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教学研究

第七节 教学研究


一、教研机构
  1977年5月,教育科成立教学研究室,设文、理科教研员2人。1980年9月,设中、小学教研员5人。1990年9月,设中小学文理科、英语及音体美教研员8人。1993年3月,教研员6人。2000年9月,按教师人数2%配编,设教研员4人。王家佑、杨柏昌、刘景玫、赵文刚、刘红军、陈焕章、门德才、赵文刚、邵清海、王淑琴先后任教研室主任。
  1984年10月,成立农场中小学教学研究会,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群众组织、研究教学的学术团体。教学研究会下设中学政治、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史地、中学生物、中小学音体美、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常识等12个教学研究会。
  各学校由教务处(教导处)负责主持本校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活动
  1977年9月,教育科教学研究室成立后,组织开展全场性教研活动。
  第一阶段(1977~1985年),全场教研工作以常规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达标,提高教师能力为主要内容。
  教研室根据农场具体情况,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举办全场性示范观摩课,组织教师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克山、讷河等省市重点校考察学习,举办教师培训班,集体钻研教材,探索教法等。同时,各学校也实行以老带新,“传、帮、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80年,推广“常青分格写作教学法”,因不适于普通中小学,效果不大,停止使用该套教材。1983年开始试行“小学语文序列教学法”,成效不佳。
  第二阶段(1985~1993年),教研教改工作重点是教师教材教法达标,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进行小学语文“注、提”实验课题尝试。
  1987年9月,在场直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开始进行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1992年,已由一年级发展到全校,得到总局教育局和省教育学院、省语委办的关注、指导,并受到分局的表彰。
  在此期间,小学教学“三算结合教学法”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课题也在场小、五中心校和初中进行实验和尝试。
  组织中小学教师到讷河县一中、九三农场局、北安农场局考察学习。
  第三阶段(1993~1997年),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教研、教改、教学工作的管理,全面推广小学语文“注、提”实验,进一步引入新课题实验。
  1993年9月,执行新的课程计划,从小学新生开始改为“五、四”制,全场推行小学语文“注、提”实验和小学教学“三算结合教学法”实验。
  1995年11月,总局在克山农场召开“注、提”教学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省语委办主任孟广智代表省教委、省语委办向场直小学颁发了“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研中心”的牌匾。会后,省语委办在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场直小学实验成果和《科学的检验、真实的成果》的评述文章。1996年6月,小学被省教委、省语委办授予“注、提”先进单位。
  1994年在初级中学开始实验和推广语文“快速作文”,数学“青浦经验”的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取得显著成果。英语大小“三位一体”、小学“愉快教育”、中学“JIP主体教育”等教改项目的实验,也在各校进行推广。
  第四阶段(1997~2000年),教研教改工作以“主体参与”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提高和完善“注、提”、“三算”、“三化一体”、“快速作文”、“愉快教育”等教改项目的实验,加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教育科研课题的研讨、实验和推广。
  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等教改项目的实验和推广。
  更新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参与、优化课常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全场进行研讨实验。
  幼儿园学前班进行“珠脑心算”、英语教学的尝试。
  初级中学、场直小学分别被总局教育局、中央教科所定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场直小学被中国珠算学会授予“三算”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幼儿园被评为省幼儿教育科研科普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