗边花、鳌花、红尾鱼、鲶鱼、黑鱼、狗鱼、牙巴沙、甲鱼(俗称元鱼或王八)、重重鱼、泥鳅、柳根、葫芦子、川丁子、扁担钩子、白鳔子等。
人工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青鱼、草鱼、白鲢、花鲢、鳊花、鲤鱼、鲫鱼等。
二、人工养鱼发展概况
奋斗水库是本场主要人工养鱼水库。其有效养殖面积为77公顷,平均水深5 米,最深12米,结冰期188 天,冰层厚度一般在1.2 —1.6 米之间,属于高寒地区多营养型水质。
本场人工养鱼始自1969年,奋斗水库竣工当年即投放在科洛河捕获1 两至1 斤重的鲫鱼300余尾,进行自繁养殖。
1970年至1972年,由外地引入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种苗共29万尾。1971年首次试捕获成鱼8000公斤,1972年捕获22800 公斤,亩产达20公斤。由于采取生物增氧措施,1973年鲜鱼捕获量达30600 公斤,创亩产26.5公斤的最高记录。1973年冬季,由于越冬管理不当,草,鲢、鳙鱼全部死亡,致使鲜鱼总产量连年下降。1974年仅捕获鲫鱼8000公斤。1977年投放鱼苗14万尾,仍未提高产量。到1978年,当年亩产量仅7 公斤。1982年起,开始采取生物增氧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安全越冬问题,产量开始回升。当年投放草鱼鲢鱼、鳙鱼苗14.6万尾,秋捕195 00公斤,捕鲫鱼8000公斤,亩产达21.5公斤。同时兴修22亩种苗繁殖培育鱼池,引入了正高背鲫鱼新品种进行繁殖及自然杂交,改良鲫鱼品种,取得、良好效果。不但解决了种苗来源,更重要的是总结出高寒地区繁殖鱼苗的新经验,为高寒地区浅水养殖业的发展创出一条新途径。
截止1985年,奋斗水库鲜鱼产量基本稳定在1.5 —2 万公斤左右,年产值3.5 万元左右。
本场渔业生产1976年属于科研站管辖,技术管理由王东辉一人承担。他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水产学校(中专),1983年晋升为浅水养殖助理工程师。
三、人工养鱼生产管理
1、奋斗水库鱼类生长情况
奋斗水库养殖鱼类组成较简单,除投放的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多为自然殖的鲫鱼和小型成鱼,数量较少,基本无肉食性鱼类。因此,对发展养殖鱼类生长有利。水库水质营养丰富,放养鲢、鳙鱼生长速度较快。当年投入的2 —3 寸苗种,重量可达0.25—0.5 公斤。此外、水库浅水区域较大,水草长势茂盛,水中浮游生物很多,有利草、鲤鱼生长。鲤鱼每年可增重0.5 公斤左右。草鱼当年可达0.25—0.6 公斤重。
图9—1奋斗水库之晨
在奋斗水库养殖鱼类中,鲫鱼属“座地户”,适应性极强,生长速度中等,多为底型鲫,约占其主鱼类的75%左右。
1969年,由近河捕入的普中型河鲫,投入水库与引入的鲤鱼自然杂交后,体型改变,头大体窄尾长,类似鲤鱼型状,当年个体长15厘米以上,可达回捕标准。但体重较轻,平均2 两左右,杂交前雄性个体只有15—19厘米,杂交后雄性个体比例增加30—39%。这种自繁杂交鲤鱼,繁殖能力较强,年产量在8000—12500 公斤左右,亩产7 —16.5公斤。捕捞多为3 —4 龄世代,2 —3 两重的占89.3%,个体最大个体重1.25斤。
73年冬成熟鲤鱼越冬死之后,库内没有成熟鲤鱼。鲤、鲫杂交鲫鱼熟后多次回交,后代出现头大、体窄、体薄、生长速度变慢,致使该鱼产量下降,品质不佳。经调查请专家鉴定后,对鲫鱼进行了品种改良。
1983年引入的方正高背鲫鱼亲鱼经人工繁殖培育60万尾秋片鱼种,将亲鱼和苗种投放水库后长势和自然杂交良好,并有越冬抗寒耐低氧能力,改变了鲫鱼品种,恢复和稳定了鲫鱼的产量,由于品质好,很受欢迎,已供不应求。
人工养殖鱼类生长情况表9—1
奋斗水库历年产鱼量及品种情况表9—2 (1977——1985)
2、捕捞作业
捕捞作业主要靠小型木船挂网。1972、1973、1975年曾三次试用明水挂网,因库底多挂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水库合垄前没清库底,树墩、塔头较多,没有拉网场。多年来全靠挂网捕捞。主要采用底层挂网,水面浮网,赶、拦、刺等形式生产,劳动强度较大。鱼获物的规格组成,鲢,鳙鱼长21—33厘米。重量在0.25—0.6 公斤的个体均为春放秋捕的当年龄鱼。1 —2.5 公斤重的为安全越冬的成鱼。鲫鱼大都为长15—31厘米,重量在0.1 —0.35公斤之间的个体。
3、越冬管理
鲢、鳙鱼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是本区人工养殖主要鱼类。但是,越冬死亡问题始终是影响鱼业生产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冬季严寒漫长,水库冰层厚,加之表面积雪,透光度差和水下严重缺氧致死。据1977年之前测定,1 —2 月份期间,每升水中含氧量仅0.2 毫克。
1969年至1985年16年间共投放鲢鳙鱼苗5 次其中4 次越冬全部死亡,造成大幅度减产。
70年代初,曾采取人工破冰增氧的办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且因冰层太厚,劳动强度太大。1983年起,开始采用生物增氧措施,即清除冰面积雪,通过大面积冰面直接接受阳光照射,使水下生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氧气。另外,引入新品种,改良座塘鱼生长速度。引入的品种主要有,方正高背鲫鳊鱼等,同时,调整投放鱼类结构,草、鲢、鳙鱼占30—40%,其中鲢鱼占60—70%,塘鱼占30%;草鱼占10%;鲤鱼、鲫鱼占15—20%。按上中下分三层养殖,合理利用水源。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鲜鱼总产量已达到6.3 万斤,超过73年最高水平。
奋斗水库淡水鱼养殖十几年的经验证明:改善和加强管理,解决鲢、鳙鱼越冬问题,按鲢、鳙鱼3 斤以上个体起捕标准,可增产4 至5 倍。按奋斗水库越冬库容分析鱼产量:一立方米冰下水越冬0.05公斤鱼,越冬鱼贮量可达250 吨。按30—40%回捕,年产可达1000吨。只要加强科学管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嫩北农场河塘流域鱼类资源情况表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