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勘测设计工作
第三节 勘测设计工作
一、兵团初期主要勘测设计工作
兵团勘测设计大队组建后,业务范围扩大,技术专业增多。工作范围由原来以水利和土地规划设计为主,扩大到包括农田水利、矿山勘测设计和工业,民用建筑设计等多行业,道桥、电力和暖通等专业技术人员有所增加。三年多时间里完成的单项工程项目主要有:抚远荒区的水准导线测量,一师、六师水利、土地规划、带岭和佳木斯市的战备坑道测量,关门嘴子水库地形图测量、兵团化肥厂(浩良河)寻找水源和厂外给排水设计、兵团跃进山钢铁厂勘测设计、云山水库续建设计、九团、(绥滨)抽水站和灌区勘测设计,30团(江川)抽水站和灌区勘测设计,43团(兴凯湖)湖岗闸勘测设计,兵团毛纺厂(林源毛纺厂)设计,24团面粉厂设计,兵团炼油厂和钢铁厂土建设计以及大兴安岭地区欧肯河新安湖水库设计等。现将主要工程分述如下:
(一)、跃进山钢铁厂勘测设计
兵团组建后,正是国家钢材紧张、供应不足时期。兵团农机具制造、加工和修理以及建筑用钢材,需要量大而货源短缺,所以兵团党委从战备和生产需要出发,决定开办钢铁厂(三师钢厂)。
l、勘测
1970年4月黑龙江省将宝清县跃进山铁矿划归兵团开采。该铁矿只有地质普查资料,铁矿石储量资源不清,兵团党委将铁矿石储量勘探工作交勘测设计大队承担。
铁矿石勘察工作,从1970年5月开始,到1972年12月结束,历时2年半。勘察工作由三中队承担,项目负责人为李云浦,参加人员有中队领导江崇松、蒋思法、张洪江和仲宁佳以及分队长和机长王治英、刘福林、辛克才、王永昌等50人左右。地勘人员用2台钻机对4号和2号矿体部分地段钻孔26个,总进尺2500余米,取铁矿石样品210个,其中1972年在2号矿西北部打钻孔9个,进尺1439米,超额19%完成当年进尺任务。1970年12月提交4号矿储量报告,铁矿石储量为12万吨。2号矿于1973年移交三师钢厂继续勘察,1977年提交储量报告,2号矿铁矿石储量为280万吨。
测量人员分别在1970年和1972年两次进行了约4个月矿区控制测量和大比例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属4等,控制面积约3平方公里,经纬导线全长5.5公里,五等水准联测。1/1000比例尺地形图9幅,面积约2.65平方公里。参加人员有张镇强、刘洪喜、巩世宝、宁福传、张正才、宋惠忠、周宝海、李昌等10余人。
2、设计
钢铁厂设计工作从1970年4月开始,设计负责人高有德,参加人员有全斗柞。黄春发。王祥梅。杨宝元。马沛林和刘忠浩等10余名。在兵团臧副司令兼钢铁厂建设总指挥以及建厂人员率领下设计分队进驻跃进山,搭起帐篷,进行现场设计。钢铁厂规模计划建2座55立方米高炉,年产铁1.2万吨,年产钢0.8万吨。第一期工程先建1座55立方米高炉。设计人员设计了2座高炉,同时设计附属厂房和住宅面积3500平方米。
钢铁厂从1970年10月开始生产生铁,到1980年底,已形成年生产铁1.5万吨能力。由于年年亏损,钢铁厂于1980年底下马。
在跃进山开展工作的勘测设计人员,还象建院初期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970—1972年他们在跃进山工地搭帐篷住宿,食宿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很艰苦。笨重的钻机有时还要用人工扛到山上去安装。那时刘福林担任地勘分队长,他从搬家到钻机安装,从开钻到终孔,从搅泥浆到排除故障,一直跟班坚持作业。他父亲有病,指导员让他回家看看,他怕延误工程进度,一直跟班作业。钻机出了故障,他满身油泥排除故障,接连三天三夜没睡觉。指导员命令他下山休息,他也不服从命令,始终坚持不排出故障不下山。刘福林在山上熬红了眼睛,胡须长的长长的也顾不上刮。兵团臧副司令员到山上钻机旁看到这情况,亲切地对他说:“老刘啊!再忙也得刮刮胡子。”
十几名工程设计人员和大批兵团战士,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施工在一起。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参加挖基槽、砌砖墙、拉砂石、扎钢筋、浇灌混凝土。手磨破了,腰累酸了,腿累肿了,大家都咬紧牙关克服了。设计人员一边参加建厂劳动,一边紧张地进行现场设计。当年,臧副司令员很关心和体贴勘测设计人员,经常帮助解决勘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和生活问题。
(二)、林源毛纺厂勘测设计
1971年兵团决定在大庆地区建立林源毛纺厂,大队派高有德、黄春发、王祥梅、马沛林、高殿举和张慕珍等6人去现场设计。1971至1972年,张镇强、赵殿森、郑秉华和焦儒等4人进行建场施工测量。毛纺厂设计,除工艺部分由北京第二毛纺厂负责设计外,其余项目如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力等,全由勘测设计大队技术人员承担。原设计规模为560锭,经三次改建后年生产能达5000锭,设计各种生产生活用房4.5万平方米。这是大队承担的一次比较全面的工业工程设计。全部设计成果经北京第二毛纺厂和建设单位会审,认为成果质量较好。在毛纺厂给排水设计中采用了一项炉渣防冻技术。根据原设计方案,毛纺厂的水要排到炼油厂的管道中去。炼油厂的管道埋在冻层以下约2米深处。由于受管道坡度的影响,毛纺厂排出的水,从排水终点推到起点,排水管高程离地面只有1.3米。管道埋在冻层内,设计上要解决防冻问题。如果毛纺厂的管道起点设计在冻层以下(埋深2米),按管道坡度推算水位,则管道终点要比炼油厂管道低70多厘米。这样在设计上就要增加泵房提水。一个方案要解决管道防冻,另一个方案要增加泵房。负责设计管道排水的黄春发走访了几个单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决定采用炉渣防冻技术。它的好处可减少一个泵站设备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开挖量小、维修方便,并能节省三材和投资,受到了建设单位的欢迎。
参加兵团毛纺厂和炼油厂设计的技术人员,在大庆搞设计,是向大庆工人阶级学习的好机会。他们曾响亮地提出:身在大庆学大庆,要以铁人为榜样,学铁人精神,走大庆道路。他们亲眼目睹工地有位钢筋工刘师傅,家中有两个小孩,病死了一个,单位来电报催他回去,可他说这里人手少,我走了就要影响施工,一直战斗在工地上。他们被这种无私奉献和夜以继日工作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以大庆工人阶级为榜样,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着。高有德的妻子有病流产了,领导上催他回家照顾几天,他不回去。他妻子打电报催他回家,高有德通过组织把情况了解清楚后,继续在现场一直坚持搞完设计工作。
(三)、浩良河化肥厂勘测和厂外给排水设计
浩良河化肥厂是黑龙江省最早建成的化肥厂,现是省第三大化肥厂。建场时院派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地勘和设计工作。
1、测量
自1967年到1975年,院先后测量七次,主要是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施工定线。据不完全统计,测1/5000比例尺地形图16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地形图18.4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地形图0.75平方公里,输电线路定线15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有张镇强、刘洪喜、陈淑峰、王希明、王仁汤、关国林、宁福传和郑秉华等20余人。
2、地质勘察
自1967年到1970年4月,浩良河化肥厂地勘工作进行过多次。项目负责人张双,参加人员有林树权、江崇松、翟志和、丁柞原、邱铭芳、孙绪荣、刘福林和李廷举等20余人。
工程地质初勘和详勘工作量,钻孔110个,总进尺1200余米,取原状样20个,扰动样50个,探坑总土方量100立方米。提交初勘报告一份,各种图件50余张,详勘报告一份,各种图件60余张。
水文地质勘探工作量,水源勘探孔12个,总进尺193米,抽水试验孔9个,提交水源勘察报告1份,各种图件15张。
3、厂外给、排水设计
此项设计起止时间从1969年11月到1970年底,设计成果提交后,有部分设计人员参加了现场施工。1973年至1975年又进行西山洞衬砌和分水闸工程设计。由勘测设计大队3分队承担设计。项目负责人李树海和王传信,参加人员有杨玉中、王惠灵、李琼翠、褚炎、高家义、杨纯政、仇伟凡和张德文等。
设计主要工程项目有:西山洞维护加固和干砌石引水明渠加固工程;给排水泵房及补充调节水闸;预应力钢筋砼输水管、消力池;平原水库及泄水洄;回水、迎水渠及分水节制闸;香兰灌溉节制闸;防止厂区不受污水入侵并及时排走污水及排出厂区生产生活污水的一二两条截流沟及相应的跌水、涵洞等工程。
化肥厂整套设计由化工部第九设计院承担,厂房和工艺流程等已建成大部分,厂址无法变动。随着工厂的投产和年产量逐渐增加,供水矛盾日趋突出。兵团首长将厂外给、排水设计任务交给了大队。因技术人员过去是搞农田水利工程的,对工业用水工程了解甚少。他们一面翻阅书本,一边向兰州化肥厂调来老工人学习,初步掌握了工业用水流程和厂内用水循环体系以及化肥厂用水,对水质、水温和水量要求等方面的知识。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经反复比较,最后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即以预应力钢筋砼管代替铸铁管,以平原水库作为冬季补水和冷却、循环用水,代替打大口井和建冷却塔,仅这项就节省钢材300吨,节省投资250万元。在水电部科研所的协助下,在第一季度进行了现场防冻模型试验,并在东北三省进行了五个工程调查。参加试验的技术人员克服了技术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冒着零下20—30度的严寒,获得了大量数据。试验证明设计方案正确,平原水库作冷却水源,冷却能力大有富裕。同时也证明在冬季条件下取水口不会因冰冻而影响进水,为我国北方地区解决冷却池的冰冻问题,初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数据。这次设计方案曾和全国各有关单位进行了技术交流,并得到兵团首长的好评。
在化肥厂勘测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出差时间较长,有的刚结婚不久,有的小孩出生不满一个月,他们就接受任务,打起背包出发了。搞地勘的技术人员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全靠体力拼搏。在外业期间,衣服破烂,满身油泥。当年曾有人这样说:“远看象要饭的,近看是打钻的。”
(四)、江川农场西部抽水站及其灌区勘测设计
1970年院勘测人员在站址钻了5孔,总进尺约40米。在该场和灌区修测了1/25000比例尺地形图435平方公里,渠道定线测量30公里。
该工程原名“三十团排灌站”现名为“江川中心排灌站”。位于江川农场场部西约二公里的松花江南岸。工程动议于1970年,当时迫于“当年受益”的要求,整个工程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下进行的。工程设计经历了两个阶段:1971.4—1972.6系按灌溉站设计,经设计和调查研究,提出改为灌排综合站,大队同意后报上级批准。1972.7—1974年末,按排灌结合站进行了改造设计。由于功能的改变,从枢纽组成到结构均进行了很大的改动。
该站担负江川西部涝区排水和江川灌区提水灌溉任务。由于上级分配的水泵为立式轴流泵三台,其总装机990千瓦,泵型已无选择余地,排灌站的排水能力为10.5个流量,灌溉为9.3个流量。
担负该站设计的为勘测设计大队五分队,主要成员有:杨忻祖、徐陛明、孙原峰、陈培坤、张德文、贾惠恩、石贵福、李佩福、李永福和李孔辉等技术人员。
该站设计吸取了国内当时先进技术,结合本工程的实际,1977年10月竣工。它的突出特点是:排灌结合(原拟两个站合而为一)、闸站结合(防洪、灌溉、排水,闸门达12扇)、自流与强排结合;在结构上采取立体(进水池、消力池和厂房同一基础)、机组破例采取进出口同侧、钢丝网水泥进水闸门板;为妥善解决施工排水,主厂房、前池、挡土墙均采用沉井施工方案(共六个沉井组合)。
该站自1978年5月投入运转,十多年来运转正常。1985年获总局优秀设计二等奖,1988年被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授予优秀科技成果奖,并载入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集的《渠系建筑物图集(85—5抽水站篇)》一书中。
由该站供水的江川灌区,总控制面积16万亩,净灌溉面积10.4万亩,其中水田5.5万亩、旱田4.9万亩。原拟在26团设二级提水站,后未实现。该灌区设计工作系与当时兵团三师组织的渠道土方工程施工大会战同时进行,继而出现“笔杆子赛不过锹杆子”局面。该灌区运行十多年,至1989年已发展水稻5万亩,在江川农场,甩掉“贫困场”帽子,扭亏为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加该区设计工作的主要有:贾惠恩、陈培坤、罗求贵、孙原峰、张德文、石贵福、申书明和崔元吉等技术人员。
(五)、兵团第六师和第一师水利、土地规划
l、第六师水利、土地规划
根据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的指示,院自1970年4月至1970年12月承担了新组建的第六师的水利、土地规划工作。项目负责人员吴庆歧和刘来顺,主要参加者有李克刚、李曼卿、吴起超、薛林福、孙启山、张镇强、姜英淑、程天贵等。
主要任务是在抚远、饶河荒区查勘的基础上,编制第六师各团的水利、土地规划。内容为划分和核定第六师各团的界线,确定经营规模,选定连队的经营范围。布置大、中型骨干工程,重点是解决排水出路问题。
主要成果有:六师所属23团(859农场)、24团(胜利农场)、25团(七星农场)、27团(勤得利农场)、57团(大兴农场)、59团(青龙山农场)、60团(前进农场)、61团(创业农场)、62团(红卫农场)、64团(前哨农场)等团(场)的水利、土地规划图。并在各团(场)现行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水利、土地规划说明书。此规划为六师(现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各团(场)的基本建设及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
1970年在搞60团排水设计工作时,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主动地为连队修厕所,修路,修整食堂,劈柴和补鞋等,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群众赞扬说:我们身上有多少泥巴,你们身上有多少泥巴,看不出你们像个技术人员。
2、第一师水利土地规划
根据兵团司令部指示,院自1971年6月至1972年10月,承担了第一师(北安农管局)8个团的水利、土地规划工作。项目负责人李克刚和文炳世,主要参加者有侯伯宏、秦金浩、何西征、王飞、张正才和一师的李生贵等。
主要任务是在平面图修测和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一师各团的水利和土地规划。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类别划分、确定经营方向,调整营、连界线,主干公路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布设水库、抽水站、井灌工程和防洪堤等。
主要成果:一师所属1团(金边农场)、2团(红星农场)、3团(红色边疆农场)、4团(库尔滨农场)、5团(五大连池农场)、6团(二龙山农场)、7团(赵光农场)和68团(建设农场)的水利、土地规划图,最后汇编了全师的水利、土地规划图和说明书。本规划首次从大面积测现状图入手,为一师近期和长远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兵团后期重点勘测设计项目
组建兵团勘测设计院,完成的重点勘测设计项目主要有:43团(兴凯湖)湖岗泄洪闸勘测设计,28团(291)转心湖抽水站勘测设计,全垦区土壤普查,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兵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以及垦区外和国外勘测设计等。这时期除了搞单项工程项目外,主要搞了一些综合性的长远规划设计项目。
(一)、全垦区土壤普查
根据沈龙兵(73)333号文件,1973年秋在兵团各师、团范围内开始进行土壤普查。由兵团农林处和院领导参加组成了兵团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王强任组长,李重祥任办公室主任。土壤普查技术工作先由靳宝初负责,至1976年初,由颜春起等承担,院化验室和土壤专业崔元吉等人,参加了技术指导和资料汇总等工作。垦区土壤普查历时7年,于1979年结束。包括呼盟和大兴安岭地区在内,共普查了139个农、牧场的土壤,普查面积为1.5亿亩。这是一次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的群众性土壤普查,开办了师(管局)、团(场)以上技术学习班100多期,培训了土壤和化验人员2000余名,建立师、团级化验室64个,采集土壤样品2万多个,分析土壤养分如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酸碱度等,共计15万项次,基本上摸清了垦区各师、团的土壤类型分布和耕层养分状况。主要成果有:各连和各团土壤分布图,以此为基础编汇了兵团各师、团比例尺为1/50000土壤图集,比例尺为1/500000全垦区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改良分区图,编印了土壤普查报告和土壤普查汇总资料(土壤面积和养分状况等)《农垦报》曾两次报道这次土壤普查,并给予好评。这次土壤普查成果为垦区的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其中有些数据已用于《中国土壤》一书中。
(二)、湖岗泄洪闸勘测设计
闸址位于兴凯湖农场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此闸作用是将小兴凯湖由穆兴水路分出来的一部分洪水泄入大兴凯湖,同时保持小兴凯湖的正常运转水位,为小兴凯湖的灌溉、航运和养鱼等提供条件,并使湖岗一带的陆路运转畅通无阻。闸建成后,可灌溉面积20万亩,新垦荒地23万亩,养鱼水面30余万亩。
l、勘测
1967年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曾对建闸进行勘测和规划。1972年10月农场提出建闸设计任务书,1973年2月兵团司令部批准建闸,院承担勘测设计任务。地勘开始由农场搞,后由院张双、李廷举和薛家齐承担。1974年陈淑峰和康德平等进行闸址大比例尺测量,完成1/2000地形图2.7平方公里。
1974年开始泄洪闸初步设计,同年7月完成初设。1975年春由农场组织施工,开挖基坑,同时开始技术设计,1976年7月完成技设。同年10月,泄洪闸竣工。设计项目负责人徐世钧,主要参加者有张明吾、刘登善、秦金浩、孙原峰和赵淑敏等。郭大本、李曼卿和王清等6人提供水文计算成果。这项设计在1985年被总局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
2、设计
初选时有5个闸址,经方案比较后在湖岗鲤鱼港建闸。泄洪闸是三级建筑物。洪水标准应是5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由于结合穆棱河近期规划,改为3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泄洪闸设计流量为657立方米/秒,校核流量为892立方米/秒。闸的引渠长325米,底宽185米,进口段长265米,闸室长14米,10孔,净宽8米,闸室总宽度96.4米。出口段长50.5米,泄水渠长99米,宽220米。
技术设计在施工现场进行,边设计、边施工,施工催促设计尽快提出图纸,给设计造成一定困难,也带来一些失误。如目前闸口出处堆砂、栏鱼栅被拔,挡土墙冻裂等,均是当年边设计和边施工造成的。设计人员在搞好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改进消力池和挡土墙设计,并与施工队伍相结合,采用整体吊装施工,终于按时建成垦区第一大闸。泄洪闸建成运行l0余年来,基本实现了泄洪、灌溉、养鱼和陆路交通的设计目标。大闸工程巍立在大、小兴凯湖之间,不仅调节了兴凯湖的水量,而且闸址附近水天一色,风景优美,将成为垦区东部的旅游景点。胡耀邦总书记在1984年8月曾亲临大闸视察。
(三)、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
这次规划工作是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水利厅、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我院等单位协同进行的,也是一次多学科人员参加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工作于1974年底开始,1976年结束,历时近两年。1988年获水利部规划设计管理局的集体二等奖。根据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分布和行政区划,分为六个区分别进行规划。一区为萝北和绥滨地区,二区为同江和抚远地区,三区为挠力河地区,四区为安邦河地区,五区为倭肯河地区,六区为穆棱河地区。副院长王毅伦担任了三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胡运枢、梁德生和方德荣等人参加了办公室工作。我院分工负责一区和二区的全面勘测规划工作,并派高家义、李立峰和石贵福等分别参加了第三区、第四区和第六区的规划工作,郭大本和颜春起等参加了三江平原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水文、土壤和水文地质等工作。
院承担的一、二区勘测规划任务,工作范围涉及到兵团20个团、1个独立营,地方7个县,1个市,3个地方农场,共计32个单位,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从1974年11月开始冬季外业查勘,院组织100余名人参加,其中勘测人员55名,设计人员49名,各级干部15名。加上各师、团配合人员,共计250余人参加勘测规划工作。勘测人员主要从事测量和地质勘察,设计人员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工作。1975年底提交了规划报告,成果质量良好。
一区规划:参加萝北和绥滨地区规划的技术人员有刘来顺、黄春发、边国忠、韩熙英和胡惠英等20人左右,规划总面积164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6万亩,可垦荒地491万亩。规划治涝面积347万亩,规划灌溉面积397万亩。规划时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防洪规划,在黑龙江和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修建堤防,黑龙江南岸部分地段护岸;蜿蜒河和蒲鸭河的河道治理;新建以防洪、发电为主的关门嘴子水库;引汤等灌区工作;涝区续建配套等。这些规划方案和主要工程措施,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时,许多已经实施或将要实施。如黑龙江和松花江堤防,涝区配套基本上按规划方案逐步实施;已实施的蜿蜒河的治理工程,也基本上按规划方案进行治理,如蜿蜒河的干流河道开挖、主干河出口处设抽水站,利用河口一带洼地设滞洪区、闸站结合等主要工程,基本上采用了一区规划方案,关门嘴子水库在1976年以后,进行了勘测和部份设计,目前尚未施工。
二区规划:参加同江和抚远地区规划的技术人员有李克刚、汤恩贵、高有德、杨宝元、褚炎和姜英淑20人左右。规划总面积11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0万亩,可垦荒地917万亩。此区开发较晚,荒区集中连片,进行了治涝开荒规划,规划到1985年开荒290万亩,耕地面积达600万亩。规划时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修建堤防,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青龙河、莲花河等几条河流的治理。别拉洪河的治理,经方案比较,选用了沿天然河道岸边开挖一次分流的方案,在1976年初设时,改为两次分流方案,从1977年开始,别拉洪河上、中游进行了主河道开挖,从1982年以后,该河进行了干、支渠开挖和工程配套。浓江和鸭绿河治理,经方案比较,选用的治理方案和主要工程是:浓江和鸭绿河上游开挖至沃绿河出口处,北截经地面行洪至八岔河口处入黑龙江。1986年初设时,基本上还是北截方案,只是具体线路和工程措施有所变更。这两条河的上游已经治理,中游和下游正在进行治理。青龙河和莲花河治理,经方案比较,近期选用建闸、疏浚河道方案,远期采用闸、站方案。这两条河流目前尚未进行初设。
在三江平原一、二区规划中,广大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二区规划组在现场查勘过程中,跑遍了二区范围内的每块荒原,逐条河流进行实地查勘,还在师、团、县、连召开了各种类型座谈会共15次。一区规划组为了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二进关门嘴子,三进四方山,五次查勘水城子沼泽荒原,最后,一、二区及其它四个区和水文、土壤等专业出版了综合规划报告和专业报告,全区出版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总报告》,以及水文、土壤、水文地质和土地利用等专业报告。
(四)、兵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根据兵团党委和首长关于“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团”的指示,在黑龙江省主持编制的“三江平原规划”的基础上,并参照各团的10年规划,院技术人员编制了兵团1976—1985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对当时资料缺少的第一和第五师,分派两个工作组进行规划补课。第一师由刘光鉴副院长带队、汤恩贵技术负责;第五师由王毅伦副院长带队,李立峰技术负责,分别完成了一、五师的十年规划。这次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兵团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重点规划兵团与地方、师与师、团与团之间的骨干工程,提出了兵团改土治水的方向和兵团重点工程实施意见,作为各师团编制农田基本建设全面规划的依据。
在“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规划”中,共分七部分,即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治理标准、规划任务、改土规划、治水规划、林业规划和道路规划。在“治水规划”中,有河流治理及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治涝规划、灌溉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中小型水电站规划和护岸规划等内容。为保证兵团党委提出“1980年要有三分之一的团建成大寨团”和“尽快普及大寨团”的奋斗目标,院科技人员还对第一期工程进行了安排和水利工程概算。
参加这次规划的主要负责人是刘来顺、李立峰和汤恩贵,主要参加者有高家义、夏起辉、刘秀竹和何西征等。规划工作从1975年2月开始,至同后12月结束。提交的主要成果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1976—1985)》等。
(五)、瓷横担线路定型设计
1976年院承担了黑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的任务,即35千伏瓷横担送电线路标准图的设计。当时院电力组技术人员少,任务重,主要承担垦区内部60千伏电压等级工程,二者不能结合进行,只能抽出部分人员进行35千伏瓷横担线路定型设计工作。参加设计工作的有李永福、张怀增、李佩福和杨纯政等8人。在定型设计中的主要成果有:说明部分、选用表、各种组装图等全套设计资料。这次定型设计节省时间、节省投资、统一部件、便于施工,将促进垦区内和省内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
(六)、垦区外和国外勘测设计
1、大兴安岭地区兴安湖水库勘测设计
应大兴安岭地区地委书记赵清景的邀请,兵团王副司令员指派院勘测设计人员去大兴安岭地区,承担兴安水库勘测设计工作。
本项目负责人是刘来顺,先后参加测量和水库设计人员约20人。水库勘测设计工作从1971年10月开始,至1974年4月完成,历时两年半。
在地区水利局有关人员的配合下,首先编制了兴安湖水库所在地欧肯河流域规划,并报黑龙江省水利厅审批,省同意将兴安湖水库列为第一期骨干工程,库容为990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
(1)、测量
受大兴安岭地区水利局的委托,水库的地形测量由测量队承担,负责人朱在允,参加人员有王仁汤、张正才、巩世宝、关国林、焦儒和朱勇等10余人,测量主要成果有兴安湖水库1/25000比例尺地形图,坝址和料场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等。
(2)、地质勘察
土坝、隧洞、溢洪道和电站等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是由大兴岭林业地区综合考察队提供的。
(3)、水库设计
水库设计是在地区水利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下进行的。院技术人员分批陆续调整。首批参加人员李曼卿、任光林、吴起超和程天贵,以后由王祥梅、薛林福、贾惠恩和祝守启等参加了设计工作。主要成果有兴安湖水库设计任务书;兴安湖水库初步设计,包括土坝、输水隧洞、溢洪道和电站等设计;兴安湖水库部分施工图设计,包括土坝、输水隧洞和溢洪道等设计。
此水库后因隶属关系改变而未施工。
2、国外任务
1969—1972年,刘炳锐参加中国水利专家组到乌干达搞一个农场5000亩水田灌溉的勘测设计工作。