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深刻的十件事
四、回忆录
我记忆深刻的十件事
冯喜和
一、农场场部的确定
克山农场场部经过3次变化,才确定为今天的位置。
第一次是在1954年,东北大部分国营农场开始创建。黑龙江省农业厅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要求及东北局会议精神,决定在以畜力为主的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基础上创建国营克山农场,经营范围为方圆10千米,耕地面积为5000公顷,场部设在现二十八队(原五分场场部)位置。大开拓,即伪满时期的日本大开拓团。
第二次是在1955年1月,决定将场部建在现二十四队(原四分场场部)位置,经营范围是四、五分场,耕地面积10000公顷。1955年3月井田场长调来以后,根据土地规划勘测,经实地调查,认为四分场位置偏于农场中心5千米,提出将总场部建在农场中心位置,即现在十九队(原三分场)的建议。
第三次是1955年3月,由省农业厅副厅长李第光,场长井田,副场长刘凤林,省农业厅工程师沙俊庭、刘福华、崔荣岁、张显庭及农场有关人员,一同来到农场中心的荒原上,开始进行总场的建设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地址地势较高,周围开阔、平坦,距克山县55千米,从节省基建经费,加强领导,便于职工文化生活,福利设施需要出发,决定将总场部设在此地,即是现在的总场部位置。
编者:1954年2月,原企业公司第二农场人员有刘青山、王贵生、张光远、梁绍武、闫凤枝、费长印、李文祥、李有才、孙国发、王兴、郑发、白云生、隋明洲、王延臣、马政学、张羽、张胜、冯振东、冯全、禀连科、郭树同、于培敬、李克庄、王凤阁、王连祥、刁某某、卢某某、程某某、徐洪滨、张文成等(费长印提供)。
1954年由克山县派往农场的干部有刘凤林、李玉文(女)、李洪斌、李耀荣、李向云、张光远、高贤、刁桂芝(女)。1954年11月,由三道岗农场调入的干部有申益成、张云朋、王德三、于波、关继武、程克富、张振琳、艾永昌、冯喜和、边文波、鞠桂英、訾显才、吕国章、何加修、崔沈言、陈亚彬、孙其道、闫成吉、吴公祥、高忠耀、王延国、张腴田、陈春喜、王荣、杨三友、薛轶凡(女)、崔明芝(女)、陈淑华(女)等(冯喜和提供)。
1955年3月8日,由海伦农场调入人员有李凤春、白玉山、王希珠、王富、杨崇成、刘明成、赵国林、路先平、徐长云、安达(日本人)、沈学义、刘汝朋、袁广学、陈怪仲、胡丽荣、陈亚茹(女)等(白玉山提供)。
1955年3月,由鹤立农机校毕业分配克山农场29人,有吴文焕、王洪升、郑全一、郑淑荣(女)、王立刚、贾乐美、阎锡久、张玉芝(女)、姚淑珍(女)、王美兰(女)、王爱媛(女)、王久滨、张风、迟秀兰(女)、张俭、温冬英(女)、蒋发、贾淑华(女)等;7月,毕业分配克山农场59人,有杜清林、白玉忠、孙树帮、姚福仁、陈喜英、李德、姜宪文、白长富、李福才、于凤芝、王淑荣、张荣、刘万福、方权、唐洪达、赵德林、李向奎、曹楷、于涵波等(张俭提供)。
二、创建第一个机械化生产队
1955年3月1日,决定将划归克山农场经营的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建为第一个机械化生产队,即现在的三十一队。
创建时,队长冯喜和,副队长王兴全,会计张德慎,统计张跃先,保管员贾之贵,管理员姜立仁,畜牧技术员金宝树。全队94人,包括二农场并入的37人,其中机务工人43人,农业工人36人,畜牧工人7人,驭手8人。设机务组,农工一、二、三组,畜牧组,运输组。卫生室医生纪晋山,护士李世清。
生产队机械设备有C-80拖拉机1台、德特-54拖拉机1台、克特博拖拉机1台、热特-25K胶轮拖拉机1台,C-6牵引康拜因3台、C-4自走康拜因1台,博得34耙2台、灭茬耙1台、V型镇压器2台、五铧犁6台、三铧犁10台、中耕机6台、播种机8台,四轮拖车1台、胶轮车8台、花轮车2台,役马48匹、役牛6头、非役牛16头、猪350头。
播种小麦11999亩、亩产1195公斤,玉米405亩、亩产68公斤,谷子825亩、亩产125公斤,糜子330亩、亩产80公斤,开春种大豆3000亩、亩产100公斤,土豆150亩、亩产商品土豆5625公斤,线麻75亩,瓜菜150亩。
在经营管理上采取计划经济管理,按年、季不同阶段采取生产财务、物资采购、劳力平衡,经审批后执行。
生产管理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麦收期间开展5日百垧竞赛,达到标准者,奖给联合机组100元,魏德本C-6机组,日超百垧,当场奖给
5现金100元,学员丁某因油嘴头没注油,被副队长调离机务岗位10天,C-80炸坏一个缸盖赔款200元。
在劳动报酬上,实行计件工资,定额加奖励和日工资制(月薪日计),凡能实行计件者,一律实行计件工资,例如春播、夏锄、麦收、秋收等;主要生产阶段,机械作业实行单车核算,不便于计件的实行定额包工、定额加奖励的办法,如积肥、运沙子等。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经济核算制,按年季阶段作业,机组进行核算。年终决算当年生产经营盈利。
年终总评,评出各类先进人物,有C-6魏德本机组,德特-54王占理机组,先进工人有闫凤芝、冯井省、郭树桐、李文祥,运输组有孙国发,王金贵,畜牧组有白仁生。
编者:1955年第一生产队成立后,组建了3个开荒队。1956年组建了青年垦荒队。
第二开荒队人员有赵锡纯、李永福、李学富、张腴田、赵贵林、刘明成、王希珠、秦东玉、修辉军、白玉山、卢德奎、王洪福、陈继洲、刘绍伍、张凤来、陈恒仲、袁广学、于洪仁、栾海、修培祥、潘大荣、赵海河、孙瑞、孟广荣(女)、温冬英(女)、王爱媛(女)、郝淑兰(女)、徐春龙;还有马车驶手王兴卫、许先久、炊事员李师傅、张师傅等(白玉山提供)。
第三开荒队人员有艾松秋、郜建春、郑振兴、徐维范、富志远、张常兰、关继胜、张德森、孙华芹、陈恒金、韩建坤、韩淑兰、项文家、姜贵森、王权祥、孟昭库、谷振新、丁耀、万福禄、徐长云、吴志明、陆景春、关连杰、孟庆元、佟培祥、王贵、常绍兰、于树贤、张书功、齐同文、陈继洲、冯贵华、孙瑞、詹文祥、刘耀清、张学生、赵升堂、王文滨、赵亭树、赵信、郑发、温庭仁、王富、李德勤、王连祥、贾淑华、迟秀兰、温冬英、张文久、王立刚、于洪仁、徐春龙、常永勤、于凤芝、麻德元、白玉忠、刘德春、白长富、潘大英等(关连生提供)。
第四开荒队人员有王德、关继武、吕国章、张文成、李景芳、曹洪禄、曲福宽、李玉臣、王德恕、李凤春、李启明、朱宪珍、李广信、王宝华、关连生、毕武震、权礼贵、沈学义、张树功、安达、张俭、孙树帮、贾树华、蒋发、姚福仁、陈喜英、方权、王淑荣、耿玉兰、王洪生、沙作民、阎希久、张玉芝、王美兰、孙天禄、刘思权、刘长国、韩再明、王传贵、陆加平、李友和、王凤阁、张羽、宁国祥、李长枝、苏敏贵、丛本生、李国臣、王志德、张文富、高凤歧、牛旺、卢占海、于宝珍、艾连昌、宋树范、郭树桐、米汉祥等(李景芳、张俭提供)。
青年垦荒队人员有许道礼、高文卿、李凤春、徐维范、张常兰、关继胜、徐长云、刘绍武、张德森、孙华勤、陈恒重、韩连坤、韩淑兰、项文家、姜贵森、王权祥、权礼贵、孟昭库、谷振新、丁耀、万福禄、王福林、王凤林、张文广、郝树义、李海山、罗德权、段清等(张俭提供)。
三、百里荒原上的第一次机械化麦收作业
1955年,第一生产队播种小麦11999亩,长势喜人,麦穗沉甸甸的,迎风摆动,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麦收在即,这是百里荒原上的第一次机械化麦收,为了搞好这次麦收,示范农民,农场决定,第一生产队召开第一次北大荒百里荒原机械化麦收剪彩大会,全场干部、职工360多人,职工列队,机械成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人喜气洋洋,从队部一直排到6号地头。周围几十里村屯的农民男女老少闻讯都起早赶来观看,队伍排出好远。
上午10时,井田场长代表场领导做了题为《北大荒、百里荒原第一次实现机械化麦收的宏伟意义》的报告后,在进军麦收的队伍前剪彩。队伍顺序是联合收获机C-6康拜因3台、自走C-4康拜因1台、基斯-150汽车2台、热特-25K胶轮车2台,接着是马车8台,收获和麦场工作人员。
为了加强领导,农场抽调第四开荒队关继武指挥田间作业,抽调林业技术员刘春启担任晒场第二主任,抽调2台汽车、热特进行指挥。
整个麦收从8月1日上午10时到8月20日下午6时全部结束,共收获小麦143400公斤,平均亩产1195公斤。这是百里荒原第一次实现机械化麦收的丰硕成果,它揭开了克山农场以后每年一度的麦收序幕。
四、夏锄大会战中的暴风雨一夜
1955年,一队开春种3000亩大豆,到夏锄时,大豆长势很好,可是杂草也上来了,急需锄草。初建生产队,没有那么多人,就从周围村屯雇来了600多名临时工,在6号地南头搭了5个帐篷住人,用苫布搭了一个临时伙房,搭上锅台做饭。600多人安排好后,开始进行铲地。
正当人们起早贪晚干得起劲时,一天傍晚,天气阴得黑沉沉的,半夜的时候忽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把5个帐篷和临时搭的伙房都刮起来了。人们正躺在被窝睡觉,这下没处呆了,有的围着被子,有的爬到帐篷底下。人们刚稳下来时,有人听见草棵里有动静,嘎嗒嘎嗒直响。这三更半夜,还下着雨,那来的动静呢?什么东西呢?人们有些害怕了,正在这时,炊事员贾德恒想起来了,厨房那个小马蹄表哪去了,人们壮着胆子摸着黑去草棵里找,结果一看是那个小马蹄表,人们安静下来,就这样挨到天亮,等队里送来馒头、咸菜和开水才开始吃饭。饭后,人们开始晒被子、凉衣服,队里又组织人重新搭帐篷、搭锅灶,人们又开始铲地。这样一直把6号地3000亩大豆铲完。
这就是北大荒,天大的房、地大的炕,风雨交加的暴风雨一夜,秋后收获300吨大豆,这是暴风骤雨后大会战的丰硕成果。
五、难忘的一九五七年麦收会战
克山农场1955年开荒800公顷,1956年开荒8000公顷,1957年开荒12万公顷,用三年时间将208万公顷荒原全部开发完毕,并及时播上种。1957年播种小麦199万公顷,昔日百里荒原今日已成绿色海洋,小麦长势非常好,一派丰收景象。
七、八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省委、省政府给农垦厅下达了七天必须上交小麦1万吨的任务,以解决省城粮荒。
虽然农场小麦丰收在望,因为从夏锄开始,连续下了四、五十天雨,土地泥泞,无法收获。为了完成上交小麦任务,必须大打人海战术,抢收小麦。经省委请示东北局,从沈阳军区调来一个团的官兵、从省公安厅调来武警部队和一个劳改大队,并从克山、克东、依安、双城等县动员民工,共集中了4万多人到农场支援抢收小麦。省里专门成立了办公室,省委书记李力安坐阵指挥,克山县抽调3名副县长,一名负责招待部队和民工、一名负责抢修克山县到农场的道路、一名负责抓工源。
因道路泥泞,无法运输由克山县粮库供应的口粮,有一次农场出动50台拖拉机给50台汽车拉陷。口粮从克山粮库运到农场后,总场到生产队不能通车,就用马驮和人背;有时供不上,就炒小麦粒吃,煮小麦粥喝,一咬嘎吱嘎吱直响。住就是原地搭窝棚、支帐篷,就连战士的斗篷也用上了。
虽然衣、食、住、行都很艰难,可是来支援的解放军、武警战士、民工和农场职工没有一个叫苦的,抢晴天、顶雨天在泥里抢割小麦。后期,机械才能进地作业,边收、边装袋、装车运往克山火车站,发往省城哈尔滨。
经过60多天的奋战,圆满地完成了麦收任务。
六、德意志联邦友人来访
1979年6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维利德和世界经济委员会西德五人小组成员、西德经济研究中心所长、经济学家古托夫及其助手克拉纳尔在农垦部、国家外事办、省外事办领导陪同下来克山农场考察。
维利德大使和古托夫专家及其助手克拉纳尔由国家外事办、农垦部负责同志陪同从北京乘飞机到哈尔滨,由省外事办设宴招待后乘开往龙镇的火车,于6月27日早5时在北安下车。农场高振民书记、付朋场长及有关人员乘3台北京吉普车前往北安迎接客人。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上午8时才将客人接到总场。
早餐后,国家、省等有关人员和场领导冒雨陪同客人考察了五分场二十八队“一库一场”建设和机务管理情况,观看了二十八队的营造农田防护林以及小麦、大豆、玉米的生长情况,并询问了田间机械管理。克拉纳尔用汉语读了标语牌上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谈起玉米的价值时,农场领导说玉米可烧着吃、烤着吃。古托夫专家笑着说,在西德也有人烧着吃、烤着吃的习惯,还做了吃的手势。
下午1时,客人考察了二分场十三队的农田建设、作物长势,询问了农场地界、农场规模。
下午2时,在二分场十三队会议室,付朋场长向客人全面介绍了农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农场规模、建制、生产、经济结构、经营管理等基本情况,会场十分活跃,谈笑风声。经济专家古托夫谈了感想和看法,并同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合影。古托夫还特意把服务员找来参加合影。
晚餐在农场招待所餐厅进行,宾主互相祝酒,共祝健康。古托夫专家拿农场自产的白酒向大家祝酒,他说农场白酒成份高质量好,很受欢迎,愿多干一杯。晚7时,客人从克山乘火车去齐齐哈尔。在相互握手告别时,古托夫专家说争取再来克山农场考察,再来一定到付朋场长家做客。
七、全国农垦系统29省、市、自治区农机建设现场观摩会
1980年6月25日,以农垦部副部长张省三为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垦系统农机管理标准化、喷灌现场参观考察团一行145人,历经3天时间考察了一分场七队,二分场十三队,三分场十七队、十九队、四分场二十四队,五分场二十八队、二十九队、三十一队等生产队的机务管理,“三库一场”建设,康检、机具改装情况;考察了二分场十三队的1号、2号、3号地的小麦、大豆田间标准作业和生长情况;二十八队的8号地大豆长势,2、3、4号地的小麦生育情况,7号地的林带更新;同时考察了修理厂的产品,机加、废旧零件复修、尼龙加工等车间,并观看了仿制的丹麦泵的操作和雾化效果;还检查了汽车队、供应站的各种库房和物资管理;最后参观了家属大队面条、被服、木材加工和修鞋等工作班组。
对克山农场的评价:
1、植树造林搞得好,一进克山农场到处都是林带,特别是道路两旁的树真是百里林廊一线天,给人一个非常舒畅的心情。
2、科学种田,文明生产搞得好,庄稼长势喜人,小麦杆强,株高,叶子宽,颜色深,大豆肥大茁壮,真是一片丰收景象。
3、基本建设搞得好,不仅住宅区建设得好,而且麦场、库房、道路建设非常好,道路四通八达。
4、经营管理得好,不仅生产有秩序,而且管理有条不紊,进库房一目了然。
5、精神面貌好,礼貌待人、热情,在参观考察的途中所遇车辆均靠边、停车、让路、等候,服务人员接送非常热情。
八、一次场、县、社麦播现场定标会议
1981年3月29日,在克山农场二分场十三队2号地召开麦播现场定标会,克山县和讷河县及各公社领导、有关人员参加。这是场、县、社第一次共同召开的大规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克山县委孙昌荣副书记、王副县长,发展公社于波等17人、西建公社田纪才等8人、北联公社张书记等26人、向阳公社6人,克山县共计177人;讷河县王书记、农工部部长、农机局局长等4人,讷南公社10人、巨和公社董春明等15人、九井公社赵德山等60人、长发公社龚书记等24人、通南公社王士常等8人,讷河县共121人;农场一分场杜青林场长、李卫国副场长及各队队长、包车组长共51人,二分场崔来忠、孟敬泽副场长、王德才、孔令恩及各队队长、包车组长共29人,三分场王万东场长、张士珍、席登贵、马壮禾及各队队长、包车组长共28人,四分场邓福春副场长、王树青、苗雨才及各队队长、包车组长共33人,五分场田斌副场长、吕信及各队队长、包车组长共31人,科研站王清海副站长及包车组长共7人,农场高振民书记、李德山副场长、张玉坤副场长、农业科2人、农机科2人、宣传科2人、基建科1人、办公室2人、工会2人,农场共计191人。参加会议总计489人。
农场农林科科长冯喜和首先向与会人员讲解麦播作业标准和检查方法,然后到十三队2号地现场检查。以各县、农场分场为单位组成检查小组,抽查播深、米间粒数、开沟器间、台间、往复结合线间距离、头、边、角各三点。检查结束后,以克山、讷河、农场各分场为小组进行座谈和总结。
会上,高振民书记代表农场党委、广大职工感谢两县各级领导检查、指导春播工作,并表示农场要和两县携手并肩完成1981年各项生产任务。
这次会议为农场和克山、讷河两县的场县共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省委书记杨易辰来场视察
1981年5月24日,省委杨易辰书记,省委省人委办公室主任、处长,地委张书记,克山县委潘书记、孙书记、汪县长等30余人,来场检查工作。上午检查了五分场二十八队、四分场二十四队的农田营造防护林及“三库一场”建设;下午检查了二分场十三队的标准化作业,观看了作物生长形势;检查了三分场十七队的“三库一场”建设,并听取了党委副书记、场长付朋的全面汇报,最后,省委杨书记做了重要指示。
杨书记首先肯定了克山农场的成绩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我这次没虚此行。省里有人向我说克山农场好,克山、讷河两个县的领导也都说克山农场好;我这次来一看,果然不错,所以我说这次不虚此行。克山农场不论生产建设、营区建设、道路建设以及生产形势都是好的,希望继续发扬。
同时,对农场经营管理、畜牧、工业、多种经营等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指出了发展方向。杨易辰书记一行下午5时离开农场前往克山县城。
十、总局“学克山、学宁安”三千人大会
1983年10月21日至11月8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克山农场召开了为期29天的“学克山、学宁安”现场会。这次会议是黑龙江垦区空前规模的盛会,全垦区9个农场管理局所属的97个农牧场的场长、分场场长、生产队长以及八一农大试验农场、依兰收获机厂、总局兽医站试验场、总局科学院、总局党校等102个单位的3037人分8期参加了现场会。总局领导刘文举、于志远、朱文熹分别主持了会议。红兴隆管理局局长赵峰、副局长王炳坤,宝泉岭管理局局长田禾、副局长吴汉臣,牡丹江管局副局长王忠敏,哈尔滨管局局长周昆,建三江管局局长吕士恒,九三管局副局长赵锡纯、黄德仁,北安管局局长孙玉春,绥化管局副局长李双贵,嫩江管局局长王方盛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宗旨是:推广克山农场旱作农业基础建设和宁安农场抓好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要求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克山、宁安经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改变面貌的具体措施,在全垦区掀起学习、赶超先进的高潮。
为了迎接这次大会,农场接到总局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党委会,专门研究了会议的筹备工作,成立材料、接待、现场、宣传组并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材料组在各业务部门的协助下共编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机务管理、狠抓标准作业》、《保纯防混、加速更新、促进粮豆总产》、《加强技术管理、搞好技术工作》、《认真落实措施、搞好农业生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等六份材料,经大会审批,作为垦区学克山、学宁安现场会议的典型材料。场长李德山、副场长刘文友、总农艺师高继忠、总工程师栾景荣、农林科科长冯喜和、种子公司副经理高忠耀、科研站站长周玉岩等人在大会上发言。
接待组由顾问穆春华和办公室副主任马政武、招待所所长罗海文等负责,除招待所、干训队、浴池、建筑公司、汽车队等单位现有床位,又准备426张床位及被褥和其他用品。从有关单位调运十几万斤蔬菜、蛋,调剂伙食。从基层单位抽调了139名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大会服务。
按照会议议程,每期会议用一天时间现场参观修理厂、物资供应站、科研站、二队、十二队、十四队、十七队、十八队、二十三队、二十四队、二十八队,用一天半的时间介绍经验。除克山农场发言外,还有宁安农场、八五○农场、巨浪牧场、九三管局、嫩江管局、总局领导在会上讲话。大会形成材料共13份近5万字。
为了开好这次现场会,总局调来九三局3台客车、嫩江局2台客车,还有克山农场的3台客车和几台小车也随时为大会服务。为了保证交通安全,总局交通监理苗株田、车队书记朱阿来与克山农场交通监理李仁负责车辆安全事宜。哈尔滨铁路局和克山火车站对这次会议非常支持,特地为会议加挂了一节客车箱。北安、九三、嫩江、绥化4个管理局自带车辆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克服了严寒风雪等困难,来克山农场参加会议。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总局农业处副处长王明尧、王西义,八一农大教师车广财,办公室主任郭军侯,宣传部部长马立三,林业处工程师黄占伟,报社副总编程兆锋及于萍华、史继明、徐立实、孙海涛等负责材料、会务、生活等各方面工作。
为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推动克山农场工作,把兄弟农场的先进经验学到手,借鉴别人长处、扬长避短,场领导主动到各管局住地登门拜访、个别交流、虚心求教。几次向总局领导汇报工作,征求意见,他们都为克山农场下步工作留下极其宝贵的指示和建设性意见,给予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会议期间,克山农场党委结合现场会议精神,借鉴其它农场的先进经验,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详细研究了1984年生产建设方案,经广泛讨论,集中意见,统一思想,向总局领导汇报“全局学克山、克山怎么办的初步设想”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农垦日报》上发表,表示决不辜负垦区各界的希望,巩固发展克山农场大好形势,争取新的更大的成绩。
作者:冯喜和,原为农场农林科科长、高级农艺师,1987年12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